
【菊韵】无聊的血统论和基因 论(随笔)
无聊的血统论和基因论
沂水刘氏,因为在村里独家独姓,为村中大户看不起。刘氏自卑,于是开始寻根。根据父辈留下的仅有的一句话“我们刘氏,从莒南板泉往北五里一村迁来。”此人来到莒南。板泉人告之,往北五里,仅刘庄有刘姓。便入村问询。村人曰,本村刘姓来自洙边。此人又去洙边查询。洙边热心人帮助调查,终于找到不知什么根据,于是将沂水刘氏纳入刘氏族谱。而洙边刘又是江苏刘,据说是汉天子刘邦的后裔。此人从此便以刘邦后代自居,其村人也不敢小觑了。
我们村的刘姓,据说也是嘉庆年从刘庄迁来的,当然也是汉天子刘邦的后代且有其血统了。
最近听儿子说,我们莒南这一支刘姓,是汉文帝的后代,那也当然是刘邦的后代。
自改开以来,据说五湖四海的刘姓,特别是那些达官显贵富豪大贾,常云集于江苏沛县刘邦老家,在刘公祠对着汉高祖那威严的雕像无比虔诚地拜祭,就像天下的孔姓到曲阜孔庙拜祭孔子一样。每念及此事,我都感到有愧,虽然自己不是富豪大商达官显贵,在此地也算知名人士,而不去拜祖,实在有失恭敬。心念找机会一定要到沛公家乡去一趟拜一拜老祖。
此话打住。近几年寻根认祖的岂止刘姓,据说凡是历史上当过皇帝的,或者曾是朝廷重臣,或者其他的历史名人,其后代往往感到很荣耀。如孔姓,以孔丘为至圣先师,至今享誉世界。其子孙名人遍布环球。孔姓的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平时谁要是说孔丘半个不字,便遭到孔姓人士的痛斥,有时候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这也不难理解。据说民国时期,曲阜某中学演出林语堂写的《子见南子》,被孔姓告到省府,不敢再演出了,说孔圣人好色那还了得!
我虽然在这方面不甚感冒,但看到司马迁在《史记》里对刘邦的贬词时,也有点不舒服。连我的妻子都说:“你觉得你是刘邦后代,刘邦怎么啦,不就是小人得地吗?你看他得地后当着大臣的面数落他爸爸,像个皇帝吗?还有跟项羽对骂,项羽说要杀刘邦的父亲,刘邦说也要喝一杯汤,什么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还有,一次叫秦兵追着,他从车上把他的女儿推下来好几次,连点人性都没有。这可是书上写的。”我说:“书上写的也不见得是真的。”为了截住她对我们老祖的贬低,我也想出一招,说:“你们姓朱的是朱元璋的后代,朱元璋不就是个讨饭的吗?那更是小人得地。”她不再跟我争论了。
我原谅那些为自己老祖辩护的人。
但是,原谅归原谅,终于觉得这有些无聊。因为这不过是血统论的变种。原来的血统论调是:老子英雄儿好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将门虎子;虎父无犬子, 等等。有些人为自己的血统高贵而自豪,有些人为自己的血统不高贵而自卑。这种血统论,使得好多人才被压制了,这就严重地影响了科技的发展。批判血统论后,人们放下这个大包袱轻装上阵,一大批“血统不好”的人成了科学家、教授,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是人们吃饱了闲得慌,又开始在人的血统上做文章。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才,有人便说,他是某某名人的第多少代孙,本来血统就好。那些没有成才的,当然就是因为血统不好了。
又不知什么时候,一些明白先生给这血统论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大讲而特讲什么基因遗传。某人出了名,明白先生就说他的遗传基因好;某某当上大干部,就说他是历史上某某将相贤臣的多少代孙,或者是什么朝代的什么贵人。某某人考上博士了,明白人总是尽最大的努力,找出其祖辈是哪一位状元或者文化名人。他们用基因解释了一切。
我也曾一度相信了这种论调。但不知怎么,近来忽然有些怀疑。
就以姓刘的为例,汉朝出了个皇帝叫刘邦,当然基因不错。据查,刘邦家族的来源,源出尧帝、刘累、唐国、杜国、晋国士氏、晋国范氏。范氏在晋国六卿大战后失败流亡秦国,然后在晋国分裂后迁居魏国,改为刘累的第一字是为刘氏,即祁姓刘氏。直到刘邦他爷爷时代才迁居到了丰沛之间。这样看来,刘氏祖先最终还要归于尧了。难怪刘邦成了汉高祖呢,那基因来源于尧呀。尧的后代当然是不简单了。
那么我还要追一下,尧的祖先是谁?可能文字记载里没有。要是能找到,再继续往上找是谁?一直找下去,恐怕要找到原始人了。那么原始人又是哪一个部落的?找到了那个部落,如果再往上找,是不是可以找到类人猿?类人猿又是哪一部分的?再往上找,是不是还要找到进化成猿类的恐龙。那么是哪一种恐龙?它们是不是也具备了当皇帝的基因?再往上找,恐龙的祖先是什么动物?一直找下去,恐怕要找到单细胞生物。几亿年、几百万年、几十万年、几万年、几千年了,就算基因好,经过一代一代的遗传变异,原始的基因还能保留多少?
所以说,这类基因论纯属无聊之谈。
再说,某一姓氏,即使同一个祖先,人也分三六九等。就以刘姓来看,有的当了大干部,有的也只是个平民,有的成了大款,有的只是靠给人打工度日,有的考上研究生,有的也只是识几个字,这实在跟祖先关系不大。那么,你再以祖先的基因为自豪,有什么意思!
就说当年的刘邦吧,他当了皇帝,他两个哥哥却没有当上皇帝。这也说明基因论的错误。
我们不是不承认基因的存在,也不是不承认基因遗传的作用,但是如果把这推向了极端,动辄拿基因来看人,这就是基因论,或者基因主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是一切社会联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包括家庭环境。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这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主要是后天的实践才成就了人才。历史上出现某位大人物,更应该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考虑,而不是从某人的基因来考虑。如果不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刘邦也许还在沛县当他的小吏。朱洪武若不是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大环境,恐怕还是个放牛的。
恩格斯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特定的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筋疲力尽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也会有另一个人来填充他。”这说的是某一历史人物的出现,是跟时代大环境相联系的,也就是说时代需要这个人,这个人才出现,而这个人未必就有天才基因。要不是法兰西共和国需要这个独裁者,拿破仑也许还是一个普通士兵。当然拿破仑的内因即所谓天才也很重要。据说拿破仑小时候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合群,但却很好斗,喜欢征服别人,而且工于心计。这是其成功的内因。但是其祖上未必是贵族豪门。
这也足以说明,基因论站不住脚。
我们看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多少庶民子女考上大学,考上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从而在科技方面做出成就。但是查查它们的家世,不过世代农民而已,其祖上也未必是什么名人。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森严,世袭制使得下层人很难进入上层,不管你有多大天才。但是自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实行以来,一大批下层人的子弟通过科考进到上层,像韩愈和柳宗元。宋代这样的人更多,王安石、司马光都是。这些人的祖上也未必是什么高贵基因。
这说明,一个人能否成为人才,是与社会制度包括人才选拔制度有关。
我们往往惊异于某个非常普通甚至普通以下的人家的孩子突然考上名牌大学,而一些先辈是什么名人世家的人家的孩子则名落孙山。刚开始恢复考考的时候,我们这里有一家被人看不起的农民,四个孩子都考上了本科,但其先祖却是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又说明,血统论和基因论是站不住脚的。平民子女只要肯努力,在良好的考试制度下,完全可以改变下层人的命运,不需要迷信什么基因和血统。
中国革命史上,那些将军之所以成为将军,难道是由他们将军的基因决定的吗?答曰非也。黄冈地区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周希汉等200多名开国将帅,只能由当时中国的革命环境和共产党的革命实践来解释,而不能用血统论和基因论来解释。这才是唯物主义的。
我们说,某家族出的名人多,某地方出的皇帝多,其实这是历史文化环境造成的。某家族出大学生多,也应该由环境的影响来解释,而不是从他们的先祖那里找答案。
应该这样看,基因是存在的,但是基因论是错误的。血统论更无聊。基因论把人是否成才的原因完全归到基因上,这样导致了基因歧视和基因自卑,使好多人丧失前进的信心;同时也使一些人盲目地将自己的命运维系在基因上,不努力也可以成功。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个人的发展,对科技兴国很不利。一切要靠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懈的追求,当然为政者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也是必要条件。
202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