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魂归九嶷:济南京剧院新创剧目《大舜》观后感(随笔)
魂 归 九 嶷
——济南京剧院新创剧目《大舜》观后感
作者:胡春雨
有限舞台,无限演绎。九嶷山上,万古英魂。
剧目开篇,幽幽古埙划过了历史长夜,将时空悄然引入四千多年前的九嶷山。此时的帝舜,已是苍颜白发,行将远逝。病榻前依然抚琴而歌,一曲《南风》,在平淡悠远间回荡今古: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史载帝舜一生忧勤,暮年尤率众南巡,直到卧病苍梧。一曲《南风》,贯穿剧目始终,讴咏出尧舜以来历代仁人志士深沉的忧思:得民之心,阜民之财;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剧情的展开,从家与国的剧烈碰撞开始,在大爱中点明了主题——天下为公。当帝子商均在焦灼中,召唤远在京师的两位母亲娥皇、女英,却被父亲断然打断:“召二妃探疾病并非急务,匆忙忙唤禹来有要事托付。”
紧要关头,商均身上没有体现出豁达的气度,像常人那样儿女情长,对与家族有杀父之仇的大禹倍加猜忌。而此时的帝舜,最焦虑的是帝位传承,哪怕即将老去,依然天下在肩。等待大禹的时候,也许在疲倦中阖上了眼睛,让魂魄度越千山万水,回顾壮阔的一生。走来时,遇见了少年的自己,泣别慈母的青冢,开启孝文化的源头。
天地本宽,狭者自促。人性中本然之善,让大爱川流不息,譬如心头的红日,在苍茫中照亮寰宇。狭隘者被偏私弄瞎了眼睛,只能在幽暗中窥视扭曲的世界,面貌也变得狰狞。忮刻凶悍的壬女,丧失了母性的温柔,对少年丧母的大舜没有怜悯只有恶毒,将朽迈无识的瞽叟旋玩于掌中,“日以杀舜为事”。然而上天赐予大舜的,不仅是大智大勇,更是海一般的胸怀和金子般的心。命运的浊浪,没有吞噬性天中的高阳,大舜选择了出走,寻找属于自己的远方。
老去的帝舜,不由追问年少的自己: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如何去得远方?而少年大舜,脚下只有千山万水、归来无期。舜之为舜,永远放不下的,是与生俱来的天理人情与仁孝大义:“娘亲泉下意寥寥,谁倚冢木伴叨叨?”两千年后,从“仲尼祖述尧舜”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孔孟之道上继尧舜之传,支撑起民族精神的圣殿。大舜垂范子孙,让中国人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虚无的天堂与渺小的自我,而是让血脉在炽热中传承,在传承中永生。在这内心至柔至刚的地方,我们称之为“孝”。
大舜大仁大孝大才,终于感天动地上达天听。在平阳尧都,唐尧登场时一句“孤掌华夏七十年, 但求后继有英贤”,唱出了君临天下的气度与忧思,赢得满堂喝彩。孟子云:“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唐尧晚年,如何胜利完成政治交接,成为决定天下气运的关键。素称知人的东岳羲仲,力排众议,举荐了东夷草莽的舜:从孝子之行开始,到所居之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体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治天下要的是德才兼济”,于是唐尧怦然心动,带上娥皇、女英二位爱女,亲自微服私访,考察大舜。
历山脚下,欣欣向荣。在舜的带领下,济南先民勤于稼穑,一片祥和。史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欢欣热舞的劳动场面,分明展现出舜文化的另一个核心:和。中华文化主张“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谐才是文明进步的根本,归根结底来自对人性的尊重与社会的调和。中华先民敢于战天斗地,勇于制服洪水,但崇尚的是善而不是争。也许,历经“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我们的祖先早已走出丛林,摒弃了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蒙昧。
青葱之中,娥皇、女英像一对美丽的蝴蝶蹁跹而来。女性是美的化身,让世界在美好中生生不息。她们即将嫁给大舜,让血脉融入万古江河,包括胡姓在内,多少中华姓氏乃帝舜之后?那是我们家的老奶奶!我似乎从未离祖先如此之近。看来,如果说故事的魅力,可以让茫茫古史在情节中复活,那么戏剧的魅力,可以让历史精神在舞台上浮现。在帝舜成长史上,先帝“着我代巡四海,观我之仁;遣九男随侍,观我之义;接待八方,观我之礼;统领百官,观我之智;职掌五典,观我之信”。这一切谈笑而过,当回首一生,遍地风波早已云淡风轻,惟有这最美瞬间,足以温润憔悴的心灵。
因为,“帝君者,不在天下之上,而在天下之下。此事么,实乃普天之下,至辛至苦至劳至累之事,非至忠至勇至仁至孝的大丈夫不能为!”尧舜禹禅让之际,重复着这句嘱托;“那毕生之苦、万钧之重,重华不敢辞!”尧舜禹受禅之际,重复着这句诺言。仁者无敌,大爱无疆。在后世韩非子看来,奠定中华文明时代,面对开天辟地的伟大斗争,“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老子也反复告诫:“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谓天下王。”戏剧中,当众人从一姓之禄位,质疑尧舜禹之授受,只有三位先君战友般坦然无疑,所以薪火相传,在于天下大义。
尧舜时代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危机之重绝不亚于近代民族危亡。对民族历史的认识,倘若没有天下为公,只有权谋倾覆;没有团结奋斗,只有尔虞我诈,一个丧失崇高信仰、断绝光荣传统的民族,何以克服万难,永存世上?大禹来了,他孤身策马飞驰而来,惟有他最懂得主君的召唤!最后时刻,帝舜不得不倾吐郁积一生的块垒:“当初羽山之事,你、你恨我么?”
《尚书》云,帝舜摄政时大刀阔斧坚决斗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戏剧中,围绕天下为公的主题,演绎成“方诛其父重用其子”的奇文。不同的是,鲧之临刑充满了豪壮:“壮士不惧刀头死,但恨不见黄河平!”世间莫贵于生。惟其如此,在中华文化的观念里并不畏惧死亡,而是畏惧苟且,追求以生命价值的升华实现永生!《礼记》云:“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不同的生命观、生死观,在深处决定着民族性格与时代盛衰。
良知所在,大禹哪怕救父心切,无法回避湮堵之法的失败,无法面对军民惨重的牺牲。大禹的回答,做实了父亲的罪责,他肝胆俱裂,但求一死,却被大舜救下:“人子之孝,不在殉无益之死,在乎九死不悔、不改父志!你要尽孝,治水去吧。”历经激烈碰撞,大舜认定了大禹过人的才德,英雄相惜,不惜以身家性命保大禹担当起治水重任。一段戏文,把四千多年前华夏先民“开九山、通九河,疏浚水道,引流入海”的豪迈,演绎的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在于天下大义。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若干年后,帝舜君臣带领先民战洪水、定九州,历经一生忧劳,帝舜也走到了“菁华已竭”的桑榆晚景,像先帝一样,亟待为天下培养接班人,期待“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尚书大传》中一首《卿云歌》,在氤氲恢廓的气象中,奏响了“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的史诗。先民的伟大,在于仰望苍穹,俯察万事,以敬畏之心,担负天下之重。充塞其间的,被孟子称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凭着这口气,在一代代接续奋斗中奠定了中华民族,成就了域中之大。
帝舜飞升,不在病榻之上,而在登高之中。“仰霹雳裂长空吐绽辉光”,帝舜与神禹在风雨中攀登九嶷之巅,俯瞰江山无限,道出了对后继者的殷殷嘱托:“山分阴阳,地别南北,南北之人,俱为兄弟!华夏、东夷、九黎,归于一统,方可熄狼烟、止干戈、共繁昌!”惟有神禹洞彻主君的深意:“君葬九嶷,我必年年来拜、岁岁来祭,交流南北,使九黎归于王化,不负主君苦心!”新的时代即将开始,帝舜了无牵挂,欣于得人,转身化作灿烂星空,照耀万古山河。回望帝舜,于“万古道统之源”,对一个民族而言,“不忘来路,便知去路。”
娥皇、女英终于未能赶来,“只见那湘畔天边,零红泪串珠成线。”潇湘风雨,阻断了探访之途。惟有一缕英魂,化作九嶷双峰,从此,与夫君朝夕相伴。
辛丑夏至于济南鹊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