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新】名利犹浮云(散文) ——袁隆平院士“五七”祭
袁隆平院士一生,在无意间,荣获很多至尊奖项名位。面对这些身外之物,袁老始终视如浮云,令人感佩不已!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袁隆平的家国情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袁隆平的价值追求;“宠辱不惊,淡泊名利”,是袁隆平的精神境界。
早在2014年央视“感动中国”,给袁老的颁奖词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我作了一个统计,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仅获得国家级和国际重大荣誉和重要奖项,就多达四十余次。
比如,从1981年开始,袁老以他独有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7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08年获得中国著名科学家奖,2010年荣登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9年荣获国家最高奖——共和国勋章,2020年获得中国品牌人物500强第五位……
再如,1985年袁老首次获国际大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1987年获得联合国科学奖,1988年获国际科学大奖,2015年获得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2020年获得中智建交50周年纪念奖章……
1978年,袁隆平参加国家科学大会回来后不久,很多以前他想都不敢想的荣誉纷至沓来。他当选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理事、湖南育种学会副理事长等闪亮的头衔,都纷纷加到了他的头上。
可是,当他还未细品一下荣誉加身的感觉时,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部长又找上门来,代表省委和他商量入党及担任湖南省农科院的院长职务。农科院院长位高权重,属正厅级。然而,袁隆平听完部长的话,既着急又坦诚地说:“我是个搞科研的工作人员,一不懂政治,二不会管理,怎么能当农科院院长?当官可比入党还要麻烦!”
那位部长不无感动地说:“你是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如果得不到重用,我们对领导、对人民也没法交代。这样吧,农科院名誉院长,你总得当一下吧!”袁隆平对于领导的这个提议,感到实在无法再次拒绝,最后他才又得了个名誉院长的头衔。
袁隆平回到家里,对爱人邓哲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是不是应该当官?”夫人笑着说:“你自由散漫惯了,搞科研还成,当官一定不是个好领导!”知夫莫若贤内助,知音难觅在身边。
虽然袁老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不过他在答应这些头衔前,事先都要和组织上有个“君子协定”:除特别重要的会议之外,一般活动一律不要通知参加,即使通知了,也可以不参加!2016年他主动请辞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职务;担任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期满前,也主动要求让贤。
袁老经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不在家,就在实验田;不在实验田,就在去实验田的路上。在他的脑海里,全都是“杂交水稻”这四个字。他说:“让我当官去坐办公室,干不好不说,说不定还能坐出病来。”
袁隆平待权利为过眼云烟,视“官帽”为麻烦累赘,他就是这么一个务实干实事的人,为了搞好他的育种,他情愿抛却一切虚名俗物。
可是有一个职位,袁隆平却一直干得乐此不疲,那就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科研中心主任,因为有了这个头衔,他可以在杂交水稻领域大显身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一些俗人的思维里,一旦功成名就,就会贪欲膨胀,随之就要尽享奢华,这或许是一些人,早已固化为一种企求、一种路径和一种模式了。而袁隆平从开始小有成就,直至之后功名齐天,他的生活欲望,却始终习惯方便简朴,他只求轻松自如。90岁过后,还在追求“禾下乘凉”和“覆盖全球”两大梦想,这才是“东方稻神”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抠老头”。他有一个“怪癖”:凡适用的日用品,他是专挑便宜货买,对高价名牌,他反而不感兴趣。
有一次商场里搞促销,一条裤子只要10块钱,正巧这一“好事”,被大名鼎鼎的袁隆平遇上了,我高兴地说:“这么便宜啊,不如一条加2块,12元一条卖给我吧!”他一下子买了人家十几条。
袁老终于当上院士后,重大的会议和颁奖,他也不得不去参加。他从善如流,开始重视起自己的“发型”来了。于是,他便有了自己的“私人”理发店,而且在此店一理就是18年。
其实,这是一家路边小店,只有十几个平米,室内十分简单,仅有一把理发椅。开始理一次发,标价只有5块钱,后来才逐渐涨到20元。当发现店里有人正在理发时,先来后到,天经地义,袁老便悄悄离开或在店里等一会,再忙他也不让搞特殊。
理发师知道他是国人爱戴的袁院士,每次理发自然非常用心,袁老也十分满意。每次头发理好后,袁老总在镜前一照,哈哈一笑:我又年轻十岁喽!随后便硬给理发师100元,人家激动还来不及呢,哪能会收他这么多钱。当追着要退还时,袁老爷子猛一回头,严肃地说:“你们不容易,如不收这钱,下次我就不来喽!”理发师只好悉数收下,虽然心里很不过意,但又不能不听话。
几年后,这位理发师想换个面积大的地方,可听到袁老“你走了,我到哪剪头去?”理发师再也不提搬店的事,因为自己也舍不得离开这么亲切的老爷子!
73岁那年,袁老感觉身体再没有青壮时那样棒了,为正常到实验田方便,他买了辆国产代步车,一共才花了六七万……
这位“抠老头”有趣的故事很多,实在一时难表,让我们再来看看他“抠”的另一面吧。
1981年,袁老获得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国家奖励他10万元奖金,他让团队20多人都有份,而自己只拿了5000元。国家奖励在青岛的豪宅,他也说捐就捐,奖励一到手,转眼间就成了公家的育种科研中心。
有一次记者问袁老:“您的名字就值上千亿,如果把杂交水稻申请专利的话,您早就是全国的首富了,可您却慷慨地捐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世界!这是为何呢?”
袁老说:“早在2003年,就有个权威的评估机构,说我的身价是1008亿。哎呀!我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我觉得我现在生活很好,我什么不愁,工资足够用,房子也不错。要吃要穿都够,吃多了还会得肥胖症。衣服对我来说,感觉都一样,高档的不会说穿上就舒服些。我也从来不喜欢名牌,也不认识名牌。我最贵的有一套西装,是在北京领最高科技奖前,抽空逛了回商场,打折到七八百块钱,还是周围同事捣鼓了半天才买的。”
然而,现在有的人为了钱,可以不顾任何荣辱廉耻,甚至不择手段,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直至误了卿卿性命,还不知为哪般。
袁老说:“钱是来用的,切莫奢侈浪费。但该用的钱,就不要小气。”在个人生活中,他一直坚持勤俭、朴素,但国家奖励的钱,他先后共拿出1200多万元,设立“农业科技基金奖”,用于培养更多的农业科研人才。
现实中,还有一些人包括所谓的名人,对自己、家人乃至所谓的女友,可以“一掷千金”,但面对灾区、贫困学生、慈善事业则“一毛不拔”,毫无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袁老说:“金钱绝不是衡量个人地位身价的标尺。现在有些人瞧不起农民,这是不对的。农民朴实、勤劳。别看他穷,可他心胸开阔。穷不是低下,有钱不见得高贵,关键要看本质。”而有的名人、富人,觉得自己钱很多,风光十足,但往往都是穷得除了钱多其余什么也没有。
袁老这样的金钱观,无不折射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
袁老说:“我不愿当官,我也不是做生意的人,对股票更不感兴趣。我平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我不干行政职务,就是为了潜心科研。搞农业是我一生的职业,离开了农田,我就觉得无所事事,那才麻烦了。”
“有些人退休之后,就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会有失落感。学农有学农的乐趣,我就是乐在苦中啊!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在吸引着你,你就不会觉得苦!我们搞水稻,要在水田里呆,还要在太阳下晒,工作是辛苦的。”
“原来在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在支撑着。因为我认为粮食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的事情。”
过80岁时,袁老对前来祝寿的几位客人说:“我现在身体还好,老骥伏枥,壮志未已。我还要进行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那就是在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后,如果我体力、脑力允许,那我还希望争取在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我还要带着他们攻克海水稻、沙漠里种稻……”
当记者追问袁老为何如此看淡“身外之物”时,他略思片刻,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兄弟讲过的一个寓言,让他终身着迷而又难忘:
说有一只圆滚滚的狐狸,想要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可那个墙洞太狭小了,左试右试怎么也钻不过去,可这胖狐狸还挺聪明的,它先在洞子外饿了七天,等到身体瘦下来了,嗖地一下就钻进了院子。
狐狸既贪婪又饥饿,看到眼前这么多好吃的葡萄,于是就狼吞虎咽,不停地享用。结果坏了,又把肚子吃撑了,那身体又变得圆滚滚的,想钻出墙洞,又钻不出了。它只得躲藏在院子里又饿了七天,等到身体瘦下来,才钻了出来。
这只又聪明又愚蠢的狐狸,让孩子们笑成一团,小隆平更是乐不可支。等孩子们笑够了,母亲笑着问:“你们说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
几个小家伙抱着小脑瓜想来想去,什么样的答案都有。母亲一边听着孩子们的回答,一边微笑着点头,但母亲却从不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多方面想。隆平静下心来,反反复复想:一方面,这只狐狸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吃葡萄,它很聪明,想尽了办法,也达到了目的,吃到了葡萄;另一方面,这只狐狸又真是挺蠢的,其实不是蠢,而是它太贪心了,如果它不吃那么多葡萄,适可而止,就不会把自己吃撑了,也就用不着再把自己饿瘦了才钻出去。
所以啊,一个人不能没有目标,但也不能太贪心,否则就算你再聪明、再用心,在费尽了心机,达到了目的后,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样子,什么也没有得到……
今天是袁老的“五七”。我突然想起这样四句话:“趋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急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皇。”这是唐朝一位大德,为了提醒后人留下的四句谒。
大意是说,世人懵懵懂懂,忙来忙去,有的为生活忙,有的为儿孙忙,有的为职业忙,也有人为了理想、为了慈悲而忙,其实为名也好,为利也好,对自己而言,都像蜜蜂采蜜,最后空忙一场。如果一不小心,掉进了名利的深坑,就无法超拔,带来种种痛苦,要紧的是要知道自己,知道父母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把内在的一片真心体会出来,才是一个觉悟的尊者。
我们敬爱的袁老,不正是这样觉悟的尊者么!
(辛丑年五月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