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时光】朋友圈(散文)
相信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不乏朋友,由于我们所处社会环境不同,个人交往的朋友自然各不一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哪个人没有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现实中一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人们潜意识中朋友的圈子。估摸着“朋友圈”一词,堂而皇之出现频率高的是在腾讯推出“微信”聊天软件后,之前是与之几乎有同等功能的“QQ”,那时在电脑上叫“QQ群”。当然这些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运用,显得灵活便捷。也应了一句“四海之内皆朋友”的江湖套话,从而“朋友”较从前要宽泛得多。
我在四年前,拥有一部“小米”,女儿说服并为我装上了“微信”和“QQ”。首先进入朋友圈的,是我的家人。他们使用智能手机要早的多,我对新事物的接纳总是慢半拍,叫“outdated”(落伍)了。其实信息、群聊、视频、通话等,在电脑QQ上都能流畅使用,再有个手机通个话发个信息,哪怕“老年宝”也成,难得出门有个联络就足够。可能是年岁的页码层层叠加,也或是流年日复一日的熬煮,我越来越喜欢安静,懒得热闹,所以平日里深居简出,日子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倒也自在。其次从“QQ”战友群转进微信群,原来他们早在那等着呐,并将常聊天的几位拉进了朋友圈。接下来手机忙我也忙,不是我接纳人家,就是人家接纳我,但凡原电话联系人,都属朋友圈范畴,除非对方不用智能机。陆陆续续进这个群、那个群,有几个群进去了又退出,不是人家的群不好,只是每天信息太过广博和芜杂,我应接不暇,还占用内存。
微信朋友圈一装,瞬间拉近了人们(应该叫朋友)之间的距离,天涯海角也好,近在迟尺也罢,不用登门拜访,不用写信,不用致电,彼此间的生活动态清清楚楚。晒心情、晒美食、晒照片、晒旅游,晒——亲子、孝心、心灵鸡汤、悲伤难过、开心喜悦、爱情友情......形形色色,几乎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愿意发(分享),日常生活如同在玻璃房里。真是要感谢现代科技——通信发达。如果上溯两千多年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所困,拍张照片或发个微信,不至于费尽周折鸿雁传书才得以解脱,不至于有最初的飞书传帛。如果哪怕三十年前有个微信,也省得我与妻子一摞一摞的书信往来,从八分一张邮票贴到一元二角。那时读一封远方的亲人或朋友来信,心情就融入信笺的字句里,有时要重好几遍,生怕遗漏掉什么,好消息要兴奋几天。现在朋友圈里,每天与几十上百,甚至几百朋友交往,不说简单的交流,就单单打个照面,对于一个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人时间是不够的,何况手机里其他信息也数不胜数,以至于醒来摸手机,睡前看手机,走着坐着,就餐如厕——手机交给了人,还是人交给了手机呐。真是一机在手,世界皆有啊。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心与心的距离。我跟你的距离,明明我坐在你身边,你却低头看手机——刷朋友圈、刷抖音。亲戚朋友聚会,各自掏出手机拍照、拍摄,从场面、人、服饰、发型到菜品、烟和酒等,发朋友圈,发抖音。甚至免去了见面的介绍和寒暄。相聚本该互致问候,热络人情,唠一唠家常,交流状况,可是都在看手机。我不知是不是人们交流的方式改变了,关心的方式不同了,天大地大,人情世故都浓缩于手机中?人与人的情分是细微的、敏感的,是带有温度的,网络跨越千山万水,但无法感受到温度——心心相印的温度。貌似拉近了时空距离,可能心与心的距离反而远了,哪怕有一点点空闲,人们全部的精力与注意力都给了手机,情感不再走心了。父母与子女的距离只隔一部手机。节假日归来,父母为你们精心准备了爱吃的饭菜,在夹菜的同时,眼睛盯着手机;晚上坐在或半卧床上在刷着手机,想与你坐一起说说话吧,眼睛离开了手机,却心不在焉;早饭焐在锅里等你们起床。促膝无语,非得朋友圈说?一家人,同一屋檐下,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只隔一部难以逾越的手机。亲情、友情、爱情是需要小心呵护的,带着热忱、温暖的呵护。朋友圈很大,知心人不是很多。有些不适合分享所有人,也未必人家都喜欢,给自己留点儿隐私,也给他人一些空间。无论智能到何种程度、信息功能怎么发达,人与人的关系,其实没有改变。
点赞与评论,是朋友圈里两个功能,便于情感互动,表示认可或留言,只是简单的回应,如同生活中熟人见面点个头、招个手,或者打声招呼,是一种客气、客套,是浅层次的礼貌应付,并无实质性的意义。不过少数人过于认真,提到了某种高度,今天你赞我,明天我赞你,我说你好,你就该说我好。领导师长发的朋友圈下,一味地点赞评好,甚至不明白内容,好像跟自己工作、进步都扯上关系。反之,下属或晚辈没点赞,是不给面子,而心存芥蒂?不可否认,被点赞了觉得情感释放得到了肯定,分享的东西也体现了价值,因此获得了存在感满足感。但是网络与真实毕竟存在距离。信号不好、断网、工作生活太忙、不感兴趣等因素,没有回应也属正常。
被求点赞,在朋友圈屡见不鲜。评先进争名次,商家集赞活动,点赞砍价等,都要求点赞,如此跟拉票没多大区别。人家找上门了,碍于情面,举指之劳之事,不得不点,可心又不爽。本来点赞是彼此保持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互相在意,是方便快捷的交流,偏又掺进些名利。窃以为大可不必较真,首先这种方式网络上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既然是朋友圈内人,帮这点小忙,至于心里耿耿吗,不愿赞就滑过,硬跟自己较劲,拉黑他完事,退一步说对方也不一定会在意你赞或不赞,这跟哪一天你遇此类状况发出去是一样的。
理性的朋友圈,有“点赞之交”,内容与观点感兴趣则赞,诸如生活感悟、社会侧面、时事关注、美食、漂亮的照片等等,表达关注,没兴趣的就不予回应。往往有一个或多个朋友的兴趣点关注点在类似内容上,这就引起了共鸣,日来月往,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他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称之为“点赞之交”,有意无意间,拉近了彼此距离。书法爱好者,对唐帖魏碑、书写与章法等有契合点;厨师与美食者,对煎炸烹炒、火候把握、菜品色泽可探导切磋;持家过日子的对腌个小咸菜、酱个咸豆角有妙招交流;喜欢文字的,对诗词的意境、文章立意脉络以及作品可相互学习和互为欣赏。凡此种种,朋友圈相同志趣与喜好的“点赞之友”得到固定。不过一个人可能有多种喜好,像有的人就喜欢广告等,再者大街上买个电器、换个车胎,买个粮油、称半斤茶叶,商家也要跟你加个微信,他往后想做你生意,你觉得售后联系也方便,这样的朋友圈就越来越大。我朋友圈里几个人总想不起来是谁了,用网名还老是换,除非翻他的朋友圈,估计干什么、买卖什么的。
有一种现象,很多人在朋友圈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人屏蔽了?自己越来越不重要?没人关心你写了什么,富有、成就、人生感悟、心灵鸡汤云云,被忽略了,被冷落了,于是一种失落、焦虑、寂寞的心态油然而生。真没必要!戴尔·卡耐基说:“如果我们只是要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使别人对我们感兴趣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许多真实而诚挚的朋友。”不必高估朋友圈中人际关系,摆正健康心态,做好自己,亲疏随缘。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要交好友,不可局限于微信“朋友圈”,应该走入现实生活,面对面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