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 沉甸甸的初心答卷(随笔)
《初心答卷•曲靖减贫故事》承载着无数曲靖人对祖国对党的深情,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出版,作为一份献礼,其意义是深远的,完全超过了一本书的厚重。墨香犹在,捧书而读,能在一行行的文字里,望见那些令人感动的细节。生动丰富的画面,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流淌着浓浓的真情,彰显着新时代的担当。一时间,我的心中充溢着激动、感动、震撼,当然还有自豪,那种感慨使我想说的话很多很多,仿若珠江之水流不完。
《初心答卷•曲靖减贫故事》以“初心答卷”为源脉,全覆盖、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式呈现曲靖珠源各族儿女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市委号召,发扬红军过曲靖“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长征精神,因地制宜,不等不靠惟有实干,不畏困难,不畏艰险,砥砺前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优秀初心答卷。
从《军令如山》看到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政府以及各县(市•区)委、政府带领珠源儿女决战脱贫攻坚、决战全面小康战役的布局谋划,减贫战报。在《使命担当》《时代任务》里,我们读到全市各部委办局各企事业单位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扎根在实处。《同心协力》的字字句句呈现了曲靖、上海宝山区两地携手谱写的黄浦江情牵乌蒙山之歌,也看到中国工程院、中国航天科工,以及省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大中专院校助力曲靖脱贫攻坚,让人温暖万分。打开《闪光印记》分册,仿佛听到嘹亮战歌奏起,一曲曲华彩乐章,一幕幕感人事迹,不断涌现的光荣群体个人,还有在攻坚脱贫战线付出生命的十四张熟悉的脸庞和音容笑貌。《家国记忆》里一幅幅照片,让人震撼,让人骄傲,也让人泪奔,同时,读到一个个温暖动人的故事、一页页驻村日记和一部长篇异地搬迁报告文学,领略了曲靖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贫穷斗的精神气。书中长在红土地上的扶贫漫画丰富饱满,意味深长。一些作品,刻画了扶贫也要扶志,展示了一个个灵魂重铸的过程。我还读出了曲靖人民以及广大扶贫干部的意志力量,这是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是曲靖扶贫精神。
图书策划高屋建瓴,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政治站位高,风格独特,表现手法质朴,几乎是脱贫攻坚一线人员亲自书写,有访谈、有采访,有亲临者自我叙述,有数据,有事实,有依据,有案例,因而丰富,生动,精准,真实呈现一个具有鲜明样本意义的《初心答卷•曲靖减贫故事》,同时,也丰富了云南,乃至中国扶贫故事的内涵与外延。
这么一本大气、磅礴、厚重、真实、立体、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决战脱贫攻坚的图书,涉及各行各业、涉及所有对曲靖挂帮包的国家省市有关单位和部门,涉及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和贫困人口,应该是建国以来曲靖第一部决战脱贫的大部头丛书,也是惟一,从这一层面来说,它还是一部史料丛书,也是一本扶贫教科书,真正是文本意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全市脱贫了,第一战赢了,接下来是第二战:乡村振兴。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在曲靖红土地上这一幕幕脱贫攻坚感天动地的壮举,往往会被遗忘,那些贫困的模样,将不复存在。后人还记得这些事么?有了这个文本,记忆将永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丛书就是曲靖的扶贫史,就是曲靖的扶贫传记。我相信,随着岁月流逝,其作用越来越大,不可替代。
我不得不说,曲靖的减贫,在云南,乃至中国减贫史上,是富有特色的,做出了重大贡献。“三联三争”“五面红旗”“爱心超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县级项目库建设”等曲靖模式,对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借鉴作用。
这场脱贫攻坚战役,异常艰辛,惊心动魄,从枯牛之巅,到石漠化的攀枝嘠,再到十八连山;从多依河畔,辗转凤凰生命之谷,连战龙海山林;从朗姆山,到旧县香炉山,再沿罗小村至珠江源头……曲靖大地战贫斗穷的壮怀激烈,贯穿每一个年头的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开篇的话不仅道出编者的编撰主旨,也道出曲靖人民的心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曲靖光荣完成使命,八十多万人脱贫,二十万人挪出穷窝,走上了富裕的幸福之路。
作为一名受党培养几十年的老共产党员,我以融入曲靖市脱贫攻坚一线贡献自己一份力为荣,我也要交出一份让党满意的答卷。自曲靖市扶贫战役打响,组织安排我任驻会泽金钟街道扶贫工作队队长、金钟街道党委副书记同时兼任乌龙村村委会驻村队员,后来,因机构改革,先后挂钩会泽火红、宣威马嘎等地十户贫困人家。这期间,我亲眼目睹各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一幕幕难忘的画面,同时,用双脚丈量红土地,在走村入户、与贫困户面对面交谈中,获得很多感悟,脑子里,一批典型的干部、贫困户形象不断闪现,我知道,作为一名业余写作者,这就是我的创作素材。
我始终认为,一个作家,远离脚下生活的土地和当下生活,那么写出的文字只是一堆符号而已,这样的“作家”只能叫码字者。惟有倾全部身心融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中,走近人民,挖掘人民内心的希望和真实所在,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感人,才能触动人心,才有时代意义,这也是文学存在的意义。几年来,我创作了一系列关于脱贫攻坚克难致富的纪实文字,讴歌曲靖人与贫困战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勇敢精神,也是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时代担当。
我立足当下,书写现实,先后创作了《苦荞粑粑》《彝家汉字的豪情致富》《刘金绒和他的三个驻村老师》《牛尾巴山药》《天上朵朵》《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只眼》《优秀》《小唐给马戛带来甜》《果园里桑葚熟了》《约见石头》《竹鹰有个邓招娥》《与古树共命运的村庄》《酒香夜市江水长》《星星的呼喊》《反求》等近十万字关于脱贫攻坚克难致富的散文、小说,讴歌了曲靖人与贫困战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勇敢精神,讴歌了一批批驻村帮贫工作队员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我作为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时代担当。于是,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从我的记忆里飞了出来,像金色的阳光,洒满我的天空,像岁月里的烟火,温暖滋润着我。
譬如麒麟区转长河村九零后驻村工作队员金剑宇,与他的队友黄小文、队长曹新,一起帮助因新冠肺炎疫情困在家的布其村小组建档立卡户王菊仙的女儿刘金绒的故事。他们放弃大量的休息时间,诚心诚意帮刘金绒,真心换得真情,他们和王菊仙一家建立了亲如一家人的深厚感情,深得当地群众好评。又如乌龙村群众聪明,朴实,勤劳能干,善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纷纷种起了水果,应用现代种植技术,辛勤耕耘;用勤劳和汗水,换来了硕果累累。不过几年,乌龙村已然名声大震,成了全县有名的水果村。其中典型人物果农尹大嫂与爱人不仅种果树致富,还供养了一对儿女上学。再如麒麟区三宝街道彝族寨子长河村彝族汉子李仓,从贫困到富裕的奋斗经历,给人振奋,其榜样作用大。李仓脱贫致富的故事告诉我们,扶贫要扶志。还有曲靖市教育体育局下派到宣威马嘎村委会的的驻村工作队员唐诗韵,被群众称她为给老百姓带来甜的国家干部。
红土地上的故事是说不完的,感谢丛书编撰工作专班的编辑同志,丛书收录了我的作品。我知道,我写得还不够好。我欣慰的是,我尽心尽力了。
我确信,今后每一次翻阅《初心答卷·曲靖减贫故事》,曲靖大地恢弘壮丽的脱贫没攻坚战画面、珠源儿女扶贫的闪光足迹和血染的风采,必将永远激励着我,我也相信每一个曲靖人也是如此。我想,这便是丛书编撰成集的初衷吧。
谨以此文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这个火热的生活,值得书写。

这不是开篇或结尾,是我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我整理后首投流年。
相当于书评,但作为随笔最妥。实际上就是一种真实感受。
谢谢二哥的鼓励!

这篇文是《初心答卷·曲靖减贫故事》新书座谈会上的发言。我整理后首发江山流年,表达我的心声,以此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
谢谢!


扶贫攻坚,曲靖红土地上的故事多又多,珠源儿女,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