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随笔) ——《选择》创作谈
《选择》一书出版,作为执行主编和撰稿人之一,我深感荣幸。在这些年的走访中,我遇见好多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共产党员,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追随共产党。尤其是此次入选文章中的几位建国前老党员和退休教师肖江河,他们的故事都深深打动了我。
其实,最初写作时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出版。只是用心地去写了我遇见的每个人。
第一个进入视线的是史先菊。2018年8月,孙俊堂老师说他们村有一位建国前老党员史先菊,14岁入党,已经94岁高龄,和丈夫王成云在抗战时期做了不少事情。我想,何不写写她呢?她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能在烽火岁月中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又是怎样教育和感染了儿孙呢?如能写下来,也留住了一份记忆,也能给后人以激励。立说立行。第二天,孙老师就带领王刚、安爱仙和我去了丰州镇郝家垴村。听了史先菊老人讲述抗战时期他们一家如何支持和配合共产党的活动以及她怎送情报等事情。
老人家的讲述把我们带回了战争年代。历史的真实远比电视剧更震撼人心啊!如:史怀璧一心一意闹革命,哪怕是被追捕时藏身于高粱秆中三天三夜又惊又怕、又饥又渴,依旧初心不改;史海仙身处日军的“洪部”却机智地一次次传递情报,不惧不怕,勇敢而机灵。史先菊自己宁可少吃一点也要让来家里活动的地下共产党员吃上饭,还要冒着被抓住的危险送情报。好多人害怕而退党,她却坚持了下来。一件一件的往事,在老人急迫的语气里听得人心里好紧张。同时也让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归来后的想法就是:得好好写一写她的故事。为了保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人名、地名的准确性,我多次翻阅《武乡县志》、《中国共产党武乡简史》、《武乡烽火》等史料和书籍,以求得史实的准确和真实。写出了《那些年,你害怕吗?》一文。
同年9月,我和孙俊堂老师、王刚、安爱仙又去走访了退休教师肖江河。老人家已经88岁了,退休后一直坚持宣讲八路军在砖壁村的故事。2015年时还因为当过儿童团长而被邀请至北京,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老人家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让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当年发生的故事。他是儿童团长,是抗战历史的亲历者,用几十年的坚持、坚守诠释了普通民众对八路军、对共产党的热爱。作为一个普通人,坚定的意志和对党的忠诚深深地感染了我。这也是我写作《肖江河:岁月长河里的坚守》的初衷。
而同年11月走访的建国前老党员安进先却因为采访时间短而一直没有下笔,更让我遗憾的是半个月后老人家不幸离世了。我心里很自责,可越难过越写不出。直到两年后的某一个晚上,突然灵光一现,想到了怎么写出老人家的故事。为此,我又翻阅了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时期的若干文章、史料,核实了一些信息,又多次与老人家的孙子安志伟沟通,经过不少于二十次的修改,终于为老人家献上了《抱在怀里的青春》。
在此后的两年里,我又遇到了好几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也写过几篇文章,但和建国前老党员接触不多。我的婆婆刘桂花也是建国前老党员,我也多次与老人家交流过想写一写她的想法,可她总是说:共产党员都一样,就是做甚事情比别人积极。也因此,只能是一次一次地见面,一次一次地抱憾。
2020年7月1日,《蜀葵花开》公众号发出了“传承太行精神庆祝建党百年”主题写作征稿通知。意在通过寻找武乡老党员、老八路、老民兵及普通群众身上的红色故事,挖掘普通人背后不平凡的经历,从“小人物小故事”中反映作为太行精神发源地的武乡在烽火岁月中的红色历史,传承太行精神,助力乡村建设。根据团队分工,确定了我与孙俊堂老师为活动收稿联系人。
这是蜀葵花开团队发起的第二次“主题写作”征稿活动。和第一次“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山西区)暨2020年‘夏尔巴杯’家乡美”征文相比,此次响应者寥寥。可能是写作体裁定位为“红色纪实散文”且真实性和艺术性均要并重的“高要求”让文学爱好者们望而却步,也或许是采访、写作对象不好找不好确定而难以下笔。总之,一个月过去了都没有多大动静。我也一样,不知如何入手。直到2020年8月20日,县文联组织文学爱好者去大良村、蚂蚁辿村采风时,婆婆讲到在抗战时所做过的事情,我才了解到了一些往事,确定了本次征稿第一个想写的人。
婆婆刘桂花党龄七十年,在村中做了几十年的妇联主任,受人敬重。但每每问她作为共产党员做过什么时,她仅仅只说一句,党叫做啥就做啥。其它也不再说什么。然而在她的感染和引领下,儿孙中有十来个人入了党,还有两个积极分子。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地工作着,尽着自己的责任。在危难之际也都像婆婆一样选择了冲在前面。但在此次采风之前,她从不说自己做了啥,只是说“凡事要积极些”。在深入了解了作为老党员的婆婆后,我就想:自己亲人我们都不了解,何况是他人呢?这些故事现在不写,后人更不会知道了。见证了那段历史的人差不多都90岁了,能够清楚地交流的人更少。时不我待啊!此时,重新认识作为老党员的婆婆,对老人家唯有敬重!
婆婆亲眼目睹了发生在本村的“五一一”惨案,却毅然决然入了党,该有多大的勇气。婆婆一边害怕一边抬伤员;一边是家里吃不上饭,一边却要把粮食捐出去。这气魄、胸襟不能不让人动容。然而她从不说,我也不知道。感于她对党的一片深情,我写下了《那一诺的深情》。也由此,我也想多去走访几个人,写出他们的故事,让后人铭记历史,以更好地前行。
可到底写谁?怎么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纪实散文可以借鉴访谈式写法,但真正下手写作才发现有点难。采访一个人时问什么怎么问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总感觉无法引出被采访者的交谈兴趣。蜀葵花开文学小组的其他编辑也有类似的难题,大家坐下来一起研讨写谁以及写法等方面的问题。最后确定继续学习访谈式写法,以蒋殊的《回望1937》以及一些非虚构文章为学习范本,从中领悟写作方法。大家说我写史先菊和肖江河的两篇其实就是访谈式的,我翻出来和访谈类文章比对一番,觉得也能算是访谈类的,不过还得好好修改。但我觉得人不能吃老本,不能拿旧文章来应付,还得好好去走访,写出新作品才好。
国庆节过后,蜀葵花开第一次“团队主题写作”征文结集出版,定名为《触摸家乡》,写作者们很受鼓舞。但是三个月时间已过,第二个征文依旧没有多大进展。这让蜀葵花开的编辑们很是意外,最后大家决定:编辑们自己写几篇,庆祝建党百年。编辑组成员按照地域分了东、中、西三个写作小组。孙俊堂老师、采禾和我各领一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內完成至少10篇稿件,每位成员必须完成至少1篇,小组成员完成不了的由组长补齐。我和李国清、梁红玉、张一鸣组成“西乡组”。除自己已确定的写作对象外,我们负责走访书写西乡一带的人物和故事。
编辑组初步确定了写作对象,即年龄在85岁以上且可以正常交流者。为此,县文联主席张红伟找来了《武乡县建国前老党员台账》,采禾从民政局找来了《全县80岁以上老人花名册》,各组对照自己所定区域开始“海选”书写对象。将采访对象重点定位为建国前老党员、老八路、抗战历史的见证人、亲历者等人。武承周老师、郝雪廷老师、县史志办主任温海明也为我们提供了多个线索。之后,行动紧锣密鼓开始。虽然大家分了组,但好多时候是几组人一起相跟着走访,这样就不至于冷场或问不到关键信息。
2020年11月,有出版人看到我们团队的《触摸家乡》一书,很看好其中的几篇文章,又了解到我们团队正在进行“建党百年”主题写作活动,在充分肯定我们文学小组之外,愿意为我们出版相关书籍。大家很高兴,可觉得责任更大了。高兴之余,我再次重新整理自己的作品,再一次确定内容和人物、地名、事件。同时我也又去走访了几位建国前老党员,魏怀斌、赵庆怀、武志珍等人。也写出了他们的故事。一次次的采访,一次次被他们打动。在与他们交谈中,越来越感觉到了共产党人意志坚定、对党忠诚。这也是我党历经百年渐渐强大的原因吧。
在走访中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都给我以新的印象和新的启示。每一次走访都有收获,每一次遇见都让人难忘。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让我感动,让我落泪。他们也都用实际行动兑现着曾经许下的诺言,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但还有好多人至今也无缘相见,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今年年初,经过出版社编辑和我们编辑组的再三审稿、修改,最后确定了篇目和书名。我的几篇作品入选,很高兴但又有了些心理负担。担心自己写得不好,没有写出人物最值得书写的一面。为求得文章的可读性与更高准确性,我又多次修改,查找史料、补充内容。如为了把史先菊写好,又去走访了她的三个儿子,补充了后面的内容。为了写好魏怀斌、赵庆怀、武志珍他们,我阅读了《八路军序列研究》《建党初期的武乡》《武乡革命斗争回忆录》等,还在网上查找阅读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若干回忆作品,各地党史办发布的相关文章等,但凡等找到的都找出来认真阅读,互相印证史料,几次三番地确定史实,地名、时间等信息。期间,郝雪廷老师、孙俊堂老师、安志伟博士多次鼓励我,高山流水的文友们也都关心支持我,蜀葵花开文学小组的编辑们也都互相学习交流。特别是我的同学蒋殊,我从她的身上获得了精神的力量,受益良多。老同学采禾更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在此,一一谢过。
《选择》正式出版,而书写只是开始。我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见到那些虽然普通平凡却可以为了国家民族而尽自己一份力的人,写出他们的故事,让他们的事迹不至于淹没在逐渐淡忘的记忆中,以留住一份历史的真实。
202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