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领悟“百年”(散文) ——追寻红色足迹之行
6月22日
披一身火热的炎暑,乘一辆红色的大巴,我们一大早便向“太阳最初升起的地方”出发。
车在宽敞的高速公路上急驶。车窗就是画框,蓝天、白云、绿树、青山、金色的麦田、参差的楼房,还有那浓荫丛中隐约闪现着的虹桥、小院,都像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我们犹如在一幅长长的画卷中游移,心陶陶然真有些醉了。
下午两点多钟,车在西柏坡村停下来。我们下车,在“旧址大食堂”吃饭。这是一座红色主题餐厅,门口悬挂着一块设计精美的版面,用大大的红字醒目地书写着“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西柏坡精神”是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饭后,参观西柏坡纪念馆。我们走进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等中央领导的旧居,看他们当年用过的床和被褥,看当年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图片和文献资料。然后我们走进曾经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小礼堂,看着主席台上方悬挂的党旗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台下是一排排整齐的木凳。就是在这个简陋的礼堂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欢聚一堂,共商建国大计。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七届二中全会的真实画面,耳边仿佛听到了毛泽东主席宏亮而高昂的声音。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在台上悬挂的党旗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画像的旁边,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纪念。
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是在一个既宽敞又简陋的农村大院里,院内有石磨,有石碾,树木花草,郁郁葱葱。在这座庄严的大院里徘徊,顿时感到了一种红色圣典的气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了,从嘉兴红船点燃革命星火,秋收起义拉开革命战争序幕,南昌城头的枪声,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红色政权,八年抗日战争胜利,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告捷,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西柏坡迎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现在,党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百年,是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一百年来,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付出了最大牺牲,作出了最大贡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属太行山区,依山傍水,是一个十分美丽的村庄,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在此村,毛主席又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中国共产党经得起考验,以“两个务必”考出了人民满意的好成绩。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的胸中总是涌动着一股热流,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也牢牢地把党的“初心”钳入了自己的心中。
车出西柏坡,夜宿温塘镇。晚饭后,去镇中心的老街走走,见家家门口植老槐,户户院内有温泉,而且都挂出了为游客服务的洗浴招牌。在一家酒店门前和伙伴们喝了几瓶啤酒,返回宾馆,洗了一个温泉澡,一夜美梦,睡了一个好觉。
6月23日
在温塘镇吃过早饭,我们便向冉庄出发。
冉庄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是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去冉庄是要看地道战纪念馆。曾看过电影《地道战》,是1965年的时候,八一电影制片厂出的电影,影片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开凿出了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地道,与日军展开巧妙的迂回作战,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奏响了冀中抗日战争的最强音。《地道战》的原型就在冉庄。影片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形象仍活生生地在我眼前浮现,那曲雄壮高亢的战斗歌声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车行3个多小时到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就在村边。下车就看见地道战纪念馆庄严矗立的展厅,门楣上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八个金光灿灿的大字。我们随着人流进入展厅。展厅内有高大毕真的雕塑,有图片资料,有当年挖掘地道用过的各种工具和打战用过的枪、刀、手榴弹,还有当时制作火药子弹的各种工具。我们挨个去看,眼前仿佛硝烟弥漫,不断浮现出那些年月艰辛的战斗场面,我的心也不禁跳动了起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规模向南进犯,冀中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为了防御和抵抗日本鬼子的进攻,保护自己,消灭敌人,冉庄人民开始挖地道。地道先是以十字街口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面挖出4条主干地道,然后又延伸出20多条支道,通向村外和周围的几个村庄,形成了一条16公里长的地道网,连接其他村庄,四通八达,上下呼应。地道分为军用战争地道和民用隐蔽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粮库、路标和油灯,以及地下军火库、翻眼器、陷阱等秘密设施。同时,冉庄人民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墙壁、地板、井壁、畜禽粪便、炕面、锅碗瓢盆、衣柜等难以察觉的地方修建地道和伪装,使敌人难以找到。为了便于监视和射击敌人,还利用高屋高地等有利地形,修建了工事,并与地道相连。他们在街道和十字路口到处都埋有地雷,导火索就引到地道内,建成了地上、地下各种工程相互配合的立体火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躲、能攻、能守、能动的地下长城。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奋起抗日,并与武林队、野战军合作,抗击敌人进攻157次,其中大战役5次,歼灭敌人2100余人,荣获“隧道战争模范村”的荣誉称号。
参观完展厅,我们随导游一同进入与展厅连接着的地道。在弯弯曲曲的地道里,猫着腰走了一千多米,真正体验了那个年月的严峻和艰辛,也真正领悟了抗战时期英雄人民的伟大而又宏伟的创举。
从地道里出来,我们便去了冉庄的老街。老街的铺面都不大,家家出售有关地道战的纪念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村西有一农家小院,门前写着“抗日村公所”几个大字。我们走进去,见窑院都保持了当年的原貌,屋内灶下和院子的侧旁都有地道的出入口。女主人出租战争年代的服装和各种枪枝,还有竹篮、巾饰之类(当然是仿制品)。我们中的几位便租了衣服和枪枝,装扮起来,还像演员一样的做出动作,为自己留下了一段特殊的珍贵记忆。
街中心有一棵老槐,枝杆都已枯死,仍巍然耸立,粗粗的斜枝上挂着一口大铁钟。有人便去照像,还嗡嗡地撞响了钟。听着嗡嗡的钟声,看着繁华的市面和涌动的人流,我还是想起了“惊钟长鸣”四个字。战争的硝烟早已绝迹,但我总觉得仍然应该时时“惊钟长鸣”。
在冉庄“农家乐”吃了一顿很有地方特色的当地饭菜。饭后,我们便顶着骄阳一路奔驰到昔阳,夜宿昔阳金鑫大酒店。
6月24日
在金鑫大酒店用过早餐,8点出发去大寨。
1968年,我曾来大寨参观。那时“农业学大寨”在全国掀起高潮,来大寨参观的人很多。我们在拥挤的人流中看了虎头山上那一块一块用石头垒起来的梯田,地块都不大,地塄却砌得十分坚固。我们一边在蜿蜒的小路上随着人流向前走,一边看那一层一层大大小小的用石头垒砌起来的梯田,为大寨人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从虎头山下来,大寨指挥部的服务人员要大家站在村街两边,说是陈永贵刚从北京开会回来,要接见来大寨参观的人。陈永贵走过来了,个头不高,身体粗壮,他一边向两边的人群挥手,一边就向虎头山上走去。在大寨见到了陈永贵,我们心里自是十分高兴和激动。
大寨人对陈永贵十分敬重。大寨原是个土石山区,全村不到八百亩耕地,分隔成四千七百多块,最大的两块也不到五亩,最小的地块还不到一分,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陈永贵带领大寨人向穷山恶水开战。1963年8月,大寨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当时仅有802亩土地,就被冲毁了139亩,淤没土地40亩,百分之九十的庄稼倒伏,百分之九十七的房屋、窑洞塌毁。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陈永贵带着大寨的党员干部七天七夜不睡觉,带动群众抢险救灾。陈永贵提出“先治坡,后治窝”,大寨男女老少齐上阵,七沟八梁摆战场,十冬腊月还担土垫地,砌堤垒堰,赢得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整整五年的时间,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把4700多块零散地块连成了2600多块平展展的梯田,创造了人间奇迹。
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我们的车在虎头山景区停下。现在的虎头山已是一片葱茏,松柏树以及各种杂树长满了山坡沟洼。我们向山顶走去,走到团结沟,只见半山腰横架起一座十分壮观的渡槽。上世纪70年代,大寨人为了将水引进虎头山,灌溉层层梯田,在团结沟修建了这座长120米,高27米,深1米的渡槽,并在输水的渡槽上加盖了石板,形成了下面输水,上面行人的两用桥。团结沟底是大寨的水库,雄伟的渡桥横空跨越水库上面,气势磅礴,成为大寨地标性的建筑,也是大寨精神的象征。
我们从团结沟渡桥走过去,到陈永贵的墓前祭拜。陈永贵于1986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同年4月骨灰运回大寨,8月,大寨村党支部、村委会为陈永贵在虎头山修建了墓地,举行了立碑和骨灰安放仪式。1993年3月,党支部、村委会又对其墓地进行了修缮。陈永贵的墓地背靠青山,面向沟坡,由圆形墓葬堆、大理石墓碑及墓葬台阶组成。墓的前方是三组石砌台阶,一组为38阶,象征陈永贵的党龄;一组72阶,象征陈永贵的年龄;一组8阶,象征陈永贵在中央工作8年。我绕墓堆转了一周,然后端端地站在墓前,深深行三鞠躬礼,愿陈永贵安息。
站在虎头山观景台放眼远望,大寨村全景映入眼底。绿树环绕,楼房参差,彩旗招展,五彩缤纷,展现出现代大寨村的繁荣和兴旺。我曾经看到过的贫瘠已经无影无踪,我的心胸觉得异常开阔和充实。
下山,参观了大寨展览厅,看到了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历程和英雄气概,也看到了大寨人纯朴祥和而又温暖的民风民俗。然后便去大寨村口照像,两边的白墙上书写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红字,我要让这八个大红字深深地钳进我的心里。
车返昔阳,又参观了昔阳红旗一条街,这是昔阳县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条过去年月的主街道。这条街保持了昔阳原有的历史风貌,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独具风格的第一红街。
参观完,我们便乘车向武乡进发,夜宿武乡红色记忆主题酒店。
6月25日
武乡我曾来过。那是“文化革命”时期,我们在庞龙镇参观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表演,也参观了当年抗日革命根据地在庞龙的旧址。
这次,我们去王家峪。王家峪位于武乡县东部的太行山上,是当年八路军总部与中共中央北方局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我们下车后便走进一座座小院,走进一孔孔窑洞,看当年中央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创建晋冀鲁豫、晋绥、晋察冀、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居住的简陋环境,领悟这里孕育出伟大的太行精神,谱写出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辉煌篇章。
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旧居门前,我看到了一棵干枯了枣树。枣树旁竖立着一块石碑,碑文的题目是:枣树泣血祭邓公。我很惊奇,便认真去读碑文。碑文这样写道:
公元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一日,八路军总部进驻王家峪村。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到总部汇报工作或参加军事会议,总是先把马拴在这棵枣树上。一天,马把枣树皮啃了一片,房东张昌绪说:“邓政委,你的马把我家的枣树皮啃了,这棵枣树会死的。”邓小平笑了笑说:“昌绪,你放心吧,这棵枣树不会死的。”果然,枣树来年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还结果。
可是,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九日(农历正月十三),邓小平与世长辞的噩耗传到了王家峪,二月二十二日(农历正月十六)上午八时,在八路军旧址举行“追悼会”,就在这个时刻,只见这棵枣树干上一个茶杯口粗的洞里,流出了一股殷红的“血水”,人们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目睹这奇异的情景。从此,这棵枣树再没有抽芽发叶。
二00四年恰逢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这棵枣树旁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二00六年还结了小枣儿,人们称之为“子母树”。刘邓拴马树,也就成了八路军总部旧址神秘的人文景观。
这真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可又想,八路军顺应民心,人神共仰,万物有灵,物物相应。枣树泣血邓公,并殉身以祭,以示忠诚。后又转而新生,在盛世繁荣。这棵枣树给人以深思,以启示。
返武乡县城,参观八路军纪念馆。纪念馆建筑宏伟,参观者人如潮涌。
步入展厅,先看了当年的实战演示。而后便随着解说员,听她的解说,看陈列着的当年各种军火武器。展览规模很大,共分六个部分,全面反映出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将士与根据地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坚持抗战胜利的英雄壮举,彰显出光辉的太行精神。武乡是一片红色的英雄土地,当年只是一个仅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团体,有2万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武乡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在纪念馆前照像留念。人人穿了洁白的上衣,戴了红色的帽子。我们心里装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和信仰,要让红色的革命火焰高高燃烧。
为期四天的红色旅程结束了。返程,车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急驶,车窗外依然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党的100周年华诞就要到了,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传承“百年”薪火,就是要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更加昌盛、更加绚丽!我们自当奋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