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星月】 飘失的白纸船(小说)

编辑推荐 【星月】 飘失的白纸船(小说)


作者:赵顺通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77发表时间:2021-07-06 16:10:56


   上篇
  
   一
  
   隆隆的机器声,从机器里吐出来的源源不断的雪白雪白的纸,全神贯注面部凝重的工人,向天空向世界展示,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造纸厂。然而,突然间整个厂区鸦雀无声,工人们呆呆地站在厂房门口。
   一个五千多名职工的大型企业红星造纸厂的大门关上了。
   职工疑惑着、叹息着、愤概着,最后甚至开始诅咒那几个来兼并的某企业驻厂领导小组:“外行,投机商,完全是别有用心,落井下石。”但严峻的事实已摆在大家面前,铁饭碗还是被打碎了!当他们走出朝夕相处几十年的厂房大门时好多人都哭了,尤其是张玉良师傅,他从建厂开始至今已三十多年了,从七十年代研制《毛选》五卷用纸到九十年代操作的2362长网纸机,当时在省内外草浆造纸设备还是一流的呀!他跌跌撞撞回家,竟难受的躺在床上一天一夜滴米未进,急得他的姑娘张淑芹直跺脚,他耐心的劝慰父亲:“既然这样,咱就再想想别的办法,这么多人的事也不是咱自己,活人还会让尿憋死!再说是工厂不要咱们了,也不是咱把工厂甩了。”说归说,张淑芹也很难受,毕竟是当了几年“主人翁”了,过去一听说“工人老大哥”,胸脯就挺了起来,那时一听说在这个厂里上班,就有自豪感。听说A城的头头们都争着把自己亲戚送来上班呢!但毕竟昨日的辉煌今日已不在,残酷的现实,敲击着每个带有创伤的心!
   天快黑的时候,铁锤也赶来看望师父,他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咱没别的,就有力气,不行,咱们到运输公司打零工、扛大包”!这话对血气方刚、身高马大的铁锤来说还可以,但对于年老体弱的张玉良师傅还是亭亭玉立的张淑芹来说,都去干这个活也不是办法。晚上门口听见一声喇叭响,来了一辆面包车,下来敲门的竟是张师傅的徒弟郭亮,他中等个,留着一个分头,脸上白白净净的,一身秀气,他先是安慰了张家父女俩,因为淑芹他弟弟正在省城上重点中学,离不开钱,他还送来了五百元钱,以解燃眉之急。张玉良实在推托不过,只好收下了,临走时郭亮说:“明天找找志远,一块想想办法。”
  
   二
   李志远也很为难,他也面临择业问题。他爱人严莉已是A城电台主播,凭着业务往来,她托人给他找了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是去电业局上班,按说这都是一条出路,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一拍屁股走了,对不起朝夕相处的大伙,过去这一帮人都把他当成依靠呀!然而严莉却催他填一个表,就赶到电台上夜班了。他决定还是先到张玉良师傅家看看。谁知等他赶到,铁锤、郭亮都在,大家见他来了,都像见了救星一样。还是淑芹先开了腔:“大家还指望跟着你干呢!你说下一步该咋办吧!”李志远没有急着回答。郭亮接着说:“你熟人多、办法多,给大家指一条路吧!”李志远回答也很爽快,“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我有饭吃,就决不让大家饿着!”
  
   三
   话虽然是这么说,李志远也作难,但他想起了和张师傅、郭亮、铁锤及淑芹一起火热的劳动岁月,就没有推辞之言了!
   是的,那时一段美好而又令人难忘的回忆:
   李志远和严莉是一起从省轻工学校毕业分到这个企业的,那是文革后期,知识分子虽然不被称为“臭老九”了,但仍要下车间锻炼,恰好李志远和严莉一起分到张玉良这个班组。张玉良很会用人,他不让他(她)们跟班倒,为发挥他们的长处,叫他俩集中精力搞小改小革和如何解决各种纸病的专题公关,一下子让他们的特长发挥的炉火纯青,就像如鱼得水。就是在这火热的劳动生活中他俩产生了恋情,后来又结了婚。他俩的到来也使这个班组锦上添花,生产竞赛、优胜红旗也常常在这个机台上挂着。当然郭亮也立过功,他文笔不错,虽然高中毕业就进了工厂,但他“自学成才”,却不断在省市登个豆腐块文章或诗歌之类,号称“小作家”。每次班组挑战书、决心书、喜报都出自他手,又写的一笔好字,常引来多人驻足观看。铁锤是个实干家,常常为了赶任务,连上两个班,还连轴转过呢!就是这样一帮人,加上张玉良师傅技术娴熟及“老黄牛”精神,成了一帮创造奇迹的人们。就是这样奇迹般的生活也陶冶着李志远和严莉的爱情。当然按照规定,劳动锻炼一年,就要分配工作,严莉分到厂计划科了,但李志远却被厂主要领导看中,破例提拔“厂生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又留在车间挂职锻炼两年,进一步熟悉生产,张玉良师傅也被提拔为车间机台长。
  
   四
   张淑芹上班晚,九十年代他毕业于省造纸学校,这个学校是从全省造纸行业青年职工选送的,就在中原造纸厂办学。他起初是选纸工,毕业后分到车间搞质检,基本上还是老本行,干起来很顺手。她是个很勤奋的人,不忙的时候常去班组帮帮忙。但办事很有原则,质量问题一点也不含糊,她又很爱学习,她喜欢李志远那股奋发向上的劲头,技术上弄不懂常去找李志远求教。因为有张玉良这层关系,他俩以兄妹相称,自然平时相处也不那么拘谨。而郭亮内心喜欢淑芹,有事没事总想和淑芹搭讪几句,他也算是函授大专毕业,自以为也算“科班”出身,常常拉着淑芹来班组看看,套套近乎,为此他还把发表在省、市报刊上的一首小诗,赠送给淑芹一份原件。淑芹看着那熟悉而醒目的题目《选纸工》心里慢慢热了,她不由自主的念着:
   灵巧的手
   似在白云中穿行
   转动着卷起一阵阵风
   认真的挑选啊
   工作台上闪着
   一双泾渭分明的眼睛
   对合格品,你扬起热情的手臂
   却无情掷出那“南郭先生”
   多像无私的法官,公正的天平
   他也常把自己当做未知数啊
   带进一道难解方程
   请求党和人们验证——
  
   五
   其实郭亮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就是干起活来动作慢,处理纸病不及时,所以有时拖了班组的后腿。在减员增效时,车间把他列入了“编外人员”,其实就是待岗,说句不中听的话,就是炒鱿鱼。这下子使踌躇满志的郭亮,一下子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心里简直像打翻了五味瓶,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他躲在屋里,几天都不出门。李志远、张玉良、铁锤、淑芹都跑来安慰她、鼓舞他,都说:“待业是暂时的,一有岗位就给你争取”。他们还把班组的奖金,拿出来一点,按月给他送来。
   郭亮平静下来后,他毅然辞掉公职,下海自己创业,他慢慢学起营销来,学着把省内几个大厂的纸张,卖到全国各地————渐渐业务开展的很红火,先是自己顾住自己了,再也不要李志远等人慷慨解囊了,后来还在年尾岁末,救济厂里几个特困户,每户一袋米、一袋面、一壶油。那时工人每月工资才三、四百元!有人风言风语地说:“郭亮发财了。”还有的说:“他把别的小厂的纸贴上中原厂的商标卖高价了。”各种说法都有,但事实郭亮干了几年腰包鼓了起来,但他不是贪财的人,除了救济特困户,也给厂子弟学校捐了款,一下子成了全厂闻名遐迩的“爱心人士”还有的说他办了销售公司,知道根底的人都知道,他还是跑单帮,只是为了业务方便他买了一辆面包车,不过,那时有车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六
   家里的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李志远的思绪,他接过一听,是郊区村办工厂负责人顾军打来的,过去他常来中原造纸厂磨辊。为了赶时间,他常找李志远帮忙,最好是当天来、当天走,车间加加班,把活抓紧点。也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就这样一来二去熟了。顾军电话里很热情,他主要是想邀请李志远去村办工厂里帮忙抓生产和技术工作。“多少工资,老弟你说到哪,我都答应!”另外村干部商量了,等厂里有钱了,给你在A城买套独门独院房,再不用一家三口挤在四十多平方的简易房了。李志远倒没有过多考虑给自己这些优惠条件,他一是想下去摸摸村办工厂的管理模式,二是带着张玉良师傅这帮人去,有个就业的门路。但他电话里没有跟顾军说那么多,只是说:“要去就要带着一帮子工人一起去。”顾军问了这些工人的技术情况,本想只要几个技术尖子,但经不起李志远反复要求,就勉强答应了。并确定了每个月的工资薪水及到厂时间等,这件事就算定了下来。
   严莉下班很晚,她回到家,李志远已迷迷糊糊睡着了,但严莉很兴奋,她娇嗔的把李志军叫醒,“还保密呢,听说咱快有新房子了!”李志远很是吃惊,严莉消息怎么这么灵通啊!原来顾军是个大能人,他得知李志远爱人是本市电台主播后,便通过自己在电台的一个拐弯抹角的亲戚和严莉拉近乎,这个消息的来源,就是这样传递的。李志远说:“这只是顾军一个人的说法,成不成还两可,咱只是想给工友们找一条吃饭的门路,别的还没有考虑。”严莉还是坚持:“既然去给他们干活,咱也要有条件,都要诚实守信。你这一走,孩子扔给我了,咱好不容易跑的电业局名额也算搁浅了,咱也承受很大损失呀!”但看李志远态度很坚决,知道他是认死理,一条道走到天黑的人,倒也没有过多得阻拦他,算是认可了。
  
  
   中篇
  
   一
   去市郊乡镇企业打工的事经李志远这么一说,立刻在张玉良、铁锤、淑芹等工友们之间传开了,很多人愿意去,干总比在家闲着坐吃山空好,他们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但也有问题,第一次出远门,免不了思念家里得老人或牵挂孩子……张玉良起得很早,他中等个儿,虽然还不到六十岁,但由于多年劳累,背都显得有些驼了。他想了很多,姑娘二十五、六岁,已到了谈婚论嫁得年龄,儿子刚考上高中,这正是花钱的时候,却遇到厂里关门的倒霉事,咋不叫张玉良作难啊!为了这次出行,他把孩子委托给邻居代管。张淑芹和她父亲不一样,她的心情格外好,像出笼的鸟儿,他觉得出去闯闯也好,又能挣钱,又长见识。但约好同去的几个女工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成家有了孩子,这第一次离开,多了一份牵挂,甚至有的生离死别的味道。
  
   二
   这是贾鲁河畔的一个村庄,村里以农业收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渐渐搞副业办工厂,慢慢变得富裕了,村办纸厂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资金大部分是村民凑起来的,也到信用社贷了部分款,也算是股份制,由村委会牵头,委托顾军负责生产和技术。顾军这个人也算是村里的“小能人”,虽然才过了不惑之年,但他的经历还是挺丰富的。他当过村委,但干了两年,又辞职去做生意,后来他听说承包工程赚钱,又削尖脑袋干了几年工程,账面上也赚了几百万,但苦于三角债,无法突围,弄得他筋疲力尽,最后他打道回府,在村里办了小纸厂,经营的很是红火。因为用的都是家门口不远的村民,有个活干,工资少点他们也愿意。顾军又善于经营,严于管理,很快就把厂子办的远近闻名,还曾被市里评为年轻优秀创业者。不料上级要求企业节能、减排、增效、规模不到一万吨的小纸厂一律关停。而顾军他们办的纸厂也在名单之中。顾军只有找村干部求援。说通过村镇里内外十几个先富起来的村民出资做厂里的大股东,又迅速低价收购了一批被国有企业闲置下来的旧造纸设备,并在乡镇公开招聘了几十名工人,迅速进行扩张,才勉强保住了厂子。
  
   三
   对李志远这批从中原造纸厂来的“老师”们,顾军表示了很大热情,还专门在村办食堂搞了个接风洗尘宴。虽然小食堂并不大,也有三、四个房间,桌上的菜摆的满满的。参加的有顾军、村委领导和原来厂里的几个骨干,村委主任还致了祝酒词。盘子里盛的大多数当地的土特产,如:蒸野菜、黄河鲤鱼、河虾、凉拌莲菜等。虽然屋内外有的脏乱,比不上城里饭店那么讲究,但菜味还说的过去。饭后顾军带大家来到了住处,一个农村老院,看起来多年没有人住了,这是一个二层小楼,院子也挺大的,刚刚打扫过。据说房子的主人是顾军的一个亲戚,因常年在外做生意,到A市买了房子,因此这个房子就算租给厂里。李志远算了算一共十四人,六个女的住在二楼,有三个房间,刚好两人一室,一楼四人挤一个房间,剩余一个当电视机房,厨房在院里,厕所在西南角,夜间女同志下来不方便,每个房间各备一个便壶,楼梯间电灯一直亮着。这种安排,刚开始还可以,时间长了,女同志一上楼就等于困在楼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出去二百多米才有一个小卖部,简单的物品可以买到,想买一些时尚的物品,甚至交个手机费都办不成,又加上除了淑芹,其它的都成了家,还天天挂念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风趣的说:这其实跟“坐牢”一样。
  
   四
   生产环境和中原造纸厂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设备都是拼凑起来的,上下纸机的扶手都是自己焊的,很粗糙,也残缺不全,乡镇工厂要求工人是全面手,不像国有企业分工那么精细,这也就是张玉良师傅,他平时就很爱钻,在中原造纸厂也是遇事不求人,所以纸机看气、卷曲、维修,他样样干的有声有色。但其它人一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工作量,还动不动要加班,没干上三天就想打退堂鼓了,“这小厂真不把人当人看”,“这钱真不好挣”。张玉良就安慰铁锤等人:“慢慢适应,时间长就习惯了!”又加上李志远给大家做工作,有啥问题我给村里提,给顾军提,干着说着,另外也看看工资怎么算,划得来大家就干,划不来也不勉强。大伙才同意静观其变,坚持干一个月再说。生活上经李志远争取,可先向厂里借生活费,大家轮着买菜做饭,都在一个锅里吃,时不时改善改善,添几个小菜,喝点小酒,热闹热闹。另外一个月每人可回去休假两天,大家才算稳定,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共 13055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很多人在商海大显身手,同时,也有一部分在国企干得的有滋有味的员工却下了岗。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同在大型企业红星造纸厂上班的张玉良师傅和他的女儿张淑芹还有李志远、严莉、铁锤、郭亮等人,开始各自重新谋生。这其中,郭亮出来的早些。透过大家从国企到私企再到个人创业的经历,写出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的身影,但是,本文的不同处在于从中出来的李志远虽然已经升职,年薪已达三十万,但最终还是又从南方回到故乡创业,把曾经的伙伴们又召集在一起,共同创业。有了成就之后,依然转身,帮助人们解决就业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本文的亮点。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07-06 21:37:37
  看题目《飘失的白纸船》感觉是悲伤的故事,读到最后只有高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