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永远的怀念(散文) ——袁隆平院士“满七”祭
在袁老逝世后的七七四十九天里,有人在说:袁老“羽化登仙”了;还有人在说:袁老“得道成佛”了;可我觉得,袁老根本没有远去,他就是世人景仰的一尊稻神!他让天下人吃得白白胖胖,他的精神也一定能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充盈!
在袁隆平院士仙逝“满七”的今天,我想到了一个个终身难忘的镜头:
我想到了,在袁老驾鹤西游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间,就高度赞扬了袁隆平一生的丰功伟绩,称袁老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习主席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都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习主席说,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我想到了,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和海外各界纷纷发来唁电,称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称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粮食英雄”“他为消灭饥饿留下的遗产以及使命将被牢记并传承下去。”
我想到了,一名身穿白衣的中年妇女,跪拜在袁老的遗像前,放下一碗亲自烧好的青豌豆,泪流满面地哽咽着:“这是老爷子最爱吃的菜,您一定要记得好好吃啊!”
我还想到了,送别袁老的那天晚上,有500架无人机,在广州海心沙腾空,化作“稻菽千重浪,田间耕耘人”的特别夜景;有520架无人机,在长沙傅家洲起飞,在天空中用一幅幅震撼心魄的彩色画面,为袁老作最深刻的记忆……
天地悲泣,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山河同哀,名垂青史恩泽长存。在最后告别袁老的那个日子里,送别袁老的队伍很长很长,大家对袁老的情感很深很深,希望人们能记得袁老很久很久!……
在袁隆平院士“满七”的今天,我们欣慰地看到,袁老的梦想、袁老未竟的事业,早已后继有人了!
我们欣慰地看到,袁老夫妇养育的袁定安、定江、定阳三个爱子,一直坚守自立自强,子承父业,研发经营,风生水起;三位儿媳,夫唱妇随,敬老贤惠;三个孙女,好学上进,清纯自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袁老逝世还不到一个月,他的三儿子,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就开启了笃行父志,北上内蒙,继续伟大的“袁梦计划”,全力实现耐盐碱水稻20万亩的兴安盟种植收入3年翻番的新目标!
我们欣慰地看到,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教授这样说:袁老虽然没有留下遗言,但他一直相信,我们这些接棒者,一定能够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的,老人家是放心的。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邓启云博士,是这样总结导师袁隆平的:激情生活,热爱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潜心研究,甘耐寂寞;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挑战自我,永不满足;团结协作,不患得失;淡泊名利,和谐发展;乐观豁达,健康向上。他还说,这是他从恩师身上获得的受益终身的力量。
袁老曾告诫年轻人:成功并非有什么具体秘诀,在农田进行科研,收获的只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袁老曾勉励青年人: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实践,厚积薄发,必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一代科学巨擘陨落,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必须也必然激励着一代代奋斗者与接班人!
在袁老“满七”的今天,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有识之士的丝丝顾虑,他们担忧,随着时间的流逝,袁隆平院士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淡去。有的人直言不讳地说:“恩情为啥忘掉,只因吃得太饱。”就像有的网友提点的那样:袁公这辈子做的最大“错事”,就是让有的人喂得太饱。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袁隆平的伟大精神,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永远的怀念”呢?答案自然在“宣传教育”四个大字上。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众多优秀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在袁老等“国宝级”科学家的身上,我们有取之不竭的无价宝藏,有绵绵不绝的精神财富。
从事文学文艺创作、传统新型传媒以及宣传教育的广大工作者们,我们已经站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变局的时代交汇口上了,我们必须真正树立植根人民、爱党报国、在兹念兹、助推国运的崇高情怀,践行时代职责,担负神圣使命,汇聚磅礴力量,以塑造一个风清气正、催人奋进、勇于担当、积极向上的政风、民风与国风!
令人振奋的是,在宣传袁隆平杰出贡献、弘扬袁隆平精神方面,一大批灵魂工程师,已经或正在积极行动起来。关于袁隆平事迹的文章、书籍、视频,在网络、微信等传媒和书店,现在都可以随时查阅;有的还早已进入了学校的教课书上;电影《袁隆平》早在2009年就在全国上影;《袁隆平》电视剧也正在紧张的拍摄之中……
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良好开端,人们从心底发出了对袁隆平院士的热爱与崇拜,面对真正的国士大师,大家都没有忘记“灵魂工程师”的神圣天职,没有谈多少产业化,也不提什么资本运作,只是想让自己回归到党之初心、人之初心,做一回洁净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用自己的党性与人性,诚挚地告慰袁老高尚纯洁的在天之灵!
在此同时,我们还有惊喜的发现:不少地方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纷纷立下新的创作目标,就是以袁老的光辉事迹为内容,以地方特色戏曲为载体,编剧、演出不同韵味的艺术精品,让东方稻神的崇高形象,走进千家万户,让这颗神圣的种子,撒播到个个校园,深植于国民心田!
在最近一次教育界人士座谈会上,我兴喜地听到大家几乎一致的共识:在这个充满勃勃生机,同时面临严峻挑战的新时代里,袁隆平院士的成长经验,应当成为中国教书育人的一个杰出典范。
我们都熟知党的教育方针,那就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袁隆平院士,被国内国际称为国士无双的大师级科学家。从袁隆平一生的成长历程来看,虽然他到了中晚年,是当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奇才大家,但他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一直都是一个平常不过的孩子与学生,绝不是一个历经若干技能培训的“考级能手”,也不是每次考试各学科都是高分的“学霸”。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地解析袁隆平院士的成长过程,我们就会不难发现,育人的内核——德、智、体、美、劳诸多元素,在袁隆平身上可谓是一应俱全。
请问:为了亿万人吃饱肚子,袁老长达六十余年,一直曝晒在热日下,浸泡在秧田里,请问他的德智体美劳,哪一条素质不具足、不是极致呢?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袁隆平没有让世人远离饥馑的天下情怀——明德;如果袁隆平没有挑战世界水稻研发的巨大才气——大智;如果袁隆平没有古稀之年还能搏击江河的勇气——强体;如果袁隆平没有独自在荒野中常拉的那把小提琴——绝美;如果袁隆平没有热爱劳动的农夫本色——耐劳,那么,袁隆平就不可能是今天的袁隆平,就不可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这是值得我们亲爱的教育家们好好研究、仔细琢磨的极好范本啊!
铁肩担道义,任重而道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和国内外忘我之心不死的敌对分子,无论过去、当下,还是将来,与我们争夺亿万中国青少年的斗争,是国人永远避不开的严肃重大的时代课题。包括家长、教师、媒体和各级官员在内的广泛教育工作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党的千秋伟业,教育培养一代代合格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有至高站位,传道授业解惑,一时不能偏;德智体美劳,一样不可缺!
只有这样,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开敌对势力争夺的风险、网络游戏毒害的风险和应试教育伤害的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扭转拜金主义的污秽风气,才能革除娱乐至死的颓废观念,才能把过去疯狂追逐影视名星,转向自觉崇尚民族英雄的正道上来,才能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工农、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有人建议将袁隆平先生逝世的5月22日,定为我们中国的“惜粮节”,以此教育一代代吃饱饭的中华子孙们,能够永远好好地吃饭,好好地学习,好好地奉献……
袁隆平院士永垂不朽!
袁隆平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