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航】假如现在修红旗渠(随笔)
上世纪60年代初,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凭着一双手和近似原始的劳动工具,在悬崖绝壁上建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书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林县红旗渠和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都被誉为人类第八大建筑奇迹(七大奇迹确指的是金字塔等,其他的如兵马俑、柬埔寨吴哥窟等并列8大奇迹为荣誉性)。修红旗渠有这样一个情节,81名干部和民工牺牲在了工地。其中,有个13岁娃子(张买江)的父亲,爆破中被流石击中头部而死。闻讯,孤儿寡母没有眼泪,母亲什么没说,只是把娃子送到工地继续修渠,嘱咐:“修不好红旗渠,你别回家。”1965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全村人挑着空桶在渠边坐等一夜,可是水来了,村民并没有欣喜若狂,欢呼雀跃,都不打水,默默地坐着,等这位母亲,等这位妻子打第一担水。当她担上水时,踉跄倒地,坚强的妻子在丈夫牺牲后的几年里,没掉过一滴泪,这时她凄惨地呼唤丈夫的名字,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可以说,红旗渠是在经济建设的和平年代,林县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红旗渠是一条人民的幸福渠,也是一首悲壮的史诗。
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是昨天的故事,荡气回肠的铁锤钢钎敲击声渐行渐远,今天在新世纪的现代城市里,我看到一座座摩天楼盘拔地而起,宏大的地铁工程,不经意间就建成通车,往往一个问题萦绕心头:假如现在林县修红旗渠将会怎样?
毫无疑问,决不会那样艰难。今天现代化的施工机械,先进的爆破技术,科学化的工艺管理,建设红旗渠虽不能说“小菜一碟”,但和其他工程较,决不至于成为在全国屈指可数的重大工程。这个事实雄辩地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众所周知现在建筑领域是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的重灾区,民谣为证:“竖起一座楼,倒下一大片(贪官)”。林县不是世外桃源,像红旗渠这样巨大的工程,投资大,工期长、环节多,现在修建,谁敢保证“零腐败”,不出“豆腐渣”呢?据媒体报道,2008年红旗渠投资修缮,根据工程要求,需要先清理淤泥、渠壁渠底琢毛,但承包老板偷工减料,一项没做,并且直接用渠底污泥搅拌混凝土浇筑施工。在这项工程的招投标,监管,验收等流程中,难道没有腐败,权钱交易?
改革开放以来,10万林县民工出太行,他们中不乏当年修红旗渠的老模范、老英雄,他们遍布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建筑工地,成为一支拥有能工巧匠“专利”的工程建设大军。我想,假如现在林县修渠,召唤他们回乡,一如当年的条件、生活标准,他们还会那样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创造人间奇迹吗?
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近,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的理论工作者和红旗渠精神研究专家,通过对红旗渠建设的审慎回顾、调查研究,结合我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实事求是地为红旗渠精神增添出了新的内涵,认为,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在60年代初期,极端困难时期,艰苦卓绝,创造出人间奇迹,靠得是党的坚强领导,以杨贵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身作则,实干苦干,无私无畏,廉洁操守的先锋模范作用,红旗渠不仅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颂歌,同时也是中共守望初心的真实写照,当年的红旗渠是人民奋斗渠、幸福渠,也是一条党员干部廉洁渠。红旗渠精神赋予的新内涵,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着深远深刻的历史意义。
据老一代红旗渠建设者回忆,那时候县委的办公工棚就设在工地,杨贵等一班领导干部和民工一样,吃住在一起,粮食定量,干部低于民工四分之一。有一天,炊事员发觉杨贵太累太饿了,偷偷给他蒸了一碗小米饭,杨贵十分生气,说:“为啥给我吃?群众吃啥我吃啥。”说罢就倒进大锅里,熬成粥和30几位民工一起吃。
在1973年的黑白电影《红旗渠》记录片里,我看到,杨贵头戴安全帽和民工一起挥锤砸钎的镜头,铿锵有力,虎虎生风,自如娴熟,没有做作之相,毫无摆摄之嫌,县委书记的杨贵,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红旗渠施工建设长达10年之久,国家和林县,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竣工之际,杨贵宣布,说:红旗渠修建,没有一分钱建设资金,用在红旗渠之外。这句简单朴实却蕴涵丰富的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审计”,准确无误。如用今天的干部考察程序回望,这不能不是林县两委领导班子,向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的优秀述职报告。
话题回到文章标题。假如现在林县修红旗渠,领导干部仍然像杨贵那样带头,生活条件和当年一样,人民群众还能够修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工程,并且速度和质量都会远超当年红旗渠,因为彼一时此一时,今天科技水平,民工素质,物质资金,都非过去所可比拟。不过,如果是贪官掌握这项巨大的项目,一定会造出“豆腐渣”工程,又不知多少官员落马……
2005年,红旗渠精神展在郑州展出,我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人民好干部杨贵同志,开幕式上,杨老仅讲了几句话,只是深情寄语今天的领导干部:“希望现在的年轻领导同志,多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和群众在一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群众才会跟你干,才会相信你。”(见郑州日报2005.01.05)说真的,时下这些话若出自他人之口,我会感觉是官场套话,不以为然,但是一经杨老讲出,就字字千钧,振聋发聩,因为这的确是一位老共产党人的心路历程,是一位党员干部精神财富的精华。他讲得是豫北乡音,我感觉十分亲切,至今萦绕耳畔。
最近获知,杨老故居在卫辉太行山区,任职林县县委书记之前,他出生、生活、战斗、工作在卫辉,家乡的水土滋养抚育了这位人民好干部,我的家乡在卫辉,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光荣。奋斗工作在卫辉的各级领导干部,得天独厚和老书记有缘,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下一个百年目标奋斗中,人民群众期望你们发扬光大,赋予新内涵的红旗渠精神,一如当年老书记,带领人民群众,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