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初识《前进之友》合唱团(随笔)
小时候黑人就喜欢唱歌,一直唱到了中学的文艺宣传队。后来变嗓了,高的上不去,低的下不来;后来工作了、成家了,好象功名利禄、柴米油盐都与演唱无关;后来老了,新歌基本不会。
于是黑人唱歌的时候越来越少,只是在热气腾腾看不清人的澡堂子里和独自驾车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使劲嚎两嗓子是革命样板戏,破刺辣声的:“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感谢卓玛,让黑人一点点又喜欢唱歌了。
卓玛是黑人的老朋友,是一个企业集团的董事长,最近我们正在愉快地合作“四和庄园”的开发项目,其间,一直有歌声伴随。
在歌厅里,她不仅自己有一副女高音的好嗓子,而且时常要求播放歌坛名家的原唱,特别是戴玉强的《那就是我》,百听不厌,她自称是戴玉强的超级“粉丝”,黑人说,那你干脆叫“袋鼠”好了。调侃归调侃,我却真觉得在歌厅里听听经典的原唱也不失为一种享受和熏陶。
在旅途上,她的车里总是在放一套精品CD《流淌的歌声》,路上一碟接一碟地播,真的是美如天籁,特别是其中一张由一个男声和两个女声的组合,演绎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老歌,和声部分相当的好听,因此让人产生全新的感受,再长的路程也觉得短了。
后来在她的博客里,专门写了一篇深入浅出介绍交响乐的文章,应当说,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黑人这样的对交响乐一窍不通,甚至抱有许多偏见的“老冒”写的。看过之后,黑人突然觉得高雅艺术距离平民百姓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于是,无论是在电视机前还是音乐厅里,我们也逐渐有了共同语言,应当说,黑人并不笨,只是有点犟。
后来她送给黑人一本书,是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写的《音乐笔谈》,书中附有一张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DVD,也是李岚清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以及“笔谈”和“讲座”中所涉及到的经典名曲,读过听过之后,黑人折服了,感动了,也活心了,正值“惊蛰”时节。
最近卓玛把黑人介绍给她刚参加不久的《前进之友合唱团》,开始,黑人还不屑一顾:离退休还有一段时间呢,干吗要去参加老年合唱团?
事实再一次证明,黑人又错了。
这哪里是业余水平的老年合唱团啊,而是成立十五载,享誉国内外,具有专业水准,获得各界好评,以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为主的声乐艺术团体,即是普及群众文化的阵地,也是培养声乐人才的基地,曾多次参加电视台文艺晚会,曾应邀参加专业团体的汇演,曾获全国比赛大奖,曾到韩国演出交流。
当然,合唱团里确有六七十岁的离休老同志,但是也有音乐学院的在读研究生,黑人一进去就傻了,不仅因为自己的年龄偏大,而且因为人家的水平太高:歌声一起,四部混声,让黑人根本找不着调,跟不上调,唱不出调,哪里还敢参加入团?来这里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啊,不可能通过,也没法去作弊:人,就是这样有意思:当初让我来的时候不愿意来,现在应当走的时候不愿意走。所以不愿意走,是黑人太喜欢这里的歌声,太喜欢这里的面貌,太喜欢这里的朋友了!
就像城堡里的人们格外喜欢大自然一样,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就是大自然的交响:水声、风吟、鸟语、蛙鸣,此伏彼起,循序渐进,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妙和谐,节奏鲜明而欢快的《黑龙江之波》,音色空灵而悠扬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旋律激越而豪迈的《木兰从军》、《迎来春色换人间》,特别是那首轻柔舒缓的E大调《她点燃了我的心》真像一圈又一圈渐渐散开的涟漪,一波又一波层层递进的云浪,从耳际直抵心海,涌起阵阵感动,黑人完全陶醉其中。
歌声感人,歌者的精神更感人。环顾左右,合唱团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那样的热情,那样的痴迷,根本看不出这是业余时间,这是无偿劳动,这是赔钱买卖,这是松散联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们追求精神愉悦,在张扬个性的今天,他们追求团队合作,在文化媚俗的今天,他们追求高雅艺术,在强调功利的今天,他们追求无私奉献。有人不理解,说这些人是不是有病?其实,正是这些心理最健康的人,面对一个生了病的扭曲环境,在疯狂的人们只顾挣钱没空唱歌的时候,从容不迫的他们,更像是教堂里的唱诗班,歌者是那样的虔诚,歌声是那样的动听。
最是喜欢上课时要求最严,指挥时状态最美的张琨老师,她是合唱团的缔造者,用她的话说:一站到指挥台上,我的心里就再也装不了,除了音乐以外的任何东西。还喜欢那些对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声部长,没有权利,只有责任。还喜欢负责内部管理和外部联系的几位“女兵”,能文能武,载歌载舞,都是能力出众的多面手。还喜欢那个弹钢琴的小老师,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一边弹琴,一边领唱,看着她,心里便不再紧张。还喜欢一位名字很好听的博友,歌唱得好,词写得也好,这样的人才合唱团里还有许多。还喜欢三位“老板”:赵总、多吉和卓玛,他们是商场的另类,或者说异己分子,于是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给合唱团买桌椅,于是把单位的房子倒出来做合唱团的排练厅,于是把自己家的钢琴搬来给合唱团使用......
就这样,黑人重返歌坛(也可以唱作《重归苏莲托》)尽管不能上台演出,却愿意做“革命军中马前卒”,应当是个比较合适的剧务吧。偶尔也可能写点歌词什么的,这不,已经改编了一首歌曲,叫做《美丽的歌坛我的家》:
美丽的歌坛我的家
十年五载四季花
和声犹如百鸟唱
指挥妙手画彩霞
高腔好似追云朵
低音好似珍珠撒
美丽的歌坛我的家
沧海月明遍地花
琨姐引领百鸟唱
多吉和声伴卓玛
黑白阿明高声唱
郜青绿叶扶开华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