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从《绿皮书》想开去(随笔)
这不是影评,纯粹看过一部优秀电影后,内心激起的波澜。
电影里黑人钢琴演奏家唐,搁下高出三倍的演出费与相对温和的种族对立环境,去种族歧视比较恶劣的南方巡演。无非是想利用自己三个博士的名望和卓越的才华,为自己的肤色,做一次尊严与平权的抗争。
我不想过多的谈论电影,只想谈谈电影传递出的精神。唐明知道去南方,有危及生命的危险,还是要去。就像当年的鲁迅先生,明知道文章会惹怒当局,还是要写。
他们都是领先于麻木中觉醒,并想为这种觉醒引领改变的人。尽管唐一路走来,唯一改变的仅仅是他的白人司机托尼。托尼从一个种族歧视者,为了生计为出价不菲的黑人唐当司机。先是折服于唐的音乐才华;再为肤色抗争的勇敢;与从小接受白人教育,为此融入不了黑人,又被白人歧视,导致他自己无法定位自己身份的深层孤独打动。最后,托尼和唐成为彻底卸下肤色界限的朋友。
有第一个唐,第一个托尼,就有千千万万个唐、托尼。就像男女平权,夫妻平权一样,有人觉醒并进行改变,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觉醒并奋起抗争。
观念与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同样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改变。现代社会和平年代的居家女子,没有伟大的斗争。但是生活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关乎尊严的践踏与维护、甚而抗争。
就像我们的婚姻,如果一方辱骂殴打对方,你不做反抗,渐渐就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不仅仅夫妻,人与人相处,时时处处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我刚结婚那几年,孩子小,没有出外做事。公公去世,婆婆搬来与我们同住。一次聊天中,她以为仗势自己儿子挣钱养活我,可以鄙视我挣不了钱。我想我不能让她有这样的观念。但是,又该以怎样的回应来驳回她的言论,又不失一个儿媳的孝道。我辗转一夜不眠,父母从小教育我孝顺,但是孝顺肯定不是建立在践踏尊严基础上的。第二天早晨,我一边给她拧水擦背一边说:
“娘,您不能这么说我,我能不能挣钱,要不要去挣钱,是我和您儿子之间的事。您儿子愿意养我,您有意见可以对他说。”虽然会有短暂的尴尬,见我仍如以往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没有计较我的反驳。反而,从此,我们相处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我嫂子就不一样了,多少年来,婆婆说什么她都不吭声,到现在九十岁的婆婆享受着她的照顾,还要时常对她讥诮指责,到处散谩嫂子的这不好那不好。
人就是这样,你一味地退让,就会迎来更加强烈的变本加厉。婚姻如此,社会亦如此。要不然,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朽呢?
说到平权,我想到父母与子女。许多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简直就是极权主义者对待毫无反抗基础的弱者。孩子犯事,不问青红不问皂白,吼叫打骂。其实,只是一种情绪发泄,还要张扬自己不护短,仿佛打得越多越重,才是尽到教育责任。
我儿子有个同学,从小好动,仿佛醒着就不会安静。他们的日常,就是喊叫打骂。孩子与小朋友相处,也照搬父母那套。上学后,每天都惹事打架,每天都让请家长去学校解决打伤别人的事情。
我想他的父母从来没认真接纳过自己孩子本来的样子。本来是个好动的孩子,用自己想像的乖巧懂事去要求。不能如愿,就想用暴力去归正。结果,孩子以为,给小朋友相处也一样,谁不按他的意愿与他交往就打。
我邻居家孩子与之恰恰相反。乖巧懂事,见到人,父母让他叫什么就叫。别人问孩子问题,孩子习惯了低着头玩衣裳角,父母会为他回答。家里的大事小情,别说商量,知会一声都不可能。(这样长大的孩子,父母埋怨他没有责任感,孩子冤不冤?不是从小父母就让他们养成万事与己无关的吗?)孩子心里想什么,父母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了解。他们认为努力挣更多的钱,给孩子物质上最大的满足,就是爱、就是尽到责任。
上初中时候,在学校被高年级同学打得吐了血,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被人收了一年多的保护费。一年多,孩子说尽谎言从父母手里要更多的钱去给欺负他的同学,父母竟然毫无察觉。孩子真是可怜,从小的弱,弱不过父母给予的听话教育,弱到长大自然养成任外人摆布的习惯。
幸好,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致力于开展“正面管教”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他们开设父母课堂,引导已经成为父母、更想成为好父母的家长,传授科学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孩子好好相处。仿佛有新闻称,似乎是上海,不知道是已经有还是准备组建成立专门的父母学校。但愿,这个“仿佛”是真的,而且快速地在全国推行,让我们每一个父母都能接受引导,都能学习到放下强权,与孩子平等和谐的相处。
只要有人,就有不公正。永远有弱者的抗争,强者的镇压。孩子何尝不是弱者,他们弱到毫无对抗的能力。电影里的唐,犹如我们闻一多先生、鲁迅先生,有幸得到优质的教养,有一分能力,就要为同胞们不公正的尊严与权利抗争。刺激弱者的麻木、刺激强者的良知,社会才会逐步摒弃不良习气,发扬有利于社会健康和谐的进步精神!看罢电影,让我心久久陷入沉思,惟愿平等博爱遍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