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临时早市(散文)
一
在乡镇,在城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临时早市。它就像一道雨后的彩虹,虽然短暂,却有着绚丽的色彩;它又像一个个早起的环卫工人,虽然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忙碌,但确实留下过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所生活的社区,就有着一个这样的临时早市。它地处西安市碑林区经九路段与南二环间不远的一条东西马路上,是人口最为密集的铁路地区之一。
这个临时早市,天刚微亮时,拉开序幕;九点钟声响,谢幕收场。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但却上演了一场柴米油盐和瓜果蔬菜交相辉映的情景剧,其阵容之庞大、内容之丰富、剧情之紧凑、故事之精彩,直叫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我虽然不是天天前去光临,但每去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收获,每去一次,都从心里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
二
夏日,迎着清晨微微的凉风,我又一次走进了它的舞台。
和往日的任何时候一样,在通往它的路上,有三三两两的行人,从各自的小院出来,像小溪一样汇集于此,形成一股人流缓缓涌动。
在这股人流中,有离退休的大叔大婶,有上班族的中年男女,偶然夹杂一些少男少女,如浪花一样闪烁其中。
在这股人流中,有拉小布车的,有空着手赶路的,有哼着小曲独自享受的,有边走边扩胸踢腿的,极像了小时候见过的赶集人,虽任务在身,却悠然自得。
在这股人流中,有穿短袖短裤的,有睡眼惺忪未洗漱的,有一身运动装刚锻炼结束的,有不修边幅着装随意的,休闲得有点过分,但又不失为一道风景。
我随着人流,缓步而行。
本以为起得挺早,却还是落在了人后。人未走到市场,吵闹声便远远传来,不由得加快脚步,两耳生风。
这是一条宽约十米、长约二百米的东西街道。说是街道,实际上是一条马路。因为它除了具备街道的基本条件外(两边布满了各种百货店、杂货店、饭店、冷冻肉店、补胎部、宾馆),还具有马路的先决条件:宽敞、平坦、笔直。
但又不是一条唯一的马路。在它的南边不足五十米,是西安市最早的主干道南二环;在它的北面不足二百米,是紧挨西安交通大学的友谊东路。因此,即使偶尔出现的交通堵塞,也绝不会影响南来北往的车辆通行,南二环和友谊东路两条宽敞的主干道,会及时将拥堵车辆疏散开去,以保证条条道路畅通无阻。这也许就是它被作为这一片区临时早市的主要原因!
三
从西头进入,是我的选择,就像从东头进入的人们一样,遵循着最基本的几何学规则: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
但不管从哪头进入,其目的都是一样。不是买肉买菜,就是买瓜买果,抑或找个摊点,吃顿早饭。
西头,是紧挨经九路的“丁”字路口,也是进入市场的最热闹开始,就像一台精彩的戏剧,气氛往往从这里烘托。
瞧,还未踏进正市,叫卖声便此起彼伏。一辆紧挨一辆的农用汽车和三轮车,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鲜瓜果。每一辆车前都放有一台或两台电子秤,每一台电子秤的旁边都放有一个或两个印有二维码的小纸牌。摊点的老板或是夫妻,或是父子,或是兄弟。他们就站在车的前面或秤的旁边,一边忙碌,一边大声吆喝。一个比一个声音大,一家比一家说得好:“走一走,看一看,不要错过了好西瓜,宁夏的大西瓜,不甜不要钱。”“喂,水蜜桃,本地的水蜜桃,香甜可口水分大,吃完一个又想俩。”“喂,大香蕉,黄灿灿,润肠又通便,错过好时间,只有等明天。”“喂,大苹果,甜又香,每天吃一个,身体健又康。”“……”
人们就在这极度诱惑的叫卖声中,一个个回头张望。或走上前去,看个究竟;或看看手里的小布车,心想着出来时再买。老板就赶紧回敬一句:“那就出来买吧,可别忘了?”回身对走上前来的顾客笑脸相迎,并随手切一小块瓜果让其品尝,再不失时机地夸赞一番瓜果的清脆香甜和纯正爽口,说的本来想出来时再买的顾客,不由得装袋称秤,满心欢喜。随后又汇入越来越多的人流之中,一步步向前挪动。
此刻,我融入其中,一个摊点一个摊点地观察和了解。
我突然发现,以往的每一次经过这里,卖瓜果的好像永远是这些人,他们也好像有永远卖不完的瓜果。不管是时令的,还是非时令的,在这里都是新鲜的,就连大雪天的西瓜,从里到外,都透着鲜嫩嫩、红艳艳的光泽。尽管看得人浑身发冷,味觉系统却不由自主地吞咽几下口水。
至于南方的荔枝、香蕉、椰子、榴莲、芒果、木瓜、龙眼、菠萝、火龙果、柑橘、甘蔗等稀罕水果,北方的苹果、石榴、青枣、红枣、草莓、桃子、梨子、核桃、猕猴桃、柿子、山楂、葡萄等日常水果。在这不足二十米长的市场顶头,摆满了南北两行,密密麻麻,应有尽有,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尽管我不可能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有的根本就没有品尝过,但每每经过这里,都有一种赏心悦目、一饱眼福的满足感。
它是这个临时市场的门面,也是这个临时市场最吸引人的地方。
四
离开了瓜果区域,才是真正地进入了市场。
因为人们除了购买一些新鲜瓜果外,最主要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或鸡鸭鱼肉。这才是每日三餐中必须具备的生活原料。
而此时的市场,也许是学生们放假的缘故,也许是三伏天的清晨、室外永远比屋内凉快的缘故,整条街道已经挤满了来自不同方向的人们,有的甚至把自行车、电动车也推了进来。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反正我们这些空着手或拉着小布车的人们,看着就非常难受。因为在这么拥挤的地方,每挪一步,都要东张西望地着急好一会,你们却把自行车和电动车推进市场,这不是举步维艰吗?再加上有的人为买一点已经走过去的东西,非要穿越人流,逆向而行,艰难地移到摊点跟前,左看右看,讨价还价。让本就移动缓慢的人流,更加难上加难。如果用摩肩接踵这句话来形容整条街道的拥挤,我看一点都不过分。
往日,我进入市场,基本上都是直奔主题,需要哪种物品,就直接移动过去,快速购买后退出市场。不像那些离退休的老人们,为了一种东西,不厌其烦地从西头走到东头,又从东头走到西头,走一路,问一路,问一路,比较一路,直到满意为止。
今天,也许是想更多地了解一下市场的繁华景象吧,我竟耐着性子,随着人流,一点点挪动,一点点观察。
五
第二个区域便是各种鲜肉、禽蛋、特色食品和五香调料。
新鲜的大肉,分门别类地摆在两张足足有六平方米的大案板上,前面围满了或问价、或购买、或付费的男女顾客,老板就一一回答,热情服务。有炒臊子的,他建议买五花肉;包饺子的,他建议买肋条肉;有做红烧肉的,他建议买后臀肉;有炖汤的,他建议买些排骨,尤其是大排。之后,便是称秤、切肉、绞肉、剁骨头。这期间,顾客就一一拿出手机,对着台面上的二维码,或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既方便又快捷。
当然,也有一些年龄大一点的老人,没有学会手机支付,或者不放心手机支付,就掏出现钱,仔细地数给老板,又仔细地把找回的零钱收好装好。因此,卖大肉的摊点,往往是夫妻两人,男人切肉,女人收钱打下手,技术娴熟,动作麻利。是表演,也是习惯,争分夺秒,时间就是金钱。
刚一离开,转身便是同样大小的案板,摆满了一盘一盘的新鲜鸡蛋和鸭蛋、鹅蛋、鹌鹑蛋,同样围满了顾客:有问价的,有挑拣的,有称秤的,有付费的。顾客进进出出,老板忙个不停。有时不小心打碎一个,顾客便二话不说,放在秤上,急忙道歉:“不好意思,算我的。”老板更是大度:“没事,就收个本钱。”旁边的其他顾客见此情景,一个个在挑拣中更加小心仔细。有的干脆端起一盘对老板说:“这一盘全给我装上,不用挑拣。”其整个过程,如春风拂面,清爽宜人。
之后,便是牛肉摊、驴肉摊、鸡鸭鹅肉摊……虽然只摆在一张小桌上或三轮车上,但周围依然围满了过往行人,依然有人或多或少地称上一斤半斤。老板不嫌麻烦,把秤称得旺旺的,卖的是肉,交的却是人情。
之后,便是蒸馍、烧饼摊,面皮、米皮摊,辣子、香油摊,原汁醪糟、豆腐摊……这些食品或调料,有的摆在案板上,有的摆在玻璃柜里,还有的摆在三轮车上,但不管摆在哪里,都用一张干净的白布盖着,或用一个纱网罩住。从卫生上,首先赢得人们的青睐,更何况这些食品和调料,纯属手工制作,凝聚着手艺人的智慧和血汗,干净又好吃。比如他们制作的面皮和粉皮,既劲道,又柔软可口,再加上独特的调料配方,真敢与宝鸡的面皮和汉中的米皮比美;比如他们制作的原汁醪糟,甜得如醇香美酒,挖一小勺在开水锅里,再打个鸡蛋搅匀烧开,就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醪糟鸡蛋汤;又比如他们制作的豆腐,单就生吃一口下肚,也会清香爽口到浑身每个细胞。如果再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成家常豆腐、麻婆豆腐、锅包豆腐、千页豆腐、脆皮豆腐、铁板豆腐、小葱拌豆腐等等,那更是一道不可替代的美味佳肴。
六
再往里走,便是最具规模的蔬菜区域,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的五分之三,也是最拥挤、最忙碌的区域。
在这里,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顾客和形形色色的老板。两溜类似于床板大小的菜板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一家紧挨一家,家家无缝连接。菜板后面,停放着不同类型的电动三轮车或小型面包车。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卖菜者,不是脚踏三轮车就是肩拉架子车,哪有现在这么便捷和神气。再看那些或站或坐的卖菜老板,多半为附近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穿衣打扮和金银首饰,一点也不差于上班族的城里人,尤其是她们说话的口气,打心眼里就有一种和城里人平起平坐的感觉。要知道,她们可都是家家有好几套房子的城农村人,有的根本不把城里人放在眼里,再加上个别离退休老人不停地唠唠叨叨,讨价还价,更引起她们的强烈不满,不是不好好回答,就是甩个难看的脸色,有的甚至一把夺过老人手中的蔬菜,撂下一句:“嫌贵到别的地方去买,别影响我生意。”
遇到脾气好一点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悄然离开,再挤进别的摊点。若遇到脾气暴躁的老人,会不依不饶地质问老板的服务态度,直到捡回丢失的面子和尊严为止。而这个时候的老板,往往是一声不吭,只管忙她自己的。她非常清楚,在这争分夺秒的关键时段,任何一种僵持性的吵架,都是时间的浪费和经济效益的受损,息事宁人才是最佳的处理办法。
但不管是老板还是顾客,这种现象毕竟是个例,绝大部分的两者之间,相处的还是非常友善。比如买葱,老板会问你干什么用。因为在她的菜板上,有小葱和大葱两种,如果是包饺子用,她建议你买大葱,大葱比小葱提味。如果是炒菜用,她建议你买小葱,小葱比大葱鲜嫩;比如你买萝卜,她会问你要哪种,因为在她的菜板上,有水萝卜和老萝卜两种,如果生调着吃,她建议你买水萝卜,水萝卜脆甜水分大。如果是炖肉吃,她建议你买老萝卜,老萝卜不管是炖哪种肉,都有大补的功效;再比如你买完了菜,扫码付款时却发现零钱不够,不是缺个一块两块,就是差个三毛五毛,老板会毫不犹豫地给你免去,而你在过意不去地感谢之余,下次买菜时,会专门补上欠款。如此一来二去,便成了熟人和朋友,每次路过,买与不买,必会相互热情地打声招呼。
至于有的顾客,扫过码后忘记了拿菜,即使走过了摊点好十几米远,老板也会大声喊着追上,寄上手中的蔬菜,同时也寄上了心中的一份诚信。
往往这个时候,接过蔬菜的顾客,会感动地连连致谢。
也往往这个时候,这暖心的一幕,会被我看见,成为记忆中的一段佳话。
七
是有意安排,还是自然形成,拥挤过后,便进入稍微的舒缓区——早点摊位。
各种各样的早点摊位,顺着路南的一溜边沿排列开来。前排是锅碗瓢盆,煎炸蒸煮。后排一处宽约5米、长约20的空地,摆满了整齐有序的小饭桌和小方凳,也是一家紧挨一家地排开。有卖豆花、油条、油饼、油茶的,有卖包子、菜盒、水煎包、稀饭、胡辣汤的,有卖凉皮、米皮、馄饨、米线的……家家至少有三个人在忙活。有装袋盛碗的,有端饭收钱的,有招揽生意的。而那些吃早点的顾客,一半为时间紧、又急着上班的中年人和年轻人;另一半则为一些不想做早饭的老两口。他们养成的习惯是:清晨起来走走路,锻炼锻炼,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逛逛临时早市,再顺便买些瓜果蔬菜带回家。
但不管是哪个层次的人群,走进早点摊位的时候,很少有空着手的。不是拎着大袋小袋,就是拉着各种小布车,找好座位,放好东西,对着老伴,高喊一声:“来碗稀饭,三个肉包子。”正在忙活的老板就赶紧接上一句:“好嘞,来碗稀饭,三个肉包子。”
不多时,稀饭和包子就端了上来,香气扑鼻,食欲大增。
有时,碰到吃饭的人多,没有座位,老板就热情地招呼到:“您先稍等一会,马上就有位子。”或者看到邻居家的桌前空位,赶紧引导你:“坐这里吧,您要的豆花油条马上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