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情留红岩大坡 (散文)
一
2011年,对32岁的唐光荣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年初春的一天,唐光荣从他成立在城区的建材经营公司抽空回到家中探望父母,搬起指头一算,他都有好些年没回家了,生意上的事让他忙得昏天黑地,脱不开身。难怪爸妈唠叨说:“再不回来,怕是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他心里内疚,只好陪着笑脸让二老狠狠数落一通。
唐光荣和爸妈吃午饭时,老爸给他摆起挨着他家不远的久安乡拐耳村在大量种茶,并说久安乡过去和他们家乡一样,是产煤的地方,现今不再挖煤了,正在搞什么黑转绿。
唐光荣听后,像着迷了一般,在家里逗留一会儿后,就匆匆忙忙去了拐耳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村的村民正在山坡上忙着挖土种茶,连着的几个村已种了几千亩的小茶树呢。
从小喝着戈寨村水长大的唐光荣,对家乡有着不一样的眷念,他打小对人很有礼貌,从不与别人的孩子争吵打骂。放学回家后,常常帮助离他家不远的一位老奶奶劈柴、扫地等,是出名的乖孩子。这些年虽在外面做着生意,是人在朝廷心在汉,心里装着的全是家乡的影子,时常在梦里梦见和爸妈一起下地劳动,梦见与儿时的伙伴们一道玩耍,他压根儿就想返乡创业,只是苦于没有门路。
二
早些时候,唐光荣读书毕业回家后,也和村子里的人合伙开过煤矿,还赚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许多小煤窖乱挖乱采,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群众生命财产还得不到保障,当地政府断然作出决定,必须关掉小煤窖,唐光荣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决定弃煤经商,于是就离开故土,进城开起了一家建材销售公司。他头脑灵活,诚实守信,与多家建筑商签订了供货协议,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红红火火。
久安乡发展茶产业,使他像一个诗人,有了灵感,何不乘势也把他十分熟悉的家乡红岩大坡那片林地承包过来,种上茶树,让昔日的煤山变成茶山。
有了这个想法的唐光荣回到城里公司后,再无心思过问公司业务,满脑子里想的是回乡种茶。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人间四月,茶树像一块巨大的绿布覆盖着红岩大坡,那里一片春色盎然,鸟语花香,茶园的嫩芽在采茶女纤细的指尖中片片翻滚,欢快地跳入她背后的竹篓。另一个坡头,还有一群边采茶边唠嗑着家常的五六十岁的采茶老妇,互相打着趣,时不时讲几段有趣的笑话,听得周边的人一片哄笑。旁边小姑娘们听见这边传出去的笑声,也大声地叫喊着,掺和着凑凑热闹,人们热情而爽朗的笑声随着此起彼伏的采茶声,在幽幽山坡上汇成一片欢歌笑语。目睹此景,唐光荣情不自禁地大声吼叫:“我种茶成功了,种茶成功了!”这一叫,把睡在身边的妻子从酣睡中惊醒过来。
第二天一大早,唐光荣再也坐不住了,怀揣一份份浓浓的乡愁,毅然返回家中,一心一意想把自己的美梦变为现实。爸妈知道他的想法后,竭力反对,他们何不是做梦都想儿子回到身边,可他们更多担忧的是儿子在外辛苦多年,好不容易赚到的钱,会打水漂。他们一股劲劝儿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做自己的生意。爸妈还说,儿子有出息了,在城里开了公司。他们打算着老了,动不了了,就进城去挨着儿子,享享清福。可现今,儿子又回来了,米汤泡饭,还了原,竟想当然回乡当“农民”,二老的希望成了“泡影”,怎不让人伤心。
还好,在单位上班的妻子听了他的打算,又听到他半夜里高兴地跳起来的梦话,还有丈夫脸上写着恋着故乡的满满情怀。她知道丈夫性格倔强,一旦决定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又一想,丈夫回乡创业,是想在人生中追求自己远大的理想,就默默无声地支持丈夫的打算。
三
红岩大坡距离麦坪镇约2公里,在戈寨村寨侧面一个半山腰上,与久安乡的拐耳村相邻。大坡里的1000多亩林地,秉承了贵州好茶一贯的气质,在遮阴的松树和微酸土壤的作用下,更增添了林间那股“高冷”的味道,绝佳的生态环境,适宜栽种茶树,种出的茶叶称之为“林茶”。
在外闯荡了20多年的唐光荣返乡的当日,就急急忙忙找到村支两委干部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那时,村里刚刚从乡政府把种植发展茶叶的任务领了回来,听他这样一说,正是想睡觉,就有人拿来了枕头,立马就同意了。他把红岩大坡上千亩林地承包过来后,紧接着就雇用本地村民把林下无用的灌木杂草除掉,翻土种植茶树,历经两年多的艰苦耕耘,整个山坡换了新装,一个拥有800多亩的茶场已初具规模。
好事多磨。茶树种植好了,可从村寨进入红岩大坡的路是一条又窄又烂的毛马路,路面凹凸不平,走在路上雨天一身泥,热天一身灰,改造进茶山公路迫在眉睫。
前期流转土地、购茶苗、种茶树已用尽了唐光荣的所有积蓄,修路资金紧缺,咋办?他只好四处找亲朋好友筹措,向银行贷款,终于在半年多的时间,多方筹措到修路资金100多万元,加宽硬化了进入茶山2公里多的公路。如今,进入茶山的路变得光滑平整。
为便于对茶树管理,他还新修了茶山基耕道6公里和100多米水泥梯道。既是基耕道,又是观光路的水泥路和水泥梯道,把800多亩茶山串连在一块儿,既分又统,整齐有序。
尤为艰难的是茶叶种出来后,涉及加工、营销等诸多问题。唐光荣登门上户,找到省内外几家茶产业公司说情求助,心想寻找茶叶加工制作的路子,可都吃了“闭门羹”。无奈之中,他想到了一句话,“打铁还靠本身硬”。于是,自己就于2015年11月,申请注册了属于自己的花溪大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是种植、加工、销售等,取得了产供销“一条龙”的茶产业经营权。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返乡创业的倔犟劲,唐光荣白天同大家一道在山坡上劳动,晚上又一头埋在种茶的有关书籍中钻研种茶、管理、制作、经营的有关技术知识,他边干边学,边学边实践,从一个茶产业的门外汉,成了名副其实的“茶叶经”,无论是茶叶的起源,还是茶叶的种养、制作,那是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四
茶场办起来了,唐光荣心里时常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戈寨有个村民名叫唐芝俊,父亲进山挖煤发生安全事故后死亡,不久车祸又夺走了母亲的生命。祸不单行,不到20岁的他和比他小两岁的妹妹在短短的时间里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靠种地收入维持生计,是村里的极贫户。唐光荣了解他家情况后,就让他在茶山里种茶、采茶,还把已种好的3亩多茶地划给他管理,收入全归他,年收入可达2万多元。小唐赚到钱后,高兴地说:“唐哥富了不忘乡邻,不仅把钱投在家乡办菜场,还时常关心我们这些困难户。现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就能赚钱,我们真是遇到了大好人。”
村里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名叫吴秀英,一生无儿无女,老伴前些年又生病走了,她家境贫穷,孤苦零丁。唐光荣知道后,主动承担起了帮扶起老人的任务,时常给老人钱用,给老人购置生活用品,把制作好的茶叶送给老人享用。又帮老人找门路,把房屋进行了改造,逢年过节就会去家中看望老人,陪老人吃饭,像亲儿子一样孝敬老人。老人逢人便讲:“我这辈子虽然没有儿女,但有心地善良的小唐照顾我,对我像亲娘一样,我就是死了,眼睛也能紧闭了。”
为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他还推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些年来,戈寨村有100余名村民在茶山里采茶、管理等,年获收入达90多万元,还有4户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在自家荒地里种植茶叶达300亩。为保证林茶原生态的极好品质,唐光荣始终把质量放于首位,不唯利是图,在茶树种植管理中一律不施洒有毒有害的农药,生产出来的茶叶原汁原味,品质绝佳。
五
终于美梦成真。从红岩大坡山顶放眼望去,黑绿的茶树是一垄一垄地绕着红岩大坡,生怕大坡的泥土溃散似的,一道道将大坡严实地紧箍着,一垄垄茶树上挤满嫩叶,淡绿的芽儿大多展开两片叶子,如张开双翼的蝴蝶,静静地享受晨光,啜饮露水。那一棵一棵直挺挺的松树,犹如一排列队的士兵,昂首挺胸,守护着“子民”,神圣不可侵犯。那山、那树、那绿茶汇成了一幅无与伦比的天然画卷。
有着“野心”的唐光荣并不满足,他又做着更大、更美的梦。他看到戈寨村位于花溪区西北面,南接贵安新区,西连清镇市,北毗观山湖区,有先天的交通区位优势,有着观光农业的自然潜力,就着手申报茶产业与旅游业捆绑的项目,拟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档绿茶和大宗绿茶,让周边的农户用闲置的土地种茶,由公司统一收购。这个项目可惠及茶叶种植户100多户,再把自身种植面积可扩大1000多亩,提升茶叶的品质,加上旅游业的发展,该项目落地后,必将成为当地的富美乡村的最佳项目。
那时,红岩大坡茶将不再甘当茶叶产业中的“晚字辈”,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啊。它必将是一股清泉流入滔滔的茶海。茶庄里游客在山野中的月光下,泡上一杯“红岩大坡”绿茶,品着一份知己的情,一抹清幽的绿,一缕缕淡淡的香。从此,把那深山的绝色藏于心间,好生惬意,宛如进入仙境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