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黑人白话之八十四(随笔)
◎《黑人白话》
这三伏天的确挺难过的:又不能入寒凉,又不能出大汗这可如何是好?黑人觉得,解决这对矛盾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字:伏;两个字:蛰伏;四个字:蛰伏待时。待到天凉气爽时,你再出去得瑟。
◎《黑人白话》
黑人体会:凡是情志病、心理病均属于亚健康、伪健康,好多都是在气上得的,也要在气上治:正气、阳气、大气、和气、喜气皆能冲邪气、阴气、小气、戾气、怒气。
◎《黑人白话》
每每看到这样的人间悲剧,心里最难受的则是悲剧的原因。超市、口角、杀人、滥杀……不是精神病,而是文化愚昧症、经济焦虑症、心理失衡症……实在不喜欢戾气十足的社会环境,无论它表面上怎么繁华。
◎《黑人白话》
每个人,都有特别需要朋友的时候。因为友情,具有不同于亲情和爱情的特殊作用。一如阳光、空气和水,缺一不可。
◎《黑人白话》
既然做不了捻断胡须的“苦吟诗人”,那就做一个顺口溜溜的“打油诗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好。
◎《黑水白沙》
黑人是从30岁开始收看第23届奥运会的,在辽宁大学十一舍,看许海峰夺首金,洛杉矶。从此每届必看,每看必感,每感必写,迄今37年过去,有关奥运会的随笔足有十几万字,完全可以出本专集,书名就叫《奥运人生》,副标题是“23~32=30~67”。只是为第32届奥运会隐隐担心,奥冠能否战胜新冠?唯有默默的祝愿和祈祷。
◎《黑人白话》
黑人白话:一是大白话的意思,二是瞎白话的意思,三是黑白分明的意思,四是人黑话白的意思。
◎《黑人白话》
唯有良心良医,才开良方良药。
◎《黑人白话》
少年读屈原,青年读李白,中年读杜甫,老年读苏轼。苏轼=屈原+李白+杜甫。亦神亦仙亦佛亦人即为苏轼。
◎《黑人白话》
尽管这位北京大爷很低调,不像是拥有或者说据有这么多财产的主人(比那位“正黄旗”的北京大妈强多了),但是,一个“有”字或者说“乐有”、“享有”的心态还是有些跑调,怎比那个“无”字或者说“舍得”、“放下”更在调上。要那么多豪车有用吗?要那么大豪宅有用吗?要那么多豪器有用吗?生带不来,死带不走,占据空间,浪费资源。不如给外来人员做廉租房,不如给环卫工人买矿泉水,不如分发给前来参观的人们,不如捐献给国家做个主题博物馆……看来我们的同胞包括这位知青出身的北京大爷还是穷怕了、苦惧了,于是习惯于喜欢于恋物、恋屋、恋捂就是不恋无,所以接收资本主义要比接收共产主义更容易些,所以接近资产阶级要比接近无产阶级更顺当些。切记,人生只是过客,天地才是主人,我们都是光溜溜的来,光溜溜的走。生前那么大的豪宅不如一间的有用的书房,死后那么多的遗产不如一座无形的口碑。一般而言,有物质而无精神,那叫人去楼空,那叫物是人非;有精神而无物质,才叫千年不朽,才叫万古流芳。其实,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至于朽不朽、芳不芳的也都无所谓了。世上有一种服饰叫盔甲,有一种积累叫活冢。我们的确不能活的太辛苦,死的太沉重。
◎《黑人白话》
毓茂先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而这本《张毓茂先生纪念集》永远的留给了我们。于是,毓茂先生永远也不会离开我们。人就应该这样活着,永远的活在他的文字里,永远的活在读者的心中。
◎《黑人白话》
不知为何,面对这位苏祠中学五十五岁的退休女教师,竟然看的我笑的我泪流满面。原来优雅的离开和从容的老去竟然是人生最为动人的姿态。一段退休感言,如此风趣感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中充满了真情和爱意。
◎《黑人白话》
生活中有一种“坦率”叫做呆头呆脑,或者叫做自私自利。
◎《黑人白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女人心中的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都不是男人所能给予的。我们记住了郝思嘉的幸福,也别忘记安娜•卡列琳娜的痛苦,还有玛丝洛娃,还有玛格丽特……还有,女人独立之楷模:简•爱。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