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兴贤渡(散文)
一
白鹭洲书院位于赣江江心,在清末之前,兴贤渡为白鹭洲书院出入吉安府城的唯一渡口。以“兴贤”二字为名,可以说那是书院先贤深情寄于莘莘学子们的伟大“兴国梦”,也可以说是人们对书院师生读书理想的高度褒扬。
环洲皆以柳护堤,夹径蔽阴,正值盛夏,望而浓郁,小有苏堤光景。渡口掩映其中,远远望去,呈现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迷蒙意境。
洲中,竹林清幽,桃李正荣,桑园沃若,书写着“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已成荫”的美妙诗意,缓步其中,有望仙锦之思。莫非,这就是八百年前民族英雄江万里开辟的“柳径、桃溪、竹坞与桑园”?
据史册记载,江万里从政四十五年,所到之处劝农桑,办学校。他出任吉州(吉安)太守之时,一到任,一面组织民众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一面大力兴办学校,白鹭洲书院就是江万里一手兴办的。洲上沿堤皆插垂柳,可里许至洲尾。有诗曰:
五株处士宅,十里白公堤。
春日舒新眼,芳洲花满蹊。
洲上还种植了桑树与桃树。据说,春时桃花烂漫,形成“桃花夹岸映水流”的动态之景。每逢釆桑养蚕之时,女桑则遍地皆是,好一幅“琅琅书声伴耕织”的经典画面。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写照。
可以说,兴贤渡口流淌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写满了历史的神韵,寄存着白鹭洲书院先贤的“兴国梦”。
一株蓬蓬勃勃,缀满桃儿的桃枝欣欣然地挡在了我眼前,桃儿圆圆萌萌,正对着我挤眉弄眼。谁说花草无心?我多情地想着,这株“千年”的桃树啊,正在表达着“不将‘白鹭’埋荒草,自有新桃发旧条”的意境。怪不得当年郭沫若到此一游,留下“面对白鹭洲,葱茏林木稠,无心寻古迹,有意浴中流”的诗句。
我仿佛看见了江公正在桃树下,颔首坐看轻帆送远山。这里一步一景,一步一诗,诗人的诗句谱成的风景,来此一游的人,是踏在诗句上走路的,每一个字符都是铿锵悦耳的。
二
穿“柳径”越“桃溪”,缓步“桑园”,携着一身的清爽来到渡口。
首先撞入我眼球是“兴贤亭”。该亭古朴典雅,平面正方,以四根圆木为梁柱,红漆漆面,攒尖宝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翼远伸高翘,正面额黑色鎏金,书有“兴贤亭”字样,柱子上有楹联:“文风灿五洲,正气传千古”。其字迹笔画刚毅有力,开张豪放,神、韵、意均在字里行间,隐隐有正气,腾腾有气概,令我不由得想起了白鹭洲书院的师生。
民族英雄文天祥是白鹭书院的学子,他进入白鹭洲书院学习时,正值欧阳守道为书院山长。欧阳守道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品行正直,学识渊博,曾任长沙岳麓书院副山长。他在白鹭洲书院期间,继承了江万里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品格,一边兴理学,育人才;一边敦教化,明节义,以振兴国家为己任,可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我想,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与书院老师的“明节义”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也有力地造就了后来一批批庐陵人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些,足以被后人万世崇尚、敬仰……我想到这些,忍不住轻声吟诵着楹联,立在兴贤亭中久久不愿离去。
兴贤亭四周花木万株,翠盖红披,几株古藤更为繁盛,开着紫色的花,顺着梁柱攀爬其间,它的枝叶、花儿向四周撒下,几乎把整个兴贤亭都遮满了,给人营造着一份清幽与安定的雅致氛围。谁说开了又败的“花墙”,只剩下斑驳?瞧,这紫藤不正在倔强地演绎着一首“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场景,特意等人来慢慢消受。恍惚中,远年的影像幻化在我的眼前,千年书院的师生正在亭中谈笑风生,吟诵着“一溪桃李正敷荣,何必芙蓉城上行。小集花茵酲半醒,柳阴深处听流莺”的诗句。我嘴角微翘,正想着参与其中。
不是逼真,而是真实。在这里,很容易被感染,很容易入情入境。
三
离兴贤亭几步之遥便是用麻石筑就的牌坊。
牌坊的横梁已残缺,苍苔深砌,蓦地一看,满眼苍凉,令人油然而生“残垣断壁蒿草黄”的凄凉之情。待我用心端详,只见深暗的苔藓掩不住它那细密的纹理,端庄的造型,断壁的横梁上分明写着厚重与深沉,有着跨越时空的距离美;有着穿透历史时空的力度美。是呀,废墟也不总是让人联想到古朽与毁灭,残破的遗迹才是完整历史的映照啊!面对眼前的“残垣断壁,苍苔深砌”,它如一幅古朴、生动的历史画卷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厚重与沉稳顿时充塞着我那肤浅与浮躁的心灵,这一切让我明白,历史是不可复制的一种本色记忆,正待有心人去细细解读,有时候是把握住一条主题线索演绎下去,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此时我,真想对天跪拜着唱一曲:我来了!我来拜谒历史,我来捧读沧桑大书。
牌坊的柱子上同样苍苔深砌,仿佛想让褐色的苔藓掩住它那岁月的皱纹。柱子的顶端高擎着一个灯笼造型,远远望去,像一位孤寂的老者提着灯笼,静默地站立着,仿佛在独守一江荒寒,一江闲风,一江诗情。它是否又在深情地举目顾盼,期待千年的远帆,载着白鹭洲的师生掠过雪漫风轻,渐次归来。
我伸出手儿,动情地抚摸着那已斑驳的梁柱,颇有一种“欲语泪先流”的酸楚——你知道吗?白鹭洲先贤们再也回不来了啊!山长江万里在元兵攻破之际,以身取义,携带180口家人笑赴“止水”;学生,刘辰翁饱饮亡国之恨,心意已绝,决然隐遁,足不出户;邓光荐举家抗元,12口死于广东香山兵燹;文天祥疾笔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之后,从容就义……
一阵江风迎面袭来,赣水汤汤,如诉如泣!不,那是一股浩然之气在江风中猎猎作响。她们仿佛在诉说:这里,永远响彻着忠贞之歌,白鹭洲书院的格局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承。
当我再次回头望一眼牌坊时,一只白鹭立在横梁上舞弄着轻影,在这寂然的大自然里,虽然已不见先贤的身影,可在我眼里,这渡口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先贤的化身,令这千年的牌坊弥漫着时光的温柔,孤寂中带着安然。
四
渡口码头以青石铺就,中间有半亩之余的站台,站台前方的码头间或筑有几米宽的台面,看来是供停放货物之用。左右两边的码头依次向水里延伸,可供游客双向行走,为了防滑与美观,每一步码头都经过了精心雕琢,用心打磨。我无法想像这些青石在科技并不发达的800年前,是从哪里开釆而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切割成块,又是费什么力,越过滔滔赣江水,抵达兴贤渡?这座古老的码头啊,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与心血!如今,码头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冲刷,虽略显苍老,可它依然透着厚实与稳健,依然承载着厚重的使命,让兴贤渡口成为吉安一道最为壮丽的人文景观。
我带着无比的敬畏之心,用眼神反复抚摸着这一节节码头,恍惚中,穿越了千年,眼前幻化出“千锤万凿出深山”的艰辛场景,耳畔响起了劳作的号子声。
这座千年的码头啊,虽然没有上海滩那“浪奔,浪流”的气势,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上海人的“码头故事”是一种闯荡世界的情结,而吉安兴贤渡的“码头故事”是千百年来一种创造世界,复兴“中国梦”的情结。周敦颐、程颐、朱熹由这个码头迈进白鹭洲开坛讲学。文天祥、刘辰翁、邓光荐从这个码头走出,留下爱国主义的英雄气节。这里是“文化”的摇篮,这里有着“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
轻软的赣江水,潺潺地荡漾,合拍地轻吻着码头,几株芦苇在风中摇曳,不时有一阵雪片似的芦花,随风向岸边飘忽着。在这里我仿佛可以隐约看到,无数徜徉着的灵魂,他们漫游水边,为吉安的发展乃至祖国的兴旺“保驾护航”。
五
兴贤渡,从宋朝一路坎坎坷坷中走来,在历经近千年风雨的洗礼之后,终于在1979年换了模样。政府在渡口架起了浮桥,从此,渡口摆脱了摇橹摆渡的日子,在现代人看来,是极其“寒酸”的,但终究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在1987年,仅隔8年,离兴贤渡口几十米开外,红红火火修建了现代化永久性的桥梁,名曰“白鹭洲桥”。白鹭洲桥如雄狮觉醒,如彩虹飞渡,圆了白鹭洲师生千百年来的“桥梦”。是呀,白鹭洲师生再也不用担心,因涨水渡船停渡,或浮桥冲毁,误了出行。在2013年,吉安市投资1.7亿元启动白鹭洲书院修缮复原工程。为了给学生营造安静的学习氛围,让学校与游客分开,政府加修了“白鹭洲书院廊桥”。
白鹭洲书院廊桥,以巧夺天工的技艺,让楼、亭、殿、阁,融为一体,既有交通功能,又可遮风挡雨。它犹如长虹饮涧,又似姣龙卧波,飞架赣江碧波之上,以青春焕发的面貌,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通往白鹭洲书院,感染着那千年的文化气息、田园气息、书院气息。
如今,吉安正以开放、文明、大气磅礴的姿态,在一个崭新的时代里,创造着另一个传奇——井冈山大桥、新井冈山大桥、吉安大桥、田心大桥、赣江大桥,现在又在热火朝天建新赣江大桥,规划了8条车道,且上下两层。据说,在兴贤渡口不远处将修建水下隧道,以河底隧道方式穿越赣江,这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凭我的脑袋真的无法想象啊!
还有,高铁站就架在了家门口,到香港只需3.5小时,去往北京也只需5个钟点,再不行,我们还可以坐飞机,在云里雾里穿梭,去北京只需140分钟,以分钟论算,是什么慨念啊!
白鹭洲书院的先贤们,你们看见了吗?你们听见了吗?你们再也无需因学生“赴京赶考”误了时辰而捶胸顿足了,如今,南来北往的游客,东西南北的物质,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吉安已经走向了世界。
千年兴贤渡在这里与千年赣水共舞,静看城市华丽转身,开放与繁荣共存,秀美与幸福相生!如果说滔滔赣江水是吉安人的魂,那么,兴贤渡则是吉安人的根。这就是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无比瑰丽的中华文化。
此时,正逢丰收季,吉安城外现代化的农业基地正硕果累累,稻穗正涌着稻浪,这是我们心中的盛景,更是吉安先贤们的热盼!这里,处处洋溢着恢宏的景象。
远方的朋友啊,您一定愿意从远方赶来,让吉安人民,为您翻开兴贤渡这部历史文化的长卷吧,亲眼目睹一番吉安人民,从古至今,是怎样实现动人的、伟大的“兴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