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别有诗名出世尘(赏析)
欲登诗境吊方干。方干,何许人也?竟然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方干,字雄飞,祖籍浙江桐庐,晚唐诗人。学生时代成绩不太理想,多次考试都没能过关,干脆撒手不考,跑到镜湖边,过起了隐居生活。镜湖,是王羲之起的名字,在浙江绍兴县城北面。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壮游》),都是写这个湖。湖之北有茅斋,湖之西有松岛,每逢风清月明之夜,方干就会驾起一叶小舟,漂浮在镜湖之上,与天地互通款曲,与山水共叙衷肠。
方干所居住的地方,环境清幽,花草茂盛,是个非常适合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地方。一次,方干的老乡,也是前辈,徐凝来看望他,徐凝一见方干,便被方干所吸引,于是二人做起了朋友。徐凝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明朝诗人杨基写道:“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舟抵南康望庐山》)清朝诗人蒋士铨写道:“太白已往老坡死,我辈且乏徐凝才。”(《开先瀑布》)杨基把徐凝和李白并称,蒋士铨把徐凝和李白苏东坡并称,可见徐凝绝非等闲之辈。然而徐凝才大架子不大,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方干的诗歌启蒙老师,手把手地教他格律,手把手地指导他写诗。方干有一首赠给徐凝的诗写道“把得新诗草里论”,两个人拿着刚写好的诗歌,就在草丛里开始讨论,可见二人是如何地情投意合,如何地不拘时间,不拘地点,在一起谈诗论道。
方干天性聪明,心窍洞开,对诗歌似乎有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悟性,所以深得朋友兼师长的徐凝器重。一次,方干突然灵光闪现,得到了一句好诗,便立即欢呼雀跃,跑去向老师汇报,不慎跌破嘴唇,从此留下了疤痕,人们便戏称他为“方缺子”。
方干虽然心性清高,但为人十分低调。据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方干对人非常客气,如果有人登门拜访,他总是出门迎接,并对客人连拜三拜。因此当时的人们又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方三拜”。
唐懿宗的时候,大夫王龟到浙东问政巡察,有人提到了方干,于是王龟礼貌地邀请方干来到他的府衙,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操守坚正,于是委托吴融起草奏表,欲向朝廷全力推荐方干。可是不久,王龟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推荐的事也就搁置下来了。方干一生,虽然名不在宦籍,但声望远播,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方干喜欢游玩,浙中山水园林,只要他知道的,就一定要亲眼看看,亲自走走,还要写几首诗来表达自己的观后感。有个年轻的后生叫李频,仰慕方干的才华,就追随方干,甘愿为他提壶、烹茶,跟他学习知识文化。后来李频考中了进士,而方干仍是一介布衣,诗僧清越法师就写诗给方干,表示祝贺,其中有一句“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似乎有点嘲笑方干的意思了。
唐僖宗光启末年,方干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才学、德行和事迹,确定给他追加谥号为“玄英”。玄英,本义是指冬天。《尔雅·释天》:“冬为玄英。”唐朝人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诗人方干,生不得志,死不得封,所以人们称他为“玄英先生”。当时有个人叫王赞,这样评论方干,说他抹肌洗骨,如冰雪一般晶莹,像云霞一般绚烂。出门自带嘉肴,其他味道再鲜美也不吃。清丽不输于芬芳的清香,癯苦不输于干棘的暗涩。当他得志的时候,倏忽之间与神相会。言词好像还未到,诗意已经独自前往。还有个人叫孙郃,这样说他,方干德才出众,就像出自普通花卉的仙葩;他的声音,就像来自普通人的灵鼍一样啊!这些评论,看似言过其实,其实都是发自肺腑对方干的赞美和颂扬啊!
方干擅长律诗,五律整紧,七律圆婉。他的诗歌,整体特点就是冰莹霞绚,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描绘山水景物,赞咏风景名胜;有的抒发个人情怀,表达苦乐心声。有人认为方干的诗歌,深得当时浙江另一位诗人钱起的真髓,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律。
先介绍五律,题目是《新月》: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夜色降临,一弯新月,高挂西天,就像女孩子的秀眉,让人怜爱。水潭里的鱼儿,惊恐得以为是落下的鱼钩;云端上的大雁,害怕得以为是拉开的弓箭。隐约的光亮透过珠帘,静静的影子映照在墙上。最让人喜爱的是八月十五的晚上,圆月当空,桂花飘香,多少诗情画意,多少幸福快乐,一时都荡漾在人们的心头。
最让人惊喜的是颔联“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这一“惊”一“怯”,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潭鱼和云雁看见“新月”的恐惧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新月”的幽寂和清瘦。甚至比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更生动形象,更富有禅思妙趣。
再介绍一首七律,题目是《哭江西处士陈陶》:
寿尽天年命不通,钓溪吟月便成翁。
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
巢父精灵归大夜,客儿才调振遗风。
南华至理须齐物,生死还应无异同。
陈陶,自号三教布衣,唐朝诗人,基本上和方干处于同一个时期。比方干早死三年。陈陶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隐居洪州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洪州西山又名逍遥山,被称为江南最大的“飞来峰”,是我国道教净明宗的发祥地。陈陶虽然隐居于此,但心头凌云之气始终未散。他有一首《陇西行》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陈陶去世以后,当时有很多诗人写诗哀悼,譬如:曹松有《哭陈陶处士》,张乔有《哭陈陶》,杜荀鹤有《哭陈陶》,而方干《哭江西处士陈陶》最为著名。
“寿尽天年命不通,钓溪吟月便成翁”,活了一辈子,却始终未能跻身官场,只好隐居于江湖之上,不知不觉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翁。岁月无情,人生易老,诗中包含的愤慨不平一目了然。
“虽云挂剑来坟上,亦恐藏书在壁中”,“挂剑坟上”,用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的典故。季札出使晋国,途经徐国与徐君相见,徐君渴望得到季札腰间佩带的宝剑,但季札因要出使晋国,没有佩剑是失礼的行为,就没有给徐君。等他返回经过徐国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感到失去了一个知音,就带着随从跑到徐君的墓地,祭拜之后摘下佩剑挂在墓地的树上,然后离去。这句是说诗人自己是陈陶的知音。“藏书壁中”,用的是孔子的典故。汉代在孔子的宅壁中发现了大量的藏书。这句是说陈陶应该有作品藏在哪里,方干还不知道。
“巢父精灵归大夜,客儿才调振遗风”,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归大夜”,就是长眠地下。“客儿”,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小名。这句是说,陈陶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才华和名声,将像谢灵运一样流传千古。
“南华至理须齐物,生死还应无异同”,南华,指庄子。最后用庄子的齐是非、齐物我的思想作结,表明无论善恶美丑,无论高低贵贱,一切都是平等的,都是和宇宙浑然一体的。
方干哭的是陈陶,方干又何尝不是在哭自己呢?三年后,方干也撒手归去,融入了茫茫宇宙。
最后我想借方干的同乡翁洮《赠方干先生》的诗作结:
由来箕踞任天真,别有诗名出世尘。不爱春宫分桂树,欲教天子枉蒲轮。城头鼙鼓三声晓,岛外湖山一簇春。独向若耶溪上住,谁知不是钓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