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记忆中的藕塘老街

精品 【晓荷】记忆中的藕塘老街


作者:高令亚 秀才,1133.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89发表时间:2021-07-30 22:00:12


   一
   藕塘是一个乡村小集镇,面积不是很大,人口不甚多。它位于定远县东南30公里处,属于皖东,较偏僻。南望皇甫山,东临岱山。境内,南有朗峰湖,东有新集湖。地处江淮之间,气候四季分明。西北角石角桥河水流向池河,池河是淮河支流。
   藕塘集市,像诸多乡村集镇一样,有老街和新街分别。老街是古,曾经繁华,今已冷清,街道水泥路代替了原先的青石板及鹅卵石铺的浸润历史气息的路面;重新翻盖的民居,砖墙瓦顶,平房或二层小楼,焕然一新,早已没有了往日老衔的古朴。新街是今,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产物。新大街,宽敞的水泥路。道路两房,房屋参差不齐,大都是二层阁楼。十字路口四周的房屋,多是私人店铺。这里是街镇繁华地段,有卖衣服鞋袜的,卖冰箱彩电的,卖锅碗瓢盆的,卖日杂用品的,卖包子的,炸油条的,超市,邮局,电信移动联通,工商税务镇政府,饭店小炒,米油店,水果摊,澡堂子缝纫店理发店……最热闹的当数农贸市场了,老百姓的菜篮子,鸡鸭鱼肉可买,辣椒茄子地瓜冬瓜蒜苗花菜洋葱韭菜青豆可买,千张豆腐干子素鸡粉皮可买,猪肉牛肉羊肉可买,有钱什么都能买到。以前,农村人口密,一逢集,街上到处是人。现在,农村人到城里去的多了,有些店铺就冷清多了,不过,菜市场和超市,在逢集时,人多,卖力强。老街逢五、十(农历),新街改逢三、八(农历)。
   藕塘老街位于新大街南三四百米处,街道主路东西向。街道狭窄,两边曾是各种店铺和老户人家居屋。记忆中,老街很繁华,每到逢集时,人多拥挤,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特别是到年关,那人多得摩肩接踵,你推我搡,像入水的游鱼。街上人声嘈杂,店内外站满了人。
   老街店铺多,铁匠铺叮叮当当,酱油铺散发甜香,还有炸油条的,蒸包子的,吊炉饼的,卖酒的。那时,供销社很吃香,糖酒烟布匹食品,老百姓都要到这里购买,有的还凭票。东西多,老百姓穷,买不起,像手表、收音机等,只能望望。倒是瓷盆暖水瓶碗碟之类的日用品,畅销。
   老街,有个金姓人家,羊肉火锅很有名气,实惠,味道好。冰天雪地时,三五人围坐火锅旁,浅斟慢饮,涮着羊肉火锅,温馨而惬意。那火锅,用的是枥炭火。藕塘豆制品也有名气,像豆腐、千张、豆饼、干子、素鸡等,有几家做得特别好。
   街上有小饭馆,那时,我从来没有进去过。到馆子里吃饭的,要么是工作人,要么是乡下好酒之徒,不然,何以在逢集的下午,在回乡的路上总会遇到醉汉,走路歪歪扭扭,用醉醺醺怕人的目光看人,或躺倒在路旁,醉得不省人事。乡下人,有的好这一口,就是上街到馆子里喝酒。都穷成那样了,也不知道哪来的钱上馆子。我和母亲在街上中午饭点时,她会买一块饼让我吃,自己却舍不得吃,饿着肚子,待回家后再弄点吃的。
   老早,乡下人赶集,是道亮丽的风景线。五天一集,农村大人小孩都去赶集。大人采办日用品,小孩子赶热闹,想搞点吃的是真的。一路上到处是人,那时孩子又多。大人赶集,常挎着一篮子鸡蛋(二三十个)到集市去卖,换钱后,再买回油盐酱醋或其它日用品,像煤油、火柴之类。小孩赶集,无非是想搞点吃的,像糖饼、糖果、油条之类的。有一次,叔带我和大妹上街,他买了一块钱油条给我俩吃。那时,油条5分钱一根,一块钱买了20根,我吃了八九根,大妹吃了几根,最后剩的实在吃不下去了,腻得不得了。
   藕塘老街巷子多,比较大的巷子,像僧人巷、裤裆巷、罗巷、荷花巷、南门巷等。南门巷,以前,牛市猪市就在那里,盛极一时。牛、猪是大牲畜,村民在这里交易买卖,算大生意了。农村单干后,家有小牛驹的,就拉到这里卖。有专门做牛生意的,懂牛,俗称老牛行。他替买卖家看牛讲价钱,像中介,生意做成后,买卖家付报酬。以前,家家喂一两个猪,小猪崽子都是从这里购买。买猪的钱需攒很久才有,没有钱可以从亲戚家赊猪崽,等有钱了再给。
   裤裆巷,因街西头原先有座庙,叫真武庙,此庙将街头分岔,远望之像人的裆部,所以,叫裤裆巷。此庙早就毁掉了,巷子也改了名称,真武庙南巷、真武庙北巷。那庙成为记忆。
   僧人巷,位于街东,以前,那里有城隍庙,僧人多,故名僧人巷。城隍庙毁于日寇炮火,那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藕塘原是区建制,管辖藕塘、仁和、大桥、观寺、永宁、界牌、仓镇、义和、朱马、南店等乡,以前叫公社,后来改为乡。藕塘区政府就在僧人巷内。巷内有家姓刘的,小磨麻油特有名,走在巷内,老远就能闻到麻油的香味。
   藕塘粮站后门,临老街,我们上街时,为抄近路,常从粮站内穿过。银行当时就在南门巷跟前,那时,好像叫储蓄所。
   二
   街东有家私人照相馆,也是乡下人向往的地方。我们姊妹几个曾在这里照过合影照,如今已过四十多个年头了。
   藕塘当时最具标志性的地标,就是位于老街东北部的烈士陵园。陵园内,青松翠柏,树木葱茏,环境幽雅。纪念碑雄伟高大,碑正方形,碑身镌刻毛泽东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宝塔松环绕纪念碑,庄严肃穆。我和母亲曾在陵园里照过合影照,母亲坐在条凳上,我站在她身后。那是我上师范时,母亲特地和我照的纪念照,黑白的。这张照片,我至今还保留着。不过,照片不是以纪念碑为背景。后来,我在纪念碑前留过影,必须让照相师傅照,花钱的。
   老街有小书店,这是我自上学后经常光顾的地方。买过小人书和《数学习题集》。有一次,村里一老人家让我从集上给他带条烟,给了我两元钱。我逛书店时,左思右想,花了一块多钱,买了本《张道真英语语法》,挺厚的,至少四五百页。烟没有买成,母亲并没有责怪我,还了人家两块钱。喜欢书,却没有钱买书。逛书店,成为我后来的习惯。
   老街店铺,公私都有。公的,供销社百货商店、生资门市部、食品公司等。私的,多了去了。藕塘老做生意的,现在都发达了。
   藕塘小学,大门临街。我直到读初二时才进去过一次,参加藕塘区教育委员会举行的数学竞赛,那次得了三等奖,奖品是一本小新华字典。藕塘中学以前不曾去过,直到初三去过一次,也是参加数学竞赛的,那次竞赛题特难,回仁和学校后,我的数学老师都解了很长时间。那时,藕塘小学和中学,外乡孩子很难进去,除非成绩优秀。我小学升初一,在仁和乡考第一名,却不曾入藕塘中学,那时,也不去想这些,农村孩子没有家庭背景,也想不到托关系。藕塘区中小学,在当时教学质量好,初高中都有。中考,下面乡中小学,无法与他相比。高考,考上的和定远中学差不多。就拿藕塘中学来说,后来,很多名师都走出去了。以前,藕塘中学的大门朝南开,现在改为朝西了,与藕塘中学遥遥相对,一条马路相连,藕小大门改为朝东了。
   藕塘老街,南临小河湾和锥子山,环境很美。小河湾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水特别清澈,无污染,当时,湾内有口土井,居民常担回饮用。后来,遭污染。现在,污染得以整治,挖深,植柳,修堤,修桥,河水清澈,成为人们闲暇漫步、游赏的好地方。
   藕塘锥子山松林茂密,是块红色土地。抗战期间,刘少奇、徐海东、罗炳辉等,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锥子山,新四军曾和国民党顽固派在这里激战过三天三夜,双方伤亡惨重。据老人回忆,打仗时,在家里不敢出门,每天枪炮声不断。很多伤员被抬到老街上救治。1939年底,刘少奇在徐海东陪同下来到藕塘,开展抗日斗争工作。他在这里召开了中原局三次会议,制定抗日大计,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像著名的大桥保卫战、定远保卫战等。藕塘成为新四军二师驻地,红北指挥所就设在永宁山黄村和大桥湾杨村,刘少奇在这两个地方住了几个月,直到1940年4月底离开藕塘到来安半塔,继续开展皖东抗日工作。湾杨村,建“中原局三次会议旧址”纪念馆。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曾于1996年到藕塘烈士陵园,祭奠先烈。藕塘革命纪念园(新陵园)建成后,刘源(刘少奇之子)为革命烈士纪念馆题字。藕塘有优良的革命传统,成为红色经典旅游乡镇。八十年代中期,电视剧《刘少奇在皖东》摄制组,曾在老街拍片。
   三
   藕塘建制可溯东汉,约1800年历史。相传,东汉楚相令狐子伯,少年落难于此,得藕塘村民及山僧救助,他发愤读书,终功成名就,成为楚相。他感恩村民,在锥子山上建庙,供奉村妇黑奶奶(黑,郝音之误)。人们纪念子伯,在山上建文峰塔,塔高七层,七级浮屠。文峰夕照,藕塘一景。此塔毁于文革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政府出资重建一塔,曰“令狐塔”,改锥子山为令狐山,令狐山也叫塔山。如今,塔高巍巍,松林环绕,狐山秀丽。山北麓,有一水坝,曾植莲藕,现在已经芟除。水塘内有一亭,荷月亭,荷花全无,空留其名。水中建有令狐山庄,白墙红瓦,船型,平时,冷冷清清,没有营业,成为风景点缀。
   你知道藕塘地名的由来吗?藕,让人联想到莲,即荷花。藕塘地名源于“月下石荷”传说。据说,很久以前,老街东有一口小水塘,一富户在其间植藕,夏季叶碧花香。为夜间赏荷,他请石匠雕一巨型石荷,大如圆桌。月夜,石荷在水面上下浮动,风姿绰约,犹如仙子。于是,人们命名此地为藕塘。
   藕塘食品公司在老街东。猪肉凭票,乡下人很少买得起。只在逢年过节时,凭票买点肉打牙祭。再后来,市场逐渐开放,私家可屠猪,到街上卖,这些屠户,大部分在食品公司干过。
   藕塘医院临街,位于藕塘小学后门斜对过,东南方向。当地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到此看病。家里穷,小毛病忍一忍就过去了。
   藕塘文化站位于新大街西头,八十年代初建的。未建好之前,我就在里面看过几场电影,印象深的是《强渡大渡河》,看《少林寺》时,剧院座椅已安齐,水泥地面。《少林寺》特轰动,剧院昼夜连映,一连好多天。剧院门口有卖葵花籽的,一分钱一酒杯,用酒杯量瓜籽的。
   原先,老街有个大礼堂,在七十年代末,失火烧毁了,渐坍塌,后来,政府就将其拆掉了,然后,在新大街盖了剧院。大礼堂北烧毁后,我曾在里面看过戏,唱庐剧的,咿咿呀呀地,我们不喜欢。那次,我们晚上到藕塘街上看电影,消息不准确,没看成,临时到礼堂看戏,一会儿就离开回家了。现在,剧院等于废弃了,一把锁紧闭大门。前几年,文化站还组织过文艺爱好者在这里排演节目,唱歌跳舞,打腰鼓。
   文化站斜对过就是藕塘粮站大门,后门临老街。以前,农村上缴公粮,属于藕塘乡的就交到这里,我家属仁和乡,将公粮交仁和粮站。后来卖粮食也是如此。单干后,家家有余粮,除了口粮,都卖给了粮站。再后来,卖结了粮贩子。粮食不值钱,但总能换些钞票,有了钞票,手头活多了,可买这买那。那时,卖粮难,在粮站一等就是两三天。粮食要晒得干,还要干净。钱往往是打白条。
   随着市场开放,改革深入,供销社、粮站等系统分化,下岗的多。大家自己开店,做生意。粮站工人自己收粮食,转手卖给粮站或米厂。
   老街变化大,难寻旧迹。如今,漫步老街,很少看到人影,那店铺,那嘈杂,那人流,已经悠远,带给我的只是冷清与落寞。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对古往似乎有点眷恋。不过,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倒车不能开,也不会开!

共 44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着这篇文章,小编真的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作者围绕塘藕小镇娓娓道来,琳琅满目地给我们罗列出来了关于它的种种。这“种种”是包罗万象的,有关于塘藕小镇的地理布局建筑,有关于塘藕小镇繁华的集市贸易,作者追溯了塘藕小镇厚重的历史等等,作者并结合自己与塘藕小镇的那些相关往事,给我们呈现出那些缱绻的老时光味道,令人触怀。在作者的笔下,作者写尽了塘藕小镇的前尘过往,深刻展现出它从沧桑岁月中一路走来的那些变化。这篇叙述地理人文的作品特别饱满丰盈,读后令人对塘藕小镇印象深刻,余味无穷。推荐佳作,美文共赏。【编辑:叶华君】【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0806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1-07-30 22:03:40
  高老师这篇塘藕小镇写得很有特色和味道,由此可见高老师与之的缘分很深,颇有情感。感谢抒写的精彩,辛苦了!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高令亚        2021-07-31 07:29:34
  感谢叶老师编辑和点评,问好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3 楼        文友:高令亚        2021-08-05 20:01:15
  感谢编辑和点评,叶老师辛苦了。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太累。
4 楼        文友:何叶        2021-08-06 22:50:37
  恭喜高哥佳作获得精品。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