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孔子的新生(小说)
第一章:勤学的孔子
“此何处耶?”一位白髯老者疑惑地问一个小男孩。
这个小男孩还给他个疑惑之情,抓抓脑袋,问道:“爷爷,你说什么啊?我怎么听不懂呢?”
“吾,乃孔丘也。”孔子急了。
小男孩读过论语,看过孔子的画像:“哦,你就是孔子的第七十八代玄孙吧?那个在台湾大学当教授的是你吧?”
孔子没听明白,侧耳倾听后,似乎有点明白了。这时候来了一位自称是通古晓今的博士。他用文言文跟孔子聊了几句,然后给孔子戴上了一种高级耳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马上在他的脑海里过了一遍,很快孔子就了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不禁啧啧称赞:“想不到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叔叔,他怎么一下子就能听懂我们说话了呢?”小男孩问。
“这都是这个耳机的功劳。这是一种高科技产品,能够自动翻译各种语言,包括古代汉语,还能让人的大脑瞬间掌握一种语言。”
“哦,你真了不起。”小男孩竖起了大拇指。
“我还有更神奇的呢?”博士转而对孔子说,“您一定想知道,您是怎么来到现代社会的吧?”
“嗯。”孔子摸着胡须,点点头。
原来,博士是中国生命遗传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绰号“要你活”,只要他想要哪个古人复活,那个古人便能复活。听知情人士说,只要用一种神奇的药水洒在那人的遗物上或他的后人身上,再叫着那人的名字,那人便能立刻复活并现身。真是神奇!不过“要你活”博士自从有了这个本领,也有很多烦恼,找他帮忙的人太多了。许多有钱人愿意出高价买他们祖先“命”。可是这样一来,有悖伦理,地球资源不够用不说,到时候人类老龄化将更加严重。所以,博士对于这样的请求是非常慎重的,哪怕是自己死去的爷爷也没有让他复活。他得以身作则,只“克隆”那些对人类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而且每年仅有一个名额。今年计划“克隆”一个古人,他想到唐朝皇帝李世民、诗人李白、南宋的文天祥等,想来想去最后还是选择了孔子,因为他是万世先师,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就这样突然降临中国安徽安庆,那他为什么不是降临在他的老家山东曲阜呢?因为博士“要你活”是安庆人。他希望安庆能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地区。
事实也确实如此,孔子降临安庆的消息不胫而走,大量的记者及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想一睹尊容,特别是孔子的后代,成千上万地涌向这座小城,他们都以孔子为傲。一时间城市拥堵,交通瘫痪,连小旅馆都人满为患。这些人当中,还有的是老外,他们也是孔子的粉丝。还有一些科学家,想看看这位几千年的中国人与现代的人究竟有什么不同。
在博士的建议下,孔子的行程做了周密的安排。第一天,到学校与学生交流,第一站就是人民路小学。给六(1)班的孩子上一堂《论语》课。由于来听课的老师太多,学校选择了在阶梯教室上,并向全世界直播。孔子不会使用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用一张嘴即可。面对这种“人山人海”的班级授课制,孔子还真有点不适应,他习惯了小班教学。不过,圣人就是圣人,很快就适应了这种节奏。拿起话筒摇头晃脑地读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得很有激情,很有韵味。
这时候一个叫王小明的男生勇敢地站起来了,举手问道:“老师,‘子’不就是孔子,不就是您吗?你应该读‘吾曰’才对。”
在场听课的老师、学生及摄影记者一阵哄笑。孔子干咳了两声,让那位同学上来,说是要打手心。孔子拿出了戒尺,那个学生吓呆了。在场所有的人都沉默了,看看这位大教育家应变能力究竟如何。
“算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如若再犯,定打不饶。”孔子严厉的训斥震慑了所有的学生。想不到眼前的这位圣人,也会这招。原来我们的老师都是跟他学的,没得说了。以后可得乖点儿了。
这节课,他还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周游列国的经历,好像和史书上记载的并不一样。他说:“那哪是出国访问的待遇啊,简直就像叫花子逛街,人人喊打。真是苦不堪言啊!现在我获得了新生,我要好好体验生活,要不断学习。接下来第二站就是到刚才那位调皮的男生家里,向他学习新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都是我的老师!你们尊敬我,爱戴我,我很高兴,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这节课结束后,他果然去了王小明的家里。王小明的母亲是一位高中老师,也是学富五车之人。对于孔子的到来,她感到蓬荜生辉,在朋友圈晒了许多自己与孔子的合影。人们大量转发,点击量迅速蹿升,最后导致网络瘫痪。这是后话,在这里咱们就不再多说了。
孔子说要体验生活,多多学习,这话没有错。但是他要高效快速地掌握知识,只要向“要你活”博士说一声就行了,这一点博士完全可以搞定的,可是孔子是好学之人,他不想投机取巧,要亲自实践,因为这样才能体验生活的乐趣。
王小明喜欢下棋,书桌上的象棋还没有收起来,孔子问:“这是什么?”王小明跟他一一讲解,告诉他棋规及走法,他像一个小学生似的,听得非常认真。
“哦,这个跟围棋一个道理,也要步步争先吧。”
“咱们来下一盘吧。”小明点点头,心想:哇!他知道的真多啊!
第一盘,孔子很快就输了,不过他仍然笑呵呵地说:“再来,下象棋你就是我的老师,我得跟你好好学习。”
小明也不谦虚,从象棋老师那里学来的一点理论全照本宣科地灌给了孔子。有些地方,孔子没听明白,小明也讲不清楚,害得这位小老师脸窘得通红。最后,孔子非要小明打电话问象棋老师,待搞懂以后再来教他这个老学生。
他教育小明学习要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要谦虚谨慎,做人要低调一点儿。
下了一天的象棋,上午孔子一直输,到了下午一直赢。小明的母亲看呆了,直呼:“奇迹!真不愧是一个好学之人。”
白天跟着小明学会了下棋,到了晚上又跟小明学习上网。此时中央电视台正在直播《孔子和他的学生》。
“咦?这个人不就是我吗?我怎么在这里面呢?”
小明一点点跟孔子解释。这叫互联网,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孔子虽然年龄大,但是对这种新事物特别感兴趣。非要学习不可,小明先教孔子用五笔打字,这些简体字,这种语言其实博士通过耳机已经输入了孔子的大脑,他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要记字根,就可难人了。
他在小明家里一住就是好几天,直到学会打字上网为止。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例如孔子不会刷牙,不会冲马桶,不会使用电视遥控器。虽然有点尴尬,手足无措,但是孔子虚心学习,很快就学会了。
孔子的下一站将会是哪里呢?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第二章:返老还童
孔子离开王小明的家,第二站到了“要你活”博士的实验基地。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感受一下高科技产品给人带来的震撼效果。这次随行的记者、学者们纷纷被挡在了实验室的外面,因为里面容不下许多人,再说也充满危险。
这边孔子在博士的引领下进入了超级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上九层,下九层,总共十八层。上九层是研究动植物的,下九层专门研究人类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子项目,例如下一层是研究残疾人的,如何让人长全缺失的肢体。下九层是研究返老还童的。博士强调道:“您参观每层都要小心谨慎,要按指定的路线走,否则容易发生意外。记住了吗?如果您害怕,现在可以回头。”
孔子稍稍思忖片刻,说:“不怕,走吧。”
于是博士带着孔子小心翼翼地逐层参观。
这个实验室以中间作为零点,上九层处在上方,下九层处在下方。整个实验室都是深埋地下,这样设计一是为了保密,二是为了安全。
孔子参观的第一站是上面的第九层,处在离地表1米的位置,这里是专门研究猿猴的。这里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猿猴,包括人类的始祖。孔子一不留神,差点摔倒,手扶到了墙上,被一只古人猿抓住了手不放,那家伙龇牙咧嘴,面目十分狰狞。吓得孔子脸色煞白,还好有一道铁网隔开了,所以很快就被他挣脱了。可是他的衣袖还是被扯破了。
博士就在他的身后,连忙提醒道:“老孔啊,您得小心点。这里危机重重,要不咱们回去吧。”
“不,这个很刺激,虽然危险,但是我喜欢。”
博士带着孔子继续前行,一转眼就到了下面第九层,这是一个返老还童实验室。这种实验目前还处实验初期,技术还不成熟。
“哦?真的可以返老还童吗?”
“有可能。不过,还不成熟。你不可冒险尝试。”
孔子摇摇头,坚决地说:“不,我要一试。”
“您要想清楚了,若是不成功,你可能会变成一个怪人或是一个白痴。”博士劝道。
“不用想了,来吧。”
博士只好尊重他的意思,将他放进实验室,让他戴上头罩,坐上一种特制的椅子。博士启动程序,机器轰鸣,只见坐椅子上的老孔变得越来越年轻,直到“咔嚓”一声,机器停了下来。一个小孩子从椅子上下来了。
“哦,谢天谢地,实验总算成功了。你知道吗?十次只能成功一次,今天你是非常幸运的。”博士对小孔子说。
“叔叔,你是谁呀?”
博士拍着脑袋说:“坏了,孔子的记忆没有复制下来。哎,你瞧我这办的什么事儿!”
没办法,博士只能接受生米煮成熟饭的事实,乘坐特制的电梯将小孔子送出地下实验室。
此时众人已经等了一个钟头,人们等了很久,显得焦躁不安。突然带上来一个小男孩,舌头都伸得老长,眼睛瞪得像黑白相间的玻璃球。
人群开始骚动起来,众人议论纷纷。
“各位请安静,老孔他已经不在了。非常抱歉,我已经尽力了!”博士带着幽默的情调向众人一摊手,表示很无奈。
几百位孔子的后人跪到地上放声痛哭。一时间哭声震天,不知道的人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安静,请安静。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呢!”博士通过扩音器大声嚷嚷着。
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侧耳倾听着。
“这位就是我们敬爱的孔圣人,不过他已经返老还童,根本不记得以前的事了。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孩子,仍要从头开始学习才行,谁愿意领养他呢?记住一定要将他培养成才,否则是会被世人唾骂的。”
“我我我……”
“我我我……”
……
吵吵闹闹,许多人都想争得抚养权,这可难倒了“要你活”博士。
有个年轻人对着博士耳语了几句,博士马上大声说道:“各位,现在实行竞拍制,谁出的价格高,小孔子就交给谁抚养。起步价100万元。每叫一次至少加50万元。现在竞拍开始!”
“我出150万。”
“200万。”
……
“我出1000万。”
所有的竞争者一下傻了眼,没人再敢加价了。
“好,1000万一次,1000万两次,1000万三次。成交,恭喜这位先生,你可以将小孔子带回家了。我要告诉你的是,他比一般的孩子成长快两倍。你要有心理准备哟。”
众人拂袖而去,显得特别失望,纷纷离去。记者随即一拥而上,采访这位获胜者。原来,他是孔家第八十代传人,名叫孔祥熹,现为在陆台商,资产上百亿。这点钱对于他来根本不算什么。
有记者问:“孔先生,您好。请问你花十倍的价格争得祖宗的抚养权,你认为值得吗?”
孔祥熹满脸的不悦:“你说值不值?就是让我倾家荡产我也愿意。”
“为什么呢?”
“一来,是感谢博士让我能与祖宗相见,我的这位祖宗可不是一般的人,这个你是知道的;二来,就是出了钱,也是给博士用来搞科研的,造福人类社会不好吗?”
这位记者被问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开了。
孔祥熹走到小孔子面前,扑通一声跪下了,给他行古代的叩拜之礼。
“您是我们孔家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岁的小孔子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叔叔”在说什么,只是傻傻地笑着。众人也捂着嘴想笑,但是不敢笑出声来。
孔祥熹像牵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带着小孔子乘飞机离开了安庆,前往了他们的祖籍所在地——山东曲阜。
为了一心培养孔子,孔祥熹像父亲一样辞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一心教导年幼的孔子,为他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并在当地专门创立了孔子学校,这是一座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为一体的学校。聘请了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来此执教。这所学校一时名声大噪,盖过了所有的名校,什么清华、北大都失去吸引力。
5岁的孔子正在上幼儿中班,不过他非常聪明,许多知识一点就通。学习效率特别高。在学校里,尽管他的身份很特殊,但是老师们并没有畏手畏脚,该怎么教还是怎么教,也没有把他当圣人看待。最尴尬的是,每次孔祥熹来接孔子时,他的同学总是说:“孔子,你爸爸来了!”
“你爸爸才来了呢?他不是我爸爸,是我第80代玄孙。”
同学们听后面面相觑。
回到家,孔子很调皮,经常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什么花盆打破了,金鱼蹦到了地上等都是他的“杰作”。作为一家之长的孔祥熹为了将小孔子培养成才,只能闭着眼睛大喊:“太调皮了,你给我过来。”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艺术特色:
丰富的想象力: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可以让人返老还童的高科技产品,有能够自动翻译语言的耳机,还有能够让人瞬间掌握语言的药水。这些想象不仅让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孔子是一个智慧、勇敢、有爱心的人,他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总是能够保持冷静,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大蟒蛇则是一个忠诚、勇敢、有智慧的动物,它在与孔子的相处中,逐渐变得通人性,成为了孔子的好朋友。莱茵则是一个聪明、勇敢、有好奇心的孩子,他在与孔子的相处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深刻的主题思想:小说通过讲述孔子、大蟒蛇、莱茵等人的故事,探讨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同时,小说也通过描写孔子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
幽默风趣的语言: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喜剧色彩。例如,在描述孔子与大蟒蛇在学校的生活时,作者写道:“孔子跳级了,读小学三年级,换了一批同学。前面说过他的成长速度是常人的两倍,知识接受能力也是常人的两倍。”这里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孔子的成长速度和知识接受能力进行了夸大,从而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不足之处:
情节发展过快:在小说中,作者为了让孔子等人尽快适应现代社会,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了很多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虽然这样的情节发展能够让故事更加紧凑,但是也让读者感到有些突兀,缺乏真实感。
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在小说中,作者对孔子等人的性格和心理描写不够细致,让读者难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在描述孔子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表现时,作者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他的冷静和勇敢,没有深入描写他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
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一些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的术语和概念,但是由于这些术语和概念在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者在使用这些术语和概念时,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的问题。例如,在描述孔子使用电脑时,作者写道:“孔子虽然年龄大,但是对这种新事物特别感兴趣。非要学习不可,小明先教孔子用五笔打字,这些简体字,这种语言其实博士通过耳机已经输入了孔子的大脑,他已经掌握了。”这里使用了“五笔打字”和“简体字”等术语和概念,但是对于不熟悉这些术语和概念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
总的来说,《孔子》是一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小说,它通过讲述孔子、大蟒蛇、莱茵等人的故事,探讨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同时,小说也通过描写孔子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虽然小说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它的独特视角和深刻主题仍然值得我们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