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写给塞罕坝的诗(组诗)(2)
塞罕坝人说,没有“一棵松”就可能
没有现在壮观的百万亩塞罕坝林海。
——篇前语
永远挺立的“一棵松”
——写给塞罕坝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
坝上的荒原,有一棵迎风卓立的落叶松, (1)
它挺拔的腰身,展现塞罕坝人不屈的秉性;
种树人们说,它像他们的老书记王尚海,
敢于战天斗地,在塞罕坝做开路的先锋!
城市的优渥生活,绑不住他的一腔豪情, (2)
党的召唤,让他敢挑重担的斗志愈加升腾;
收拾好坛坛罐罐,把家搬到“美丽的高岭”, (3)
破釜沉舟,他这回要当林场创业的排头兵!
他和大家在一起选壮苗、运苗木、整树坑,
最艰苦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他的身影;
他和大家在一起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
草帘子的门边,是他遮住冷雨,挡注寒风。
当两年的劳动成果,被惨毁于一场严冬,
林场笼罩着悲观情绪,弥漫起返乡之情……
塞罕坝上的勇士们,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弘扬改天换地的正气,击退那股“下马风”!
于是,坝上再现了一位穿老皮袄的英雄,
带领三百六十九个战士,踏遍了沟壑丘岭;
于是,雪地上又有了老游击队长的脚踪,
他这个老县委书记,组织会战选在了马蹄坑……
他走了,却为后人留下了这道绿色长城, (4)
那一片“王尚海纪念林”,就是他巍巍身形!
老书记,他就是坝上迎风卓立的“一棵松”,
他的精神,融入了几代塞罕坝人的血液之中……
(1)1961年,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
一座大型机械林场,选址时,在塞罕坝林
场北部红松洼的山坡上,发现荒原上有一
棵落叶松迎风卓立,大家激动不已。领导
和专家动情地说,要好好保护这棵树,这
是建场的依据,也是建场的决心和信心!
(2)1962年,刚刚40岁的王尚海是承德
地区农业局长,一家人住在一栋舒适的小
楼里。塞罕坝建林场,组织上动员他去任
职。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后来曾担
任围场县第一任县委书记的汉子,像是要
奔赴新的战场,交了房子,带着老婆孩子
上了坝,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
书记。
(3)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
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清朝曾在此设立"木
兰围场"。"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
是汉语,意为"高岭"。
(4)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
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
的王尚海病逝。遵从遗愿,他的骨灰被撒
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
如今被称作“王尚海纪念林”。
六女上坝
——写给首批上坝的陈彦娴、甄瑞
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
王桂珍六位女知识青年
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个人都有着英雄情结,
邢燕子和侯隽,仿佛真的和她们的青春有约—— (1)
要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花样的年华里,用开拓把火热的青春之歌谱写。
在她们的心里,不是去欣赏坝上清风明月,
更不是想工作舒适,去享受浪漫生活的愉悦;
是要学习梁军,开着拖拉机耕遍高岭山野, (2)
让茁壮的绿色屏障,成为首都阻断风沙的阵列……
喝着苦涩的干塘子水,就像饮清泉般甘冽,
她们知道,和红军长征比何止差十万八千截;
吃着牙碜的莜面馒头,如同把白面馍咀嚼;
她们明白,与志愿军炒面就雪团有天壤之别。
白毛旋风算什么?任凭它哈气成冰弥天雪,
毛泽东时代的女青年,挺起腰杆能撑破天阙!
积雪封门奈何谁?又何惧衾枕结冰冷似铁,
胸有朝阳的拓荒者们,满脸含着笑绝不退却!
赶着牛车拉粪,她们不怕夏日骄阳的热虐,
漫山遍野里,都是这些“车老板”的歌声在奏乐;
穿着靰鞡拖树,她们不怕冬天严寒的冷虐,
顺坡滑下来,每走一步身上的“冰铠”就咯吱奏乐。(3)
在这片高岭上,好像真的没有两性的区别,
男职工能干的活计,她们当然地一样不欠缺……
几十年的坚持,付出了一生的汗水和热血,
飘香万里的女儿花,在火热的斗争中常开不谢!
(1)邢燕子,女,原名邢秀英,1940年
出生,天津市宝坻县人。从小跟爷爷在农
村老家长大,父亲是天津市一家工厂的副
厂长。1958年,中学毕业后没有回父母所
在的天津市区,而是回到家乡宝坻县大中
庄乡司家庄村务农,发愤改变家乡的穷貌。
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并组织了一
个“邢燕子突击队”,成绩突出。
侯隽,女,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
放弃高考,只身从北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
家村(今属史各庄乡)安家落户,立志做
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1964年侯隽与邢
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2)梁军(1930年4月-2020年1月14日),
黑龙江省明水县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
机手,也是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
币壹元券上的女拖拉机手的原型,被称为
“人民币女郎”。
(3)冬季,间伐树木拖木头时,干起来出
了满身汗水,把棉衣服湿透结了冰,等干
完活收工时,浑身冻得发抖,走起来冻冰
的衣服都嘎吱嘎吱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