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为了这一方青山绿水 (报告文学)

编辑推荐 【山河】为了这一方青山绿水 (报告文学)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547发表时间:2021-08-07 20:18:33
摘要:25年的水保工作中,令我最难忘的是蒲河流域治理的日日夜夜,心中始终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2019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离曾经打拼了25年的水保战线,这25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水保人,我和我的同事走遍了这片黄土高原腹地——镇原县的沟沟峁峁,踏过了境内的山山水水,参与并见证了全县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25年的水保工作中,令我最难忘的是蒲河流域治理的日日夜夜,心中始终存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脆弱的生态坏境
   蒲河,古称浦川河,泾河支流,因河流两岸蒲草丛生而得名。是陇东黄土高原第二大河,第一大河是马莲河,古名“泥水”,因为泥砂含量高而得名。其实,蒲河也是一条“泥水”河,只不过河边多长点蒲草而已!
   蒲河中下游流经镇原三岔、方山、新集、太平、上肖5乡镇,全长129.6公里,流域面积1172平方公里,下游建有巴家嘴水库,是黄土高原上集防洪、蓄水、发电、灌溉、供水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水利工程,水库大坝为“亚洲黄土第一坝”。
   30年前冬,我的一位老爷爷坐飞机回来,失望地说:“从上面看蒲河川一带,很烂状!山像摆在笼里的馒头,全是黄疙瘩,没有一点绿气息。”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以严重的水土流失闻名于世,水土保持工作长期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1991年我国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实施的首个大型水土保持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开启了一个生态环境治理新时代!
   2001年,国家在蒲河流域启动实施蒲河流域庆阳一期项目,加强对蒲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以提高巴家咀水库运行效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2001年冬,我有幸被抽调参与了此项工作,并对蒲河流域的生态坏境有了全面的了解。
   独特的地貌。
   镇原蒲河流域项目区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质地疏松的黄土几乎覆盖了全境,山峁与河谷相对高差240米左右,坡陡、沟深、沟道比降大。沟谷是土壤侵蚀最易发生的地方,沟底下切、沟岸扩张、沟头前进是黄土高原被蚕食的主要形式。经亿万年的暴雨径流反复打磨、冲刷,在它们的表面留下不计其数的冲沟。
   经调查:小流域土地坡度组成通常为小于5°、5-15°、15-25°、25-35°、大于35°,分别为比例17%、24%、25%、24%、10%。沟壑密度为2.5公里/平方公里,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63%,地形破碎,也是这一片小流域的主要特征。
   失衡的降水。
   这里最稀缺的是水,最浪费的也是水,全年降水量平均在48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以暴雨出现,雨水奔流而下,在坡面上,勒出一道道冲沟,像一刀刀血淋淋的伤口。
   裸露的坡地是泥砂的策源地。
   苦苦期盼的雨水,化做满沟黄泥浆,流入河道,最终流进更远的黄河。流走的不仅仅是水,是土,还有贫瘠之地上耕作层仅有的肥力!
   用农民的话说,离不得,见不得!先人们对雨水又爱又恨,他们既离不开水,又担心暴雨成灾!
   落后的观念。
   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民大多数是经过三年灾害“饥饿年代过来”的人,都埋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横下心来把粮打得多多的,当年差点饿死的记忆太深刻了,村村组组都以粮食生产为纲,除承包地外,抢占荒坡开垦种植的不少,“打一把粮算一把”。
   “种得多,打得多!”多中见利,土地承包时地按地产能分配,平地人均3-5亩,陡地低产,“穷嫌富不爱”,10亩计着1亩,还有外搭赠送!由于群众居住离散,分布不均,许多地方人均耕地4-20亩,每个劳力最少承担耕地15亩左右,耕作十分粗放,部分地方“上面种到山尖尖,下边种到水边边”,广种薄收传统农业经营习惯仍在延续,顺坡耕作时有发生。
   紧缺的“资料”
   靠山吃山。一方水土要养一方人,这是最朴素的哲学!人养羊,羊吃草,人砍柴取火造饭,是千年轮回的重演。山大有宝!可这里,山越大,植被越稀少。
   流域内的群众长期垦荒,植被破坏很大,天然森林植被已不复存在,截止2000年,流域内林地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1.9%左右。林地、果园、草地、荒地的面积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1.7%、0.1%、4.2%、36.2%。
   天然牧草植被也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已处于退化状态,大部分覆盖率仅在10%左右。
   一眼望去,这里的荒草地全是羊的天地,一道道明灭可见的羊肠小径,那是羊的写意画。
   冬季,经羊群踩踏,又被老百姓刮了草皮、扫了枯草叶的土山,远看就象和尚头一抹光,你秃我也秃,“山不像山”。
   山坡上本身就很稀疏的林木,往往也被老百姓刀砍斧削,用作做饭取暖的柴禾。
   开春,本来是草木萌发的季节,可是,挖药材的人们遍布各沟小岔,药材虽然能增加贫困农民的一部分收入,可换来的却是植被雪上加霜的破坏,加之山区肥料不足,部分群众还把铲草皮作为一种增肥的途径。
   “燃料、草料、肥料”这困惑群众的三大问题,成为大山绿色的收割机,它剥走了植被,造成光山秃岭。
   蒲河流域,由于天、地、人的相互作用,恶化了的生态环境,致使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干旱、冰雹、低温、霜冻、暴雨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十年九旱,三年一大旱”。农业生产经营陷入了水土流失与农业低产的恶性循环,天、地、人在这里上演一幕又一幕的“三国杀”。
   往事不堪回首,这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蒲河流域。干旱、贫瘠、生态脆弱,防治水土流失成为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几代人的辛勤努力
   据资料记载,2000年以前,尤其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就开启了水土保持治理的征程。
   1956年,县长许国和带领群众在城关海丰湾整修梯田、条田1000亩,在开边区沿河整修水地400亩,稻田200亩。又组织全县农、林、水、牧干部和区乡基层干部52人的水土保持参观团,他亲自带队赴武山邓家堡、天水吕二沟、延安、绥德韭园沟等地参观学习。当年11月3日,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成立“镇原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同时在全县迅速掀起了拍地埂、挖涝池、打水窖、修沟头防护等一系列水保措施的群众运动。
   据《镇原水利50年》记载:1968年9月25日,县上由副县长李应虎带队,组织各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工程技术人员72人,组成大寨参观团,参观学习了大寨人修建石帮堰水平梯田、狼窝掌综合治理、军民盘山渠道、康家岭蓄水池等工程经验。从此,全县掀起了又一轮兴修农田高潮。
   三岔镇桃李村村长柳得安、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平田整地,他们的经验也在地、县得以迅速推广。
   1970年,北农会议之后,庆阳地区于11月在三岔召开了全区“农业学大寨”现场会议,参观学习了桃李生产队修建的石帮堰、椽帮堰水平梯田,以及粮食、油料生产等经验。会上提出了“远学大寨赶昔阳,近学桃李快上纲”的口号。
   12月,县委组织在三岔中学举办了全县大队党支部书记和部分生产队队长参加的“远学大寨,近学桃李”培训班,共培训人员600余人。从此以后,全县进一步掀起了治理农田、兴建水利、改变农业基本条件的新高潮。每年秋播后,全县要求上7万劳力,大干60天,完成梯田、条田6万亩,各地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水土保持与治水改土相结合,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实行田、林、路、渠四配套。当时涌现的一批集中治理、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管结合的好典型。
   其中有一个人很特别,他叫柳得安,是康家河石嘴村人。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自述:“我是个农民,一生当中经历的事情很多,但有两件事最值得回忆和自豪。第一件是我任石咀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里,没有辜负群众的希望,带领大家为改变落后面貌做出了一定贡献……1958年任桃李生产队队长期间,我带领全队群众治理坡洼的小块山地,到1964年修成水平梯田100亩,接着我们对全队的山地连片治理,经过3年艰苦奋战,修成高标准的大块山地梯田600多亩。农业基本条件的改变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1966年以后,桃李生产队连年人均产粮超过1000斤。
   1970年11月,庆阳地委、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在三岔公社召开了全区四级干部会议,现场参观了桃李治山改土的经验,推动了全区农田基本建设的全面开展,当时提的口号是‘远学大寨,近学桃李’。这次会议以后,我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对全大队5个生产队的山川、滩涂地进行了实地勘测,制定了全面治理的规划,成立了大队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首先治理河滩地,方法是按等高线确定地块,再用石头垒起地边埂,然后填上土。到1971年底,新增土地1000亩,建成提灌12处,使昔日的荒河滩变成水浇田。全大队粮食连年获得丰收,人均每年给国家贡献粮食1000斤、集体储备粮100万斤,并给马渠、孟坝、庙渠、殷家城等困难公社调剂口粮16万斤。由于我们苦干实干,毫不松懈,坚持专业队长年治理和农闲群众性集中治理相结合,到1976年,累计治理山川、滩涂地2900亩,使石咀大队农业基本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由于我做出了这点成绩,组织给了我很大的荣誉,我当时担任三岔公社不脱产的党委副书记,中共镇原县委委员、庆阳地委委员、省党代表。荣获省、地、县的表彰奖励达20多次。
   第二件事,那就是我见到了毛主席,这是我终生难忘也是最光荣的事……”
   这是身边与穷山恶水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
   半个世纪以来,镇原历任领导,带领群众,无私无畏,战天斗地,前仆后继,不懈努力,在“治山改土”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据统计,全县524.97万亩的土地上,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5.77万亩。其中:水平梯田9.69万亩,造林41.13万亩,种草14.95万亩,治理程度为12.53%。
   但在蒲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盘棋里,由于投资不足,财力、人力有限,水土流失、生态恶化趋势还在逐年加剧,强化治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水保人的艰难付出
   进入新世纪后,镇原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以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极力改善恶性循坏的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人居,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治理力度与日俱增。
   2001年,既是新世纪的春天,也是镇原县水土保持治理跨入新时代的春天,这一年,全县正式拉开了蒲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序幕,我很荣幸的被抽调到该项目办工作。
   饥餐露宿无怨言。
   记得正月15日刚过,项目办安排,由我负责康家河小流域治理规划,这是整个蒲河生态项目5条小流域规划工作之一。县局抽调了仅有的7名业务人员,组成3个小组分头工作。我组3人,因为康家河小流域面积大,任务重,需要增加力量,调绘过程也是练兵过程,兼带小康、小申学习业务。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乘坐班车出发了,全程60公里的砂石路,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目的地。由于班车的密封性太差,我们身上都落满了尘土,衣服竟然青一色的黄,如果站着不动,远看很像一尊泥菩萨。看着彼此的狼狈样,真是好笑极了!
   初春的黄土高原水瘦山寒,没有一点生机,满眼是黄色的一片,天黄,地黄,风黄,人面也黄!山谷好似没有着装的巨人“放荡形骸”,偶尔在谷底露出几溜红胶土,只有坡地里的冬小麦才微微露出一点绿色,因为经过了羊群的洗礼,颜色也暗淡了许多。
   高高低低的坡跟底,零星地排列着或显或隐的窑洞,有的独自藏在山湾;有的扎堆凑在台边;有的孤单的缀在山畔;有的被一道土院墙遮掩着,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门前连一棵树都没有,直面惨淡的苍穹!
   外业调绘,我们操阳山小道,从蒲河边的川台地下堡子开始,因为冬季没有多少地物遮挡视野,只要登上最近的一座高山,需要调绘的内容尽收眼底,环视一周,少则10平方公里,多则2O平方公里的现状调查及现场规划工作就能搞定。这是冬天外业的唯一好处。
   边工作边赶往董渠席支书家,大家心知肚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饭点就是目的地,工作主要联系人也是席支书。
   我们到席支书家已是中午一点多了。乡上水保员路浩抱歉的说明了来意,他喜出望外,连声说:“大好事!大好事!欢迎!欢迎!”
   我们象贵客一样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元宵节刚过,招待客人的自然是节日美食“包子”了。
   席支书问我们:“这么好的事,带修路不?我们村现在急需修一条路,从309国道过河没桥,从枣沟通大塬只有这一条土路,水冲车辗,没法走了,连自行车都不能骑,年前下了点毛毛雪就摔坏了十几个人,有的摔到坎底差点要了命,三个摔断了腿,我希望能早点修条路。”他一脸的渴望。

共 1315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 作者通过曾经是一名普通的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讲述,将所在县蒲河川一带的水保生态环境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详尽地展现了出来。蒲河流域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质地疏松的黄土几乎覆盖了全境,这里最稀缺的是水,最无法保持的也是水,致使农业生产能力十分脆弱。党和政府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经过不懈努力,治山改土取得喜人成绩。在这项艰苦的治理中,水保人始终任劳忍怨,坚持在第一线。经过多年来的勤奋建设,终于让穷山恶水的蒲河流域换上新颜。很有正能量的一篇文章,写出了水保人的辛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作品写的不错,予以推荐阅读。【编辑:悍雨啸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1-08-07 20:19:19
  再次编读佳作,问好作者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21-08-07 20:19:35
  期待佳作继续赐稿山河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极冰        2021-08-08 09:03:44
  感谢惠风老师赐稿山河如画!(;一_一)
  
   非常详实的报告文学。您和同事们治理蒲河流域付出了超过体能的耐力,毅力,最终换来青山绿水的局面,让人欣慰。几十年的水保人生涯,克服严寒酷暑,伙食那么差,让人敬佩!这是我第一次了解水保人的职业生涯,不容易!向您致敬!ヾ ^_^?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一_一)
极冰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