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航】装修大战全纪录(散文)
一
2016年10月某天,我和妻子专程去万润装修公司。
一年前,选定了该公司为我们新购的住宅楼装修。今天是去探讨有关装修费用错算、重复收费问题。
当初我买楼不久,便陆续接到一些陌生电话,都是装修公司的。问我是否某某小区的业主,我说是。您是Y先生吗?我说是。您是否需要装修房子?我说,不装修。接着电话挂断。
过几天,电话又来了,还是那一套:先生,您的房子要装修吗?我平静地说:不装修。便果断挂机。那一段时间,我还没有打算装修房子,因为是冬天,我也不着急装。不长时间里,已经有六七家装修公司打电话来了。
这个公司来过,那一个公司又来。走马灯似的,好像都看好了我的房子,不“抢”到手誓不罢休似的。真烦人。
开始,我还没多想。电话打过来多了,我就有点纳闷了。怎么回事?他们又不认识我,我更不认识他们,我的手机号码怎么到了他们手里?他们不仅知道我是Y先生,甚至还知道我的性别?甚至说不定,他们已经对我了如指掌了?是谁告诉他们的?
不知道,他们还掌握了我的多少、哪一些个人隐私信息?
他们的谈话,个个显出职业的套路,侃侃而谈,透着专业的娴熟。通过空中无形的电话线,我似乎看到了他/她黑西装配革履、白衬衫洁而雅。
后来,我就开始问他们,您是怎么得到了我的手机号呢?他们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明确的答案。他们当然不会透露底细。
当然我也没有深究、揪住不放。
他们在外闯荡江湖混口饭吃,可能也不容易。随便问问而已,我不追究其“侵权”责任。
之后,我反复琢磨,究竟是谁给了他们我的手机号?我的房子信息?
我不追究他们,但是,我会深思、我需熟虑、吾要上下而求索。
我想知道,究竟是谁“卖”了我?这不算过分吧?
接下来,我开始学习、临摹福尔摩斯的探案技巧,从头排查、逐点侦破:
一,相关的人、相关因素是什么?
二,谁占有我的手机号码?想来想去,剔除不会“出卖”我的熟人同学亲戚朋友,剩下的就是物业公司和售楼处。因为是现房,售楼处与物业公司,如今同时都在参与相关工作。
三,谁有“作案”动机?物业公司没有作案动机,开发商售楼处也没有。哦,不对。经验主义了!他们虽然没有“主动作案”的动机,没有主动“出卖”我的机会。但是,也许有被动挣钱的动机、有被动“捡红包”的机会,或被动出卖我们的动机。
四,有无“作案”时间、机会?对,如果装修公司的业务、市场公关人员找上门来,奉上重礼,藏进诱饵,那么垂钓起来应该是不费力气,成功的概率不会太低。这时刻,便可能产生被动作案动机、被动出卖我们的时间和机会。
双方一拍一合,买卖就成了!各取所需,互惠互利,皆大欢喜。
现在,金钱社会,物业或售楼处,如果见钱不眼红,那倒是让人不太理解!今人若见了“红包”不接手,似乎应该诊断为他有“脑病”。
至此,我断定,应该就是开发商,或/和物业公司,私自变卖了这些户主的手机号码。
我曾就此问题,专门询问过一些邻居。结果是整幢楼里,有不少邻居接到了这些电话号码。整座楼房的业主电话,应该是一块儿“拍卖”的。
不知他们买了多少电话号码?花了多少钱?
不知不觉,暗地里的装修争夺战,原来早就已经秘密揭幕了。他们的身手触觉,早已搜索、深入到每一处楼盘、每个门户窗口。而我,却浑然不觉。
他们把我的东西、我的隐私信息——“整个我”的一部分,私自卖给了别人,我却完全不知情。也没得到“收入”的分红,或者“分赃”。
后来,我居然想通了。装修公司找上门来,倒省了我的事了,不用我满山去寻找、打听他们了。
他们宣称,冬天不装修,可以先签约。因为淡季的装修费打折便宜些,省几个银子也好。“我们有大礼包赠送!”他们抛出了诱饵。
在六七家装修公司中。经过反复分析考虑对比,我们舍近求远,选中了这一家比较远的装修公司,与我分居于两个市区:我是山福区,他们在山莱区。相距60里地。
我感觉,他们的宣传介绍资料,写得非常漂亮,颇有吸引力,汉语形容词用了一大堆:什么技术一流、工艺顶尖、材料环保,国内领先,全国规模最大,领导国内装修行业新潮流。还有信誉第一、用户就是上帝云云。
真厉害!我读着,不免有几分沉醉。显然,这是我国装修行业的龙头企业,NO.01。
不错不错!就选定这家吧。比较而言,各方面都挺好!选择他们,因为他们声称的装修服务特别好。包这个、包那个,这个免费、那个赠送,几重大礼在向我频频招手、等我去拿、白捡。我一听就满心欢喜,觉得这个馅饼掉下来了,我应该张嘴巴、动牙齿开始咀嚼了!
我相信他们。他们的服务也是这么好!我们去公司的话,一律车接车送,想得如此周到。唯一的不足,是远一点,不方便,但可以接受。人家承诺车接车送嘛,远近与我们无关。是他们来给我装修,我们又不是天天去。我们怕什么呢?
如此这般,他们,如愿“钓”到了我。
二
关于今天我们去公司,公司是否派车接送我们,从昨天下午一直在探讨、联系。电话打了好几次,就是谈不妥。
按公司当初的服务承诺,用户去公司,一律由装修公司的专用小车来回免费接送。如果没有这一条,我们也不会选择那么远的他们,来给我们装修房子。
有意思的是,这个服务,在交定金以前是有效的、严格履行的。但是,双方签订装修合同以后,承诺仿佛开始逐渐衰减、失效,悄悄地隐退了。后来渐渐地几乎完全消失。就像从来没说过似的。
记得,我们后来几次去装修公司都要费些周折,或者找不到领导探讨装修事务,或者没有车接车送。
这次,去专门解决这些重复收费问题亦然,公司不想来车接送。于是就接送问题,开始在电话上来回割锯、僵持不下。
我对设计师小毛说:明天怎么走?公司的车,几点过来?
小毛迟迟疑疑地说:明天不一定有车,近期车太忙了。
现在,能不能定下来有车没车?
定不下。
我开始发愁了。怎么办?我问他,叫他说。他就沉默,或是吞吞吐吐。
我只好再问:那么明天早晨,能知道有没有车吗?
他说:明天早晨也不一定有车。
公司有五六辆专用小车。他知道此时此刻没有车,是正常的、合理的。他怎么现在就知道,明天早晨没有车呢?确切说,应该是明天早晨上班以后,才知道这一点。今天,开口闭口可能没有车,不一定有车,说到底,也就是不想派车的托词而已。
原来,人家可能根本就没想接你。
我决定和他耐心地绕圈圈儿,奉陪他的“小游戏”。
我说,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你说用户多,车子搭不开点,你们的车,忙,是在忙什么呢?是在接员工上班?还是在接送用户呢?
他说:是拉用户。
喔,拉用户,他是用户,我也是用户。你能拉他,不能接我吗?你怎么能说没有车?别的用户你能开车接送,就不能接送我吗?这是什么道理?
我是轻轻地说。我不想刺痛他。每个人都不容易。他可能也有难言之隐。比如,这是领导的安排,他不敢违抗,又无力接我。便左右为难。何况,公司不是他的,他一个打工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决定。
他无话可说。在电话那头无语。
我继续慢慢地说:既然车是接用户,我和别的用户不一样吗?他还是不吱声。
我接着说:是不是,我这个用户,比别的用户低一等?你们的用户,分不分等级?我的语气轻松自然。
他说:车,确实是忙不过来,大哥。
我说:这么讲不行。公司五六辆车,都在接送用户,应该同样接送我。除非公司把我划定为二等用户。车要接送一等用户忙不及,我这个二等用户只好排队等候。
既然车在接送用户,那么我是否有权利说、是否可以说:你先放下别的用户,第一个来接我。行吗?我又慢慢说。
他支支吾吾:公司有规定,老用户一般不派车。现在,新用户才接送。车一般没有时间接送老用户。新用户都接不过来。
他似乎没有退路了。才终于说出真相了。
谜底揭晓,原来如此。他几次电话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原来果然另有隐情。
我就有情绪了。不是对他。公司这个规定,有些荒唐。
新用户接送,无非是害怕他们“跑掉”。我们被你们“抓”来了,握在手里,“逃”不掉了。你就敢冷落我了?那么,新用户,未签约的准用户或潜在用户,你就求爷爷告奶奶,点头哈腰甚至低三下四笑脸相迎他们?甚至坑蒙拐骗、设饵引诱上钩?将其奉为上帝?我们老用户,被你“胜利在握”了,好像卖给你了?你就敢把我们抛到一边不管不问吗?由起初的临时、限时“上帝”,沦落为末流公民吗?
这不行,讲不通!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我说:这不妥吧?公司当初的承诺是:免费接送。现在,合同签字墨迹甫干,就想抛开我们不管?公司应该信守承诺、言而有信。如果当初,你们说明了,仅仅是为了拉客户,才临时接送;签约以后就不接送了,那我们也不会用你们装修。你们的承诺是无附加条件的、无时间限制的。对不对?你们这样说,忙不过来,怎么办?这么远的路,我们坐公交车去的话,一次次换车,得多长时间?我们确实没有这个工夫。
我的话,加进了几分职场语言味道和公事公办的原则性。
但是,我仍然不想为难他。他一个小小设计师,也不容易,都是打工的。我不应该叫他犯难,也于心不忍。我有本事的话,要发火、要动硬的,直接去朝他的领导来即可。
平时,之前亦然。我只要说到派车问题,小毛就说:公司的车外出了,还没回来。如果是早晨,就说,司机还没上班。如果叫他问领导请示派车,他会说,领导不在家,或者领导刚刚出去,或是领导还没到公司。等等诸如此类。反正是理由一大堆,好像有100个理由随时可以上阵对付我。
……
我总觉得,设计师小毛和工长小吴,或是他们领导,似乎老在和我捉迷藏?
我只好再次叫他找领导解决派车问题。
又是几番来回电话,终于解决了。允许我们打车,见面以后给报销的士车费。
天知道,我们争取到这个结果,多么不易,费了多少心机和口舌。
我们不是没有这几十块打车钱。问题是,这个车钱究竟应该谁出?应该我们出的话,一千一万都可以;不该我们付的,一块钱也不支付。这是原则。公司如果确实没有钱,付不起打车费,我们也可以自己垫付。无所谓的。但是,你别说了免费接送,过后又不践行,言行两层皮。等于是诳我们。
三
快要装修完毕了——我才提出:装修费用不对。我的赠送项目,变成了收费项目。
至今不忘,其实,公司开始是骗我进来的。所以,对此我是有情绪的。我心里憋着一股气。觉得很不爽,那个被骗的感觉,令我很郁闷。
最初,与我谈合同的人,说是3.6万元即可装修个房子。诱骗我交了定金一万元。几天后,到签合同的时候,具体一项项谈完,总费用却变成了9.6万元。冒出了许多巧立名目的收费。
我问他们,当初不是说3.6万元吗?
谈合同的曹女士说:那是基础费用、公共项目费用。
我说:当初说的是,3.6万元就能装修个房子。什么意思?
她说:那是指公共、基础部分费用。而您格外增加的项目,是您要的特色项目。这些都是基础费用之外的。所以总费用增为9.6万元。
……
我这个写文章的人,此时此刻,深感语词的贫乏,颇觉汉语的伟大表现力!
哦,这是个游戏啊?您是在玩游戏。我说。我没好意思说,您在哄(骗)我。我还是给她留了面子。
这样的文字游戏,我很难与之周旋,其中的道理,简直说不清、道不明。
她的话,水分太多了。注水量接近200%。装修总费用,是开始所说价格的近三倍——300%。
总体感觉,他们的话、那些电话、装修合同、报价表,都注水了。是注水语言,注水合同,注水报价。
也许可以说,该装修公司,大概称得上是“注水公司”“浸水公司”?
他们的许多东西,甚至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用水浸泡过了。
现在,我已经掉进他们的手掌心了。他们把手握得紧紧的,我算跑不掉了。
我已经没有退路。此时,我可以选择不用他们,但是,一万元装修“定金”就白丢了。
这个重复收费问题,此前的几个月里,已经反复多次磋商、探讨交流。先是分别与设计师小毛、现场工长多次谈论,一次次打电话和当面谈,就是得不到解决。
设计师小毛说:大哥,确实是随便写的,凑数的。
我平静地说:这个不能随便写的,小毛。咱们公司也不是小作坊。
我对他没有意见。相反,小毛挺老实的,我倒是挺喜欢他。但是,这不是个人之间的私事,而是涉及我与公司的切身利益。这个公与私,是要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