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八千里路风和雨(散文)
一.
近两年,新冠瘟神不知怎地就与人类较上了劲,人进它退,人疲它扰,搅乱生活,夺人生命,非常难缠,防不胜防。世界上六十多亿人民齐努力,一百多个国家动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手段,烧钱费力,绞尽脑汁,也没有彻底把它消灭。
它十分狡猾和顽固,时而隐藏,时而变异,时而声东击西,一有空子就钻进来猖狂兴风。为此各级政府均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点也不敢松懈。也因此,全国有几个办事不力,思想滞后,行动不积极的领导,被罢了官,丢了乌纱帽。
新冠疫情时不时地紧绷一下人们稍有放松的神经,迟迟不肯被封印,迟迟不肯消声灭迹。瘟神不去,人心难安,看来必须坚持与之进行持久的战争。
与瘟神的较量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切有力措施,进行围追堵截。十三亿全国人民防控,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大打歼灭战。十几亿国人免费接种疫苗,全球六种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的疫苗,有三种来自中国,几亿支疫苗支援世界各地,众多科研部门,夜以继日地研究对策。这样的中国速度,这样的大国魄力,这样的华夏民族精神,让全球瞩目,让世界人民点赞。
中国疫情防控一直处在紧锣密鼓中,没曾想一场暴雨又来添乱。八月下旬的中原河南,突遭千年不遇的暴雨袭击,部分农村一片汪洋,省城郑州,由于处在暴雨中心点,形成严重内涝。
这场暴雨又急又大,严重超出城市的排水能力,使低洼处积水很深,淹没了民宅、单位,灌进了地铁、隧道及地下建筑等。街上可以行船,大楼成为孤岛,最严重的是导致大面积的停水、停电、停网。交通几近瘫痪,给城市秩序,人民生活,社会运行,制造了很大损失与麻烦。
车辆被淹,地铁停运,人员受阻,多处告急,交通瘫痪,生命遇险,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的生存和生命。隧道、地铁内车辆人员被困,等待救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生生成为天灾的牺牲品,惊心触目。
天灾年年有,今年又不同。地球频繁出现的极端气候,不论是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洋温反常,都是人们不尊重环境,遭到的大自然报复,人与自然应该怎样和谐共处,这是全球性的大课题,承待人类共同努力解决。关爱自然,珍惜生命,任重而道远,看来中国抗灾救灾的路途更长,更需要进行持久性的准备战斗。各级行政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必须积极行动。
二.
河南雨灾刚过,人们正忙于灾后恢复。而今年的六号台风“烟花”,却在太平洋中的马绍尔群岛附近悄悄生成,八千里路风和雨,一路气势汹汹,奔中国大陆而来。气象部门预计,此“烟花”体态庞大,水汽丰沛,会大面积地影响中国的国土,提醒各部门做好抗洪救灾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北方地区。
事实上,这个“烟花”的确不太美丽,虽取名“烟花”,而它并非像烟花一样,轰轰烈烈一时,随即消失沉寂。而是磨磨叽叽的不按常理出牌。台风、台风,风倒不是特强,但它携来雨却空前,首先影响沪、苏、浙、皖,接着影响到豫、鲁、冀、辽。两次在吴越区域登录,给华东地区大面积的降下暴雨,影响到数省市的几亿民众。
接着它不急不躁地北上,冲进渤海湾。也许是蓬莱仙人使出法术,削弱了“烟花”的锋芒,慢慢地它被气象部门取消了“番号”。这场台风虽然魂飞,但散开的魄,依然余威不休,继续张牙舞爪地扑向白山黑水的广大东北地区。
地处深远内陆的东北某市,早就根据国家气象预报,做好了应急准备。“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人们无奈的事情,但抗灾防洪,做好一切准备,把灾情控制到最小,是本地政府不可推脱的责任。
关乎于国计民生,未雨绸缪,当然谁也不敢松懈。为此市政府根据天气形势,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力措施。一时间,全市有关单位迅速响应,各级领导在气象局发布的警报期间,一把手必须连夜坚守岗位,并组织好人力、物力,准备好救生设备,医院、水务、电力、通信等重要部门更是一点不能马虎,关系到抗灾救灾的大问题,谁松懈一定追究谁的责任。
各个街道,各社区,各个小区物业部门,接到通知,迅速排查容易受灾点,关键的地方准备好沙袋,排水泵,发电机等,认真做好预案,积极组织人员连夜值守,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市政府连下红头文件与通知,并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体,发布暴风雨预警,做到了人人知晓,人人警惕,并充分做好物资及思想准备,等待“烟花”的到来。
自“烟花”湮灭于渤海湾,其残魂散魄继续向大东北游荡。有些地方已出现暴雨险情,可本市稍远,这几天总是阴晴不定,天上乌云乱滚,时不时降下一阵小雨,没有风,空气显得非常潮湿闷热。
照常理,时值夏末的中伏,这种天象也属正常,应该无可厚非,只是气象部门,天天预报有雨、有大雨,而且准确率恰巧又不高,使这个大内陆城市的民众,思想上有了动摇,于是有人说:“咱们这里是宝地,自古无大灾大难,历来台风不曾光顾,大江就是一条善龙,定能保佑市里平安”。
暴风雨来不来,什么时候到,一直是未知数,时间一久,人心疲惫,精心的准备似乎好像多余,老百姓不免有人发些牢骚。直到气象部门发布“蓝色预警”,人们还是没看出台风暴雨降临的征兆。其实北方内陆人,几乎没有遇见过台风登陆的场面,这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导致不相信台风暴雨真的会来光顾,就是大暴雨的天气,记忆中虽有过几次,但没酿成大灾难。所以,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紧锣密鼓地积极准备抗灾,老百姓并没怎么当回事,甚至嘲笑领导们为了政绩和保官职,小题大做。他们依然正常地生活,依然闲谈些风云变幻,顶多发几句牢骚,埋怨“这鬼天气,热的要命,潮湿得难受”。
“蓝色预警”最后期限的二十四小时,不少正规单位停工放假,有关部门领导值守职位,有关人员排班上岗,各种救灾物资准备齐全,全市有将临大灾,众志成城准备战斗的气氛。可老百姓依然躲在空调房中安然入睡,高枕无忧。
半夜间,果然下起大雨,电闪雷鸣的挺吓人,似乎还起了一阵风。有好事者开灯观察窗外,雨是又急又大,回头检查一下,电没停,水没停,手机信号照样满格,看来是有惊无险,打个哈欠,仍去安然入睡。
天亮醒来,第一时间看楼下,似乎没有太多积水,尽管天还是阴的很沉,雨紧一阵慢一阵继续下着,但风早已停息,打开窗户,空气凉爽了很多,倒显得轻松惬意。
北方的盛夏就这样,一时也许暴热,在风雨过后,立时凉爽,空调、电风扇,每年用不上几天,大部分时间闲置,很多时候感到多余,摆在哪里占空间,总想处理掉。
三.
一场虚惊,蓝色预警解除后,全市基本没有灾情,朋友圈有人调侃了:“自从“烟花”奔东北而来,政府部门非常紧张,这几天的整个城市都在等雨,像初恋的少女等男友,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说实在的,这次真是一场尴尬的风雨,它磨磨叽叽的处于游离状态,态度十分暖味,完全不符合北方人嘎嘣脆的性格。气象局关注着他,多次分析定性,可他就是不安套路出牌,一直在尴尬中徘徊。打脸的不仅仅是气象局,各级政府也很无奈,因为他们不止一次地发布了有特大暴雨和极端天气的警报。
本来这是政府关心人民,防患于未然好事情,应无可厚非,可预警落空,不免也有些尴尬。
更有好事者发朋友圈:“这不是一次普通意义的雨,该怎么下?下多大的量?下多久?雨也感到困惑。
雨在想,先去乡下呢,还是进城?是来点刺激的,还是蜻蜓点水?如果去乡下,怕老百姓受不了,引发灾难,苦了百姓。进城吧,城市排网工程怕经不住考验,造成内涝和交通瘫痪,也不是善举。
下小了,气象局不满意,有谎报灾情之嫌,下大了,水务局难受,毕竟他们防汛人力有限。
如果肆无忌惮地下,弄得墙倒屋塌,天怒人怨的也不好,万一再考验出豆腐渣防汛工程,一批人恐怕要倒霉。不下吧,各级政府都弄了一大堆红头文件,大张旗鼓地准备防汛抗灾,怎么下台?所以暴风雨一直憋着,思考徘徊着,犹豫着。”
中国的言论开放,我们无权对这位发朋友圈的朋友质疑,尽管他语言尖酸辛辣,带有讽刺意味,揭露了某些领导们不健康的心理。细想也许有些道理,说明某些领导还存在官僚作风,他们在这种事情上,不怕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不怕出差错,唯恐被事后追究责任。花钱卖平安,他们心中想的是:“花钱事小,保住官位才是硬道理。”因疫情防控不力,因事故监管不到位,因防灾抗灾措施不力,行动不积极,而被撸官撤职的教训教乖了他们,“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当官的早就谙熟此潜规则。
八千里路云和雨,谁又能预测的准。据说,这次“烟花”带来的坏天气,犹犹豫豫后,转道去了日本,谢天谢地,东北地有灵,北国人民安好,社会稳定,落下些雨正好解决夏季旱情。
东北的天下大吉,人民生命财产万福,政府为此花点心思、花点银子,毛毛雨,笔者认为:“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