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清风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清风】碗之随想(随笔)

编辑推荐 【清风】碗之随想(随笔)


作者:石溪梅 白丁,39.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23发表时间:2021-08-14 06:26:06
摘要:我的老家,在鲁北的乡下。村里一直有对饭碗的敬畏和禁忌。现在回想,这种敬畏和禁忌里,有着对生活的担忧和眷恋。吃饱穿暖,家人平安,美好生活的梦想,就在人们对吃饭用的碗的态度上充分表现出来。敬畏饭碗,就是敬畏生活。

一直记得,小时候吃饭,祖母总是嘱咐:“吃饭用心点,把碗端好了!”
   于是,我们姐仨都小心翼翼,端好盛饭的碗,别看是粗瓷白碗,糙米煮粥,也是视若玉盘珍馐,不敢造次。
   民以食为天。大约因为物资的匮乏,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吃”。见面问候也是:“吃了吗?”甚至还会探讨一下怎样加工可以让杂粮口感更好,怎样掌握火候,可以既让饭熟透又节约柴火。就好像现在,人们不失时机地分享自己的美食心得一样。
   假若吃饭不小心,把碗摔碎了,那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摔碗的人低垂了头,为自己的错误内疚不已。大人们会变了脸色,强压制住内心的不安,不停念叨着:“碎碎(岁岁)平安,碎碎(岁岁)平安!”
   中国人最狠毒的恫吓,莫过于“砸了某家的饭碗”。
   乡下人重情义,礼节也有很多讲究。分享美食是最美好的情感表达。谁家包了饺子,擀了面汤,或者炒菜飘了香气,往往会分出一份,送给临近有老人或小孩的人家。而接受的一方必定要回赠一些食物,绝不可以让人家空着碗回去。更不可以借故留下对方的饭碗,这是犯大忌讳的。这样一来二去,邻里情分就浓了。乡下人家,大多如此。
   不过凡事都有意外。
   记得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家的一只碗被邻居留下了。(这件事,大概是场误会)过了一段时间,邻居还没送回这只碗,祖母就亲自上门去要。邻居大嫂一脸茫然,在她记忆里,早没有这只碗的印象了。祖母不能发火,闷闷地回家。到了晚上,还念叨着:“怎么能昧下人家的饭碗呢?端自家的碗,吃自家的饭。强留下别人家的饭碗,你就能多吃几碗饭吗?”
   敬畏饭碗,是乡下人的信条。
   这样就有了每逢年节必添碗的习俗。添碗意味着添人口,人丁兴旺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祖母谨慎地遵守着这一习俗,盼着我们姐妹再添个弟弟。不过很快到了七十年代,计划生育推广开来,添碗添丁的愿望也就落空了。好在父母都是读书人,别人家的女孩子不要求读书,而我们姐仨都被要求上学。现在想来,真是多亏了父母的远见卓识啊。
   祖母也不像有些老太太那么老观念,三个孙女承欢膝下,也没感觉到她老人家多么失落。反而因为是孙女,更多了许多付出。就说上学吧,也是非常艰苦的。冬天,外面还黑乎乎的,祖母就把我叫起来,把滚烫的地瓜塞进我的书包。她老人家得起多早哇,赶在我上学之前,就把一锅地瓜蒸熟了。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大片的耕地都种了地瓜,据说地瓜高产,能糊弄饥饿的胃,现在关于小时候的饭食,印象最深的就是地瓜:蒸地瓜,煮地瓜,烤地瓜;生地瓜干,熟地瓜干;地瓜凉粉,地瓜粉条;地瓜小米稀饭,地瓜玉米粘粥……总而言之,地瓜让我们的饭桌甘甜又单调,地瓜让我小妹妹的脸蛋细腻又苍白。
   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学的,虽然是小中专,那也让乡亲们热议了许久。那年代,考上学就意味着吃工资了,也就是端上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了。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比,可不就是鱼跃龙门了,虽然工作后依然那么的清贫。现在想来,那是一个多么清贫的年代啊。可人人努力向上,俊朗清健之风在拙朴的乡间都是满溢着的。那个创造了历史的八十年代啊!
   时代总是在沉重的泥淖里闯出一条新路。在开创一个新世界的时候,有人奋勇地开路前行,有人则承受着发展的转型之痛。“砸三铁”砸掉了姐姐家稳定的收入,我们也战战兢兢,时代在摇摆中前行,生逢其时的每一个个体,谁能置身事外、云淡风轻?眼看着一起毕业的同学,下岗了或是“下海”了,发家了,也可能“触礁”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时代在发展,阵痛在发作,个中滋味,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几十年过去,我们才发现,我们生逢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们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奋斗或是挣扎,都是时代大河的一股激流或是一朵浪花。“江渚上”的白发渔樵,年轻时也不是“惯看秋月春风”的。等到阅历有了,心境有了,看出了“秋月春风”的门道,人也成了“白发翁媪”了。
   我们家橱柜最里面,珍藏着两只碗。一只是瓷的,上面有一对小鱼图案;一只是原木做的。这两只碗都有来历。那只瓷碗,是女儿满月,母亲亲自上街挑选的。过满月时,郑重其事地从篮子里拿出来,里三层外三层红布裹着,小心翼翼放到外孙女手里。这里面的讲究,我也是那时候才知道的。姥姥家送一只碗,一个意思是外孙有饭吃,第二个意思,是姥姥家还留了一只碗,随时欢迎外孙来外祖母家吃饭。
   能随时准备接纳你吃饭,这大概是中国人最大的诚意表达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还有一个家,张开它的怀抱,欢迎你的到来。它的厨柜里,永远为你留着一只碗。无论你漫游到哪里,它,永远守在原处,等你归来。这是你的生命之根,它深深地扎在遥远乡下的一条悠长的胡同里,茅草屋,土坯墙,木格窗,想到这一点,你的心灵深处是否一阵悸动?还有什么,比这更打动你漂泊的心灵?
   另一只木碗,则来自泰山脚下。女儿的小姨送的周岁礼物。那时她还没结婚呢!工作单位就在泰安,在山下散步的时候发现了摊位上的木碗,无端地觉得亲切,就为小外甥女买了一只。木碗结实,当玩具玩了七八年,还是完好如初。长大不玩了,就收起来,一直存放到现在。这只有泰山加持的木碗,看上去有点文物的意味了。
   老家有个习俗,自己用过的碗绝不可以送人,也不可以丢弃。哪怕你富贵了,发达了,当年贫贱时的碗也要好好保管,不管是金银细瓷,还是粗瓷泥瓦,吃饭的碗,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丝毫轻贱不得。敬畏饭碗,就是敬畏生活。
   不小心摔碎的碗,也不能随意丢弃,要用棉布仔细裹好,深深地埋进土里。人们的饭碗,来自广袤的大地,最好的归宿,当然是回到它的来处。
   搬了几次家,淘汰了不少东西,因为一直记得祖母的教导,餐具一直是添置,从不敢随意丢弃。如果家庭聚会,锅碗瓢盆两大桌都不成问题。
   人间味,烟火气。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碗,锅里有饭,囤里有米。
   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国泰民安,这就是国泰民安,不是吗?

共 23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把人们用碗时的态度充分表现出来,敬畏饭碗,就是敬畏生活。人间味,烟火气。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碗,锅里有饭,囤里有米,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这就是国泰民安。表达细腻,可读性强,推荐阅读。【编辑:最美的诗意】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溪梅        2021-08-14 14:27:01
  感谢编辑,辛苦了。感谢社团,祝愿社团同人笔健作丰。问好!
2 楼        文友:陈兵        2021-08-15 08:34:15
  美文佳作,学习欣赏。感谢赐稿清风书苑。期待更多精彩并祝撰安。
陈兵
3 楼        文友:静夜霜        2021-08-23 03:39:49
  饭碗也意味着吃食,在曾经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旧社会,多数穷苦人对饭碗都保有一种敬畏之心与珍惜之心。记得看一些写解放前旧社会的小说与资料,说到,好多的贫苦家庭连一副完整的饭碗都置办不起,也很是哀叹解放前旧社会里普通百姓,社会弱势群体的可怜与悲惨。有时,贫富差距的过大,土地财富的过于集中也容易带来社会的矛盾与隐患。新中国承平七十余年,由原来的勉强吃饱到现在的吃饱吃好,也在此感谢祖国的强大、伟大与执政者的坚韧执着与努力。现在,几乎没那个家庭会为没有碗筷而发愁,会为没饭吃而担心。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惊恐与不安。感谢当下祖国先行者的努力与付出,感谢当下的幸福与安康。感谢作者告诉我们曾有的一段历史,一些乡间邻里的习俗。拜读大作,向作者学习了。
静夜霜
回复3 楼        文友:石溪梅        2021-11-18 14:19:05
  感谢静夜霜老师的精美留评!感谢百忙之中的辛勤付出,问候冬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