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那些年 那些原汁原味(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那些年 那些原汁原味(散文)


作者:退休翁 布衣,48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12发表时间:2021-08-14 22:19:16
摘要:农家乐又是什么?是原生态的山水环境,是简单扑素的生活习俗,是善良纯真的人际关系,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天然食材。


   城里住烦了,吃腻了,老想着要玩出些新花样来。
   三五朋友一约,寻个空子开个车,一脚就杀到离城一、二十里的农家小院。摸几把“将将胡”、“清一色”,炒几盘菜,弄几杯小酒,吆五喝六一番。打道回府时,以为这就是感受了一把“农家乐”了,好不得意。
   前脚刚走,后面老板就笑:
   这着棋我算是走对了。在乡下租个外出农民工闲置的小院,稍作打扮,城里整点荤腥,农家摘些小菜,忽悠着撮些城里人的钱,轻而易举。
   感谢各地建设新农村的措施,硬化了村村通的路。那些留守的老弱妇孺们享受这份方便的机会真的不多,倒是照顾了城里这帮吃货,油门一踩就来找农家乐趣了。
   农家乐又是什么?是原生态的山水环境,是简单扑素的生活习俗,是善良纯真的人际关系,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天然食材。这帮城里人,屁都不懂。就因为反腐败风声紧,酒店饭馆吃喝招人显眼,不太方便罢了。
   我这辈子享受农家乐,还是在几十年以前。那叫真正的原汁原味。
   新中国解放不久,政府动员农民学识字,扫文盲。芳龄十三岁那年秋天,我响应号召去农村当了半个月的“老师”。教那些农民伯伯、婶婶写自已的名字,学会记些柴、米、油、盐、狗肉账之类。
   二十多里山路弯弯,靠用双脚丈量。农村连手扶拖拉机都没见过,自然就少有超过两米宽的道路。秋老虎肆虐的季节,路面看得见腾腾上升的地气。松树干上凿着的“V”型糟下方,竹枧把流出的松脂送进竹筒。阵阵山风吹拂,闻得到浓郁的松香味道。那种小个头的蝉,“吱啊嘶、吱啊嘶”地唱着,等你走拢时又戛然而止。稍远点的树丛中,偶而有斑鸠的“咕咕”声传来,土路边的杂草丛里,不时还会窜出一两条“四脚蛇”悠闲地散步。山坡下方的稻田里,金灿灿、黄澄澄、沉甸甸的稻穗在等着农民去收割。山脚那一片玉米地在风中摇曳着沙沙作响。
   这一切,令从未出过县城的街巴佬兴奋不已。
   这偏远山村的农民,世世代代没离开过自家那一方山坳坳,也从没接触过外乡人,忽然间从城里来了个娃娃,还要教他们学认字、写字,好奇之外更多了一些怜爱。
   生产队安排“老师”吃“派饭”,由农户轮流作东。每天一早就有半大的孩子来邀请。一声“街巴佬!今天你归我们家管饭了”,彼此就少了些生疏。
   农家婶婶们十分好客,似乎城里“老师”能来家吃饭是一种荣耀。愿意使出浑身解数又倾其所有,就生怕落个“差评”。
   桌上的鸡是从屋后山坡的树上抓下来的,鸭子是从山下稻田里捉上来的。鸡呀鸭呀都不像如今这般长得肥鼓隆咚、呆头傻脑。只两斤左右一只,挺精神的。任你宰了煮炒炖汤都香喷喷。
   几乎每家屋前有个两米见方的水坑,那叫鱼塘。想吃鱼了,操起网兜捞一条就下锅,鱼肉烂了,尾巴还会动。
   年头到年尾,除了杀年猪那几天,乡里吃不到新鲜猪肉,倒是腊肉每家每户火塘上方都挂一大堆,黑油油的沾满烟尘灰。洗干净煮熟了,肥肉不腻瘦肉不塞牙。灶屋里吃饭禾场坪里都飘香。那时的猪吃米糠、红薯、菜叶长大,年后捉一头架子猪,侍候这畜牲一年才长到一百一、二十斤。那肉质就由你去想了。熏腊肉蛮有讲究:拿盐腌,鱼三天肉七天。熏烤时要用茶籽壳、柚子皮。锯木屑熏肉只是熏了个外表,农民们讲究的是香气要入味。
   一个坳子里偶而会有哪户人家打得一头野猪或麂子时,家家户户都可吃几天新鲜肉。山里人见识不多,只知道住在天天能见面的同一个地方就是“亲戚”,有福一定要同享。
   南方没有面食,乡里人一日三餐都是米饭。自家田里产的米,不用菜也吃得出香味。家家都有舂米的碓臼,谷子倒进碓臼中,家人一用力,踩下脚踏,扬起碓头,冲击碓臼里的谷物,直到舂出白米。那种米用水淘洗几次都还会有白色的米浆,谷物的营养便都在其中,煮熟后的米饭又软又香。不像如今市面上买的这些米,像用水反复漂洗过多次似的,美其名曰“精加工”,加工掉了精华,哄你没商量。
   “老师”上课在晚上,白天尽可以和一群半大孩子去放牛,去寻猪草。最好玩的是到山脚下小溪里抓螃蟹,溪水清凉清凉带点甜味,“农夫山泉”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捡起一个石头,朝水中稍大些的卵石上砸去,翻开卵石,藏在石头下的螃蟹就因被震晕而浮了上来。因为个头不大,乡里人称它为“狼岩”(音)。带回家用油炸熟,连壳壳都可以吃得精光。到城里吃螃蟹,阳澄湖大闸蟹,价格吓死人,吃完你看看餐桌上那一堆壳壳,也不知道倒底吃进了什么?只留下满嘴腥味。
   那年头讲究以粮为纲,乡村人少有种水果的。反正水果收了你也运不出去,不能换成钱。但山上也不愁没水果吃,板粟、核桃、八月炸、鸡爪子、藤粟子(弥猴桃),满山都有,全野生的也不用你去经管,只等享用。
   山村最迷人的景是在傍晚。太阳贴近西边山头时,干活的人们回家了,看家狗“汪、汪”地围着主人转圈,劳累一天的水牛“哞、哞”地忙着回应。不一会功夫,屋后灶屋顶上一缕炊烟升起,农妇们开始作饭了。
   天色变暗时,远山近景层次分明如画。有檐老鼠不时穿过,萤火虫忽闪忽闪。只一会,蟋蟀呼叫了,池塘边蛤蟆开始来劲,到山林中断断续续传来猫头鹰的嘀哭时。一切开始变得宁静起来。
   半个月的农村生活,让我这街巴佬对一切都感到了新鲜。甚至上茅房时见到小筐里放着的用来擦屁股的那些竹蔑片片,都忍不住想要去试试。
   农村的乐趣还会发生的干农活的过程中。十五岁上初三时,我去了农村支援“双抢”,男生们一律赤膊上阵,一条长罗布巾斜挎在肩,一个斗笠罩头,干起活十分利落。每人占一米多宽地盘倒退着在稻田里插秧,手脚稍慢点就会被左右两边高手封了退路。脚杆上有痒痛时,一拍会掉下一条蚂蝗。对那玩意大家从不手软,折根小木棍,从蚂蝗嘴里穿进去,往田坎上一插,非晒死它不可。
   收工用过晚餐后,一溜人马奔到河边,泡在水里都不想上来。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了,三三两两躺在河边木筏上,数星星、看月亮,耳边又彷佛响起那首《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的歌。
   过去了!都过去了!那种原汁原味的农家乐趣一去不复返了。
   真的好想“穿越”一回,再回到六十年前。
  

共 24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作者将如今流行称呼的“农家乐”可以说诠释出来了全新的意义和乐趣。如今我们通常所指的农家乐就是城里人出城到那种农家小院的地方呼吸呼吸所谓的新鲜空气,再打打牌吃吃喝喝,这就是农家乐承担的历史责任。不过,作者从当下的农家乐引申出更广义的农家乐,作者娓娓道来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农家乐可谓五花八门丰富极了。 那些乡景、乡味、乡趣和乡情等等,在作者隽永的笔下叙述得如此充满乡土味,浓浓的乡情跃然纸上。作者描述的这些,才是大排场的“农家乐”,它是一幅幅具有鲜明时代的乡村画卷,令人如此触怀和回味。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作品语言凝练、诙谐、幽默而俏皮,给我们勾勒出来了真正世外桃源的“农家乐”!编辑力荐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1-08-14 22:21:02
  这是一篇好文章,有景、有趣还有情。感谢作者带来的精彩,问好老师,创作辛苦了,期待更多优秀的作品!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退休翁        2021-08-15 10:19:23
  谢谢老师褊辑!您的按语远比文章精采,学习了。
3 楼        文友:何叶        2021-08-20 07:51:13
  挺不错的文可惜不是首发,下次投稿一定要首发哈!谢谢老师支持。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