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泥巴的味道(散文)
家在农村,最熟悉泥巴的味道,因为,我们从小没少和泥巴打交道。天阴下雨天,夏天赤着脚,走在泥泞的房前屋后,走在乡间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小孩子调皮,有立在原地“和稀泥”。冬天,一双浅领胶鞋,补了又补,还是渗水,我们穿着它在泥地里艰难地行走,因雨雪天气时间久了,泥地一套多深,胶鞋边圈满了烂泥,抬脚特沉重。走过泥巴的岁月,已经遥远。
泥巴的味道厚重,它凝聚了先民的汗水和悠远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世代辛耘苦耕,种五谷,植桑麻,渔猎,自给自足,得以繁衍生息,薪火相传,承继文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雨沧桑。
乡下人只有把脚插进泥巴中才觉踏实。农民种田为生,天天与土地打交道。一年四季,耘土播种锄草收割,靠勤劳致富。他们不怕脏,不怕苦和累,闻着泥土的气息就觉亲切。夏季栽秧,他们赤着脚,泡在水里,腿上沾满了泥巴,两手点插秧苗。脚板底被泥巴侵蚀和浑水浸泡,起水泡,起褶皱,风干后就会层层脱落。手指甲,被泥巴磨平渗血,起脓疱,疼痛难忍。他们还要经受烈日炙烤,风雨袭击。可为了生活,他们无法逃避。
泥土上的活儿从来不轻松。农田播种前要精耕细作,以前都是靠牛拉犁拖耙。每一块土地都要深翻,然后,用铁耙耙碎拖平。种田讲究大,会做田的,家里的田块整得平,一墒一墒,整齐得很,沟沟道道,一目了然。精耕细作,庄稼就旺盛,收入自然多。泥巴地上不知流了农民多少汗水。
泥巴有黄和白之分别。黄泥巴属于贫瘠类的土壤,黏性大,不怎么适宜长庄稼,施肥可以改变土壤习性,黄土地适宜种树、植林。白土地细熟,土质松软,摸上去滑腻腻的,属于肥沃型的,适宜作物生长,而且,地下蓄水能力强,植物根系易伸展。
乡下都是土路,若骑自行车半道上逢下雨,就和泥巴杠上了。地面黄土一湿,特别黏,粘鞋,粘车轮胎,不一会儿,车盖瓦就塞满了泥巴,即便推着走,也不行,只好肩扛,车享人福。这一路上,你会怨天公造孽。
泥巴,在我们眼里是个好东西。曾经,用它做过泥手枪,放在院中晒,放到锅底烧,干了就结实了。曾经,用它捏过小人,猪牛羊狗鸡,不是很像,但它们是我们的艺术品。曾经,顽皮的孩子用泥巴干仗,弄得浑身污浊不堪。孩子一天到晚在泥地上,常常尘土满身。
小时候,下雨天,不能去外面玩,我们就从外面搬来泥巴,在家里甩“响炮”。泥巴做成平底碗,底特别薄,用清水抹平,然后,手掌着泥碗,使劲往地上摔,“啪”地一声,就像放炮,平底炸得泥浆四溅。孩子们在一起,乐此不疲。屋子里充满了欢笑声。
过去的房子,泥巴墙,茅草顶。泥巴墙,用的是黄土涮稻草,用泥叉一截一截叉,这叫叉墙。过去盖房子,请的是泥瓦匠,无砖无瓦,用的是泥和草。盖房子很麻烦,和泥叉墙。山墙用土基,土基全用泥巴脱成,晒干才能用。屋笆用的也是泥加麦芒泥平的,一块一块的,铺在屋椽子上,再覆草。屋梁用木头,屋椽用竹竿,稻草、茅草、麦秸覆盖,条件好的,用茴草,坚硬耐风雨。
泥巴墙会被雨淋,时间一长,斑驳陆离,像蜂窝。茅草顶经风吹雨打,漏洞百出,一到大雨天,屋内到处漏雨,锅碗瓢盆齐上阵,“叮叮当当”响不停。茅草屋也有它的好处,冬暖夏凉。
久别故乡的人,因思念之深而眷念故乡的泥土。唯有抓把泥土,味其味,才觉实在。土地是庄稼的温床,庄稼在四季中茁壮,长出硕果。土地是朴素的,庄稼是朴实的,农民是淳朴的。
莲,出淤泥而不染,为世人称道。究其实,若没有底下肥沃的污泥,哪有硕而颀的碧叶,“香远益清”的荷花?失去土壤,植物生长就如同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如今,水泥路代替了乡村土路。不过,农民永远不会离开泥巴地,因为,水泥地上种不出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