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文思泉涌的青春年代(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文思泉涌的青春年代(随笔) ——两份聘书、一张喜报的回忆


作者:朱炳初 白丁,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558发表时间:2021-08-16 15:13:41

【八一】文思泉涌的青春年代(随笔)
   昨天,在整理收藏纪念物品时,意外的翻出了两份由原福州军区党报《解放前线》报社颁发的通讯员聘书及一张喜报。这些已经泛黄的聘书和喜报,唤醒了我对那个激荡的青春年代的记忆。其中,关于我撰写通讯报道和积极从事文学创作的那段回忆,尤为清晰。
   火热的军营生活既是我写新闻报道的素材来源,也是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1956年10月,我从重庆炮兵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驻扎在时为祖国前线的,福州军区陆军第28军步兵84师炮兵364团,任见习排长。到连队之后,我就和战友们一起投入到了紧张的战备训练之中。因刚到连队,又是见习排长,需要全身心地协助排长带好两个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兵班获取好成绩,因此只得将保持多年的文学创作爱好暂时搁下,只在忙里偷闲时偶尔写几首小诗,抒发自己对部队生活的热爱和情感。随着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加上每天和战友们同训练同劳动同学习,每天感受着那在练兵热潮中肆意张扬的如火青春,我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抑制,创作的灵感和渴望犹如大海涨潮一般汹涌澎湃。于是,我就把训练、生活中遇到的好人好事撰写成文,投向《解放前线》报。那时,心里总觉得必须把这股热情这股干劲报道出去,要让上级领导和党知道我们这些年青人的雄心壮志和冲天干劲。想着通过我的报道,能够让领导知道,有我们在,祖国的边疆定会固若金汤,我们要让党中央和全国人民放心地建设国家。那时候我还很年轻,总觉得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总觉得连队里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值得报道的人和事,只要拿起笔来,就像拧开了水龙头,想写的东西就会一股脑地涌出来,我算是真切体会到什么叫文思如泉涌了。
   后来,在我担任测地排长后,排里调来了一个爱好文学喜欢写作的新兵,他的名字叫黎裕盛。小黎脑子灵活,聪明好学,我和他经过几次交流之后就成了文友和知音。于是我俩联手合作,写稿投稿,既报道了部队的备战情况,又提升了文学素养,陶冶了情操。渐渐地,我们的稿件不时出现在报刊上,如此一来,更加激起了我和小黎的写作热情,真正达到了训练投稿两不误,事业爱好双丰收,得到了团首长的赞扬与褒奖。
   使命担当是宣传报道的不竭动力。随着见报篇数的增加,引起了报社的关注,于是分别在1961年和1963年两次聘请我为《解放前线》报社的通讯员。当上了“通讯员”,写稿就不只是兴趣爱好,而是一种责任与使命了,感觉肩上有了不轻的分量。1960年,我由测地排长提升为团政治处青年干事。恰好上级命令各部队在指战员中开展争当三手(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创造四好连队(政治思想、军事训练、三八作风、生活管理好)活动,目的是再次掀起练兵热潮,做好应对蒋军反攻大陆的准备。党团领导让我负责此项活动的宣传工作,我深感责任重大。为做好本职工作,我就经常下连队,了解战备训练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那时年轻气盛,精力充沛,脑子也好使,遇到值得报道的事,很快就来了灵感,写稿的速度也快,真有文思泉涌的感觉。往往一篇千字稿子,有个把钟头就能成文,抄正后发出,不几日就可见报。遇到大一点的好的题材,我因事务繁忙时,就找已任团直指挥连测地班长的黎裕盛商量,由我提供素材,让他整理成文,然后经我修改润色。记得有一次,当我了解到二营五连在训练中,有六位战士分别结成开得动(汽车)、联得上(通信)、打得准(火炮),三对“一帮一”,做出优异成绩的生动事例,我就细细地说给黎裕盛听,同时激发他的情感,让其撰写成了《三对过得硬——记二营五连战前练兵的三个小故事》这篇稿子。由于抓住了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生动地展现了基层指战员的精神面貌,很具有代表性,所以这篇稿子很快就在《解放前线》报以醒目的通栏标题登出,并很快被评为优质稿。由于报道工做出了一定的成绩,1963年1月,《解放前线》报社给我寄来了“喜报”,说:“1962年度在通讯报道工作中积极努力,取得了良好成绩,经过评比,决定予以表扬,特此报喜。希望再接再厉,争取在新的年度中取得更大成绩。”
   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任务。1960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加之国民党军队叫嚣反攻大陆,部队极需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掀起战备训练热潮,于是团里决定成立战士业余宣传队,抽调4名干部、10名战士和6位干部家属组成,团首长指定我兼任队长,团俱乐部主任王英高兼任指导员。宣传演出需要适合时宜有影响力的节目,我就把青年工作与节目创作融为一体,为提振部队精神生活、提高战斗力,尽心尽责。与黎裕盛一道创作了仇恨旧社会的诗歌朗诵剧《孤儿恨》,宣扬战士安心服役的用江西采茶调演唱的诗歌剧《锁不住的心》,还有快板《练为战》、《五好并蒂花》等等,并且导演,参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曾几次参加全师组织的文艺汇演比赛,屡屡争得第一。
   回顾往昔,感慨万千。激情洋溢的青春岁月对于文学的爱好与历练,为我后来在师、军区政治部组织部任职,从事政工文字写作奠定了基础,让我能够较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种报告、典型推广、经验总结以及大型会议的筹备等任务。与文学结缘,惠及终身,以致韶华年代的文思泉涌、喜欢动手动脑、以文表达思想情感、张扬时代正能量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退休29年来,始终笔耕不辍,先后在报刊、网站发表了500余篇文章,已经出版三部文集,现已汇集33万字文稿,拟于明年初付梓,以圆出版130万字的梦想!
   文学激荡心灵,写作让人年轻,我愿尽量保持文思泉涌,延缓脑子退化,奉献人生,让余热生辉,夕阳璀璨!
  
   (2021年8月11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5岁休干)。
  

共 22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当年在部队时听到过一首歌,叫做《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中唱道“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长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 永远挺立在山顶......”。我想,用这首歌来表达对朱炳初老师的敬意是最为合适的。朱老师的这篇随笔,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如火的年代,感受到了那种燃烧的激情。是什么让他们能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像一棵棵大松树那样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的?我想,除了理想和信念,除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外,没有其他。而这,也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学习并将之发扬光大的东西。感谢投稿八一,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燕山客】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山客        2021-08-16 15:18:13
  革命人永远是年青的。
燕山客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8-17 16:57:40
  朱老师笔耕不辍,激情满怀,热爱生活,文字正能量满满,感染力强,为您点赞!祝老师秋日安好!创作愉快!
淡淡的云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