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畅谈吃辣椒(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畅谈吃辣椒(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8801.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188发表时间:2021-08-18 06:38:29

人们最欣赏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湖南民歌《辣椒歌》,真是激动人心,传扬四海。这且不说,引得全世界好多国家的人民都爱吃起辣椒来,因此带动了辣椒产业的发展。您听宋祖英是这样唱的:“远方的客人你请坐、听我唱个辣椒歌哟、远方的客人你莫见笑、湖南人待客爱用辣椒、虽说是乡里的土产货、天天不可少依呀子哟、不呀不可少嗨哟嗨哟、要问这辣椒有多好、随便都能说出几十条:去湿气(哎)开心窍(哦)健脾胃(啊)醒头脑(嗯)更有那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价值高、莫看辣得你满头汗、胜过作理疗、胜过作理疗依呀子哟……接着后面的词不再引用,反正宋祖英把家乡辣椒的颜色,味道,作用等等都唱进了歌里,还说辣椒具有“好心肠”,有宋祖英带头吃辣椒,唱辣椒,逗得你不吃也得去品尝几口。
   当然,我是这一方爱吃辣椒也最能吃辣椒的人物之一。故事且放在后边讲述,还是先看看我对辣椒的了解。
   辣椒又叫牛角椒、长辣椒、海椒、辣子、秦椒等,属于茄科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7500年时就已用作烹调食品。可是辣椒进入中国比较晚,明代末期,才由美洲的秘鲁、墨西哥海路传入中国。但是我们那些深谙“食之道”的祖先,居然忽略了辣椒这种美味,一直把辣椒当花养着。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还写了一本《农桑经》,把辣椒赫然列在“花谱”类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广群芳谱》才将辣椒列入“蔬谱”。至此辣椒才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一份子。那一抹火红,红火的红辣椒,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中国人的心。
   在我们家乡这一带,辣椒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也有黄色或紫色的,以红色最为常见。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可以预防癌症、可降低前列腺癌细胞的增长、有助防止炎症和调整低血压的效能,能增进食欲,有益心脏、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但是有的人说:“辣椒吃多了会上火。”据中医的理论,上火和每个人的体质有关。体质属于寒性的人,吃再多的辣椒也没事。容易上火的人体质,也就是热性体质的人,可能吃一点就立即上火。老中医说:“上火”的原因是体内血液微循环不足,细胞所需的氧气和养料不能及时供给,同时代谢产物(如乳酸,尿素等)又不能及时清除,引起的功能障碍。因此,凡是吃辣椒上火的人,可以多吃一点败火的蔬菜就好,败火的蔬菜很多,诸如:菊花、黄瓜、板蓝根、番茄、竹笋、绿豆、豆腐、芹菜、荸荠、菱角、苦瓜、苦菜、蕨菜、丝瓜、小米、荞麦、马齿苋、金针菜等等。
   国人爱吃辣,你看人们夸赞好生活用的口头禅就是成语“吃香喝辣”你看这多幸福,开口不离辣。还有你自己每当与人谈论起人生经历,你都是说经历过“酸甜苦辣”。还有许多关于辣得成语,如形容人的手段厉害,就说他“手辣;”还有关于吃辣椒的俗话:如形容某人手段凶狠,就用“吃得辣子喝得酒,杀得猴子刮得狗”等等,这里不多引用,反正自古以来,国人谁都是离不开辣味的。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足见辣椒在冬天的作用。满汉全席,家常便饭,谁家的餐桌上离得开辣椒。吃辣椒,数四川重庆人最会吃,他们把辣椒比成“将军,”火锅便是将军的长枪战马,助它攻城略地、所向披靡。那些大大小小的火锅店里,微辣、中辣、超辣、麻辣、酸辣、香辣、毒辣、狂辣……各种底料的火锅,火开到最大,汤翻涌成海,眼前蒸气一片,云遮雾罩里人头隐现,俨然一个“辣”的江湖,食材是犒劳,筷箸是剑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个个吃得嘘嘘冒汗,个个吃得开心笑颜。酒足饭饱后,方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衣裳汤味熏,辣可慰平生。总之“辣”就是一道耀眼的红光,足以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自古以来,还有许多抒写辣椒的诗词,也是别有风味的。清代诗人王季珠《田家杂咏其三》写道:“团坐绳床莫我嫌,肺肝倾吐漫谦谦。为儿择日开关锁,阿母求神付吉签。新蚁芬芳初浸面,子鸡和淡薄楂盐。不奇桂辣椒辛味,知是吴民性喜甜。”结尾两句就是说人们喜欢吃辣椒。
   当代诗人卢青山《鲫鱼汤歌》写得很妙:“小鲫轻灵过指长,山泉浸浸如冰凉。辣椒甫出青其光,紫苏夺鼻喷黑香。持竿自钓山中塘,归来菜圃随一望。集此四物来厨房,铁锅架火烹奇汤。”这里写小鲫鱼的做法,就是要加上辣椒来熬汤。离开来辣椒,汤就没有味道了。古今诗人还有许多描写种植辣椒和吃辣椒的诗,选几首为例:“天然辛辣最佳蔬,青芥黄姜尽让渠。蟹眼垂头红透了,蛮腰癯颊绿攒初。檓麻醋酽成三友,屋后田边知几锄。钟鼎之家出闺秀,每餐饕餮嗜椒菹。”《咏辣椒律诗》“青枝绿叶果儿长,辛辣甘甜任人尝。红装虽艳性刚直,亭亭玉立斗艳阳”《咏辣椒绝句》还有赞颂辣椒精神的,如“丽质生身菜圃中;少时葱绿老来红。倾情不怕千刀碎;佐料尤调百味丰。忠勇一门骁将效;威严万古圣王崇。喜逢天下清平日;挂起灯笼庆大同。”《咏辣椒》这里的红辣椒,一串一串的,似珍珠,像玛瑙,如同这里喜庆日子燃放的鞭炮,也如同这里农家灶塘通红的火苗。蓄辣含辛藏锐气,披红戴绿显精神。青红相映餐中宝,爱恨交加知多少?谁人为它流眼泪,饕餮之心唯辣好!
   一树树的辣椒,走出农家,走出乡村,走向大都市。真的辣椒征服了天下。辣椒除了调料,还有就叫做“蔬菜”的身份,搭配着别的食材,变成无数美味,如今提起川菜,人们首先想到便的是麻辣,是麻婆豆腐、麻辣肉片、酸辣海参、甜辣肺片、……川菜之外,西南地区还盛行把辣椒炮制成各种辣椒制品,熟知的就有郫县豆瓣酱、贵州老干妈,湖南的剁辣椒……西北地区那些自称老陕的陕西人,干脆就把油泼辣子当成了一道菜;遥远的东北,即使连大连这样的滨海城市,也有受人追捧的棒槌岛辣酱……
   “要吃好菜不怕辣,”辣椒无处不在,国人无辣不欢。在关于“吃辣”的这一场舌尖盛宴里,各地的人们都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何为“长征鸡”?红军长征时,生活非常艰苦,油、盐、酱、醋供应不上,鸡、鸭、鱼、肉更是难得一见。偶尔改善一次生活,不是缺油就是少盐,炖鸡找不到合适的配菜,常常是土豆、萝卜、茄子一起下锅。毛泽东主席就风趣地给这道菜取了个名字——“长征鸡”。毛泽东主席是湖南人,一生爱吃辣椒,而且最爱吃豆豉炒辣椒,几乎是天天吃、顿顿吃,离了辣椒吃不下饭。红军翻越大雪山,天气寒冷,战士衣衫单薄,如何过去?解决办法就是每人都吃几个红辣椒。辣椒成了红军战胜困难的法宝。
   还有一则关于吃辣椒的经典笑话,富含哲理,对我们也是大有裨益的。一次毛主席与刘少奇,周恩来自由谈话。毛主席问:你们两个说说:“如何让猫自觉自愿地去吃辣椒?”刘少奇首先说:“那还不容易,我把猫抓住,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毛主席摆摆手说:“应当是猫自觉自愿的。”
   周总理想了一下说:“我让猫先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猫非常饿的话,它就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说,这也带着强迫性质,不赞成这种办法。周恩来问:“那主席用什么办法?”毛主席说:“我把辣椒粉涂到猫的屁眼上,猫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
   兴奋不已。”刘少奇和周恩来一起笑起来:“真是好办法!”让猫吃辣椒,按照常规的做法,使用强硬的手段和欺骗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但身为管理者,想要服众,就得需要用巧妙的
   办法来解决,这种让“猫”吃“辣椒”的难题,确实是需要“花费”一点精力,一份心思的!最佳的方法就是要“猫”做了它不愿意做的事情,更妙地是,还会让它“兴奋不已”。这就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策略”了。我真的很羡慕毛主席这个让猫自觉自愿地去吃辣椒的办法!
   还是说说有关我爱吃辣椒的几个真实的小故事吧。
   其实,我爱吃辣椒是被生活逼出来的。1959年那些岁月,农村遭遇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大人每天不足一斤粮,我们小孩仅有四五两,又处于长身体的时刻,饭食里都是野草野菜,还吃一种叫“观音泥”的泥巴。生活艰难极点。我那时在村小“读书,”每餐二两烂泡稀粥,那有读书的力气。但是那时偏偏辣椒还好,可能是辣椒耐旱的缘故吧。没有饭吃,就去地里摘红辣椒吃。我第一怕辣,麻着胆子吃了五六个,虽然口里辣得“嘘嘘”地,但是还是可以吞下去。这样就坚持天天吃,居然一次能吃下十几个红辣椒了。辣椒可以充饥,我得出密密的经验,于是我就摘下几个辣子揣在破衣里,加在每餐的二两稀粥里吃。这一吃就吃出了爱好,吃出了兴趣。这时我们少年儿童没有多的文娱活动,就缠着爷爷讲故事听。爷爷讲了许多关于辣椒的故事,我记得最牢实的一个就是关于青年人参加红军打敌人的故事。爷爷在故事里讲道“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那个青年敢于吃辣椒,结果成了杀敌勇士。我当时心想:我也要学习那个青年,吃辣椒当勇士……
   辣椒与我结下不解之缘是在读那个所谓“汪营师范”的时候。那时学校条件差,教师学生生活都很艰苦。学校食堂的菜肴不是水煮南瓜,就是水煮包包菜。油盐都是淡淡的,吃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我把这个情况对奶奶说了,奶奶为了我好下饭,就每个恩星期给我准备好一大碗臜辣椒面,拌在饭里吃,那味道真是好多了。臜辣椒面吃着不过瘾,我就每个星期带上几十个红色的干辣椒,吃饭时加在里边。这样顿顿不离辣椒,也就把辣椒当好菜,吃起来格外舒服。还有那时1967年的冬天,大雪铺地,滴水成冰。我穿着草鞋用粽片包着脚走路到学校,学校离家70多公里,刚走到半路凉雾山,草鞋里的粽片破了灌进雪水,冰冷冰冷地,我的脚麻木起来,走不动了。可是又不能倒在雪地里,怎么办?我想到辣椒可以造热,就把身上带的辣椒取出十几个来,垫在草鞋里坚持慢慢爬行。走了大约一公里多,脚竟然被辣椒糙得发热起来,走路的速度就加快了。我发现辣椒还有如此作用,于是我就时刻不离辣椒,身边总是有辣椒相伴。
   我只是爱吃辣椒,其实不知自己的吃辣椒的实力。真的吃辣椒出名是在部队当兵的时候。1969年8月中旬,我当新兵才半年,遇到一场挑战性的连队竞争。连长接到师部训练科通知,要从连队挑选出称得上勇士的战士去师部参加特训班训练。
   参加这特种训练是难得的机会,战士们个个都想争着要去,决定谁去呢?连长遇到了大难题。
   连长想,我的战士个个都很棒,派哪个去好呢?再说谁又称得上勇士的名号呢?
   指导员脑子灵,眯着眼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说:“吃得辣,就是钢。”全连集合到菜地里去,当着面比赛吃生大红辣椒,按吃辣椒的数量多少决定前三名去参加训练。
   连长湖南人,也是爱吃辣椒的好手。“好办法!”连长拍手称是。
   当天下午,连长带着全连一百多个战士进入连队的菜地,公开透明的选拔参训人员。
   菜地里,一片繁茂景象,大白菜,大萝卜,大南瓜,大葱蒜都馥馥地。尤其是那些辣椒长长的,粗粗的,鲜红得格外耀眼。一百多战士围在辣椒地边,连长指令由三个排长做裁判,自己做总裁判,由菜地班长专门负责挑选摘取大辣椒,递给要求参训的战士当众吃下。连长说:“吃得辣椒刮得狗,见到敌人下的手。今天是勇士的就把本事拿出来,谁吃的生辣椒多,我就派谁去。大家都睁眼看着,没有虚假,也就服气!”
   论起吃辣椒,连队有三个最厉害的兵。一个是66年的山东老兵密丕玉,外号“辣不怕”,还有湖南来的二年兵刘腊松,外号“不怕辣”;还有我们湖北的林世饶,外号“怕不辣”。连长认为这回的勇士非得他三人莫属。
   比赛开始,全连战士轮流都去吃辣椒。一连人大都是败退,有的咬一口就辣得嘘嘘的,有的吃一个就吐了的,有的鼓起劲吃两个就辣出泪花的,安徽新兵孟万福鼓起下巴劲,坚持吃了13个生红辣椒,得到一片掌声,但是他没有能够战胜“怕不辣”林世饶,因为林世饶一口一个,一连吃了26个大红辣椒。在此场面下,大多数战士自愿放弃竞争,只是观看。
   外号“辣不怕”的66年山东老兵密丕玉出场了。他真是名不虚传,一口两个辣椒吞下,一连吃了38个,辣得他满脸红光,额头冒汗!“真是勇士!吃辣椒好汉!”副连长带头鼓掌。湖南来的刘腊松,外号“不怕辣”的出场,他才叫真的厉害,一口嚼三个大红辣椒,连连得吃个不停,竟然吃了42个,嘴巴辣得嘘嘘的吐气。“好!厉害!”
   “还有谁参加选拔比赛没有?”连长问,“没有那就是他们三个是参训的勇士了!”
   我的老乡李云峰知道我吃辣椒也不赖,因为在读初中时,我就一下吃完家乡最辣的“七姊妹”朝天椒大半碗,起码不少于30个。于是李云峰就向连长推荐我。连长喜欢我,也就把我拉出来,鼓励我比一比,连长说:“你能吃下380个水饺,也要能吃辣椒,来当回勇士我看看!”

共 508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黄金山老师的随笔《畅谈吃辣椒》,写的淋漓尽致。由宋祖英的歌词说开来,把中国人的爱吃辣椒的历史和特色写得非常精彩。辣椒的特点,体质的承受能力,国人爱吃辣的口头禅吃辣的方式,古诗词里写的吃辣椒的趣味,毛主席与周总理和刘副主席的小故事,以及作者亲身经历过的在部队和家乡吃辣椒比赛的故事,生动活泼,又有说服力。最后的一首辣椒之歌也写的很有气势。欣赏学习了!【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1-08-18 06:45:47
  辣椒辣,刺激味蕾,能多吃饭。辣味还能激发体内能量,严寒中能保暖抗寒。贫困之人吃了能御寒,富贵之人吃了能开胃。嗜酒之人吃了能助酒兴。难怪湖南人和四川人都爱吃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鲁芒        2021-08-18 07:18:35
  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的一篇小品。看后长知识了。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8-18 07:23:30
  谢谢远近老师精典编发鼓励。刚才正在地里收辣椒。辛苦大师了。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远近        2021-08-18 07:30:51
  说辣椒,品辣椒,收辣椒,赏辣椒,辣椒辣,辣椒鲜,辣椒助兴美味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8-19 09:53:22
  目前正是收获辣椒的时节,农户的辣椒都要向外销售,雨水多百姓艰难,写一篇辣椒文化表示对辣椒辛勤农户的关注!吃本地辣椒有益于身体健康!那种市场推销的以牟利为主的辣椒有毒不能多吃!
活到老学到老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