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愿】向阳花开(征文·散文)
一
今日下村。不料,村支书家大门紧锁,不用问,肯定是去大棚基地了。支书姓赵,名仲刚,比我大几岁,原来是一家镇办企业的车间主任,后来被镇领导三顾茅庐给请了回来。今年镇上号召种大棚蔬菜致富,他便带头搞起了大棚。
未到地头,就听见仲刚嫂子热情的招呼声,在这儿呐!地里坐落着南北两列、东西四五排大棚,框架已经弄好,还没覆膜。大棚西头各有一间简易房,嫂子就站在南面第一座小房前。
我和嫂子寒暄着,走进屋里,屋子很小,也很简陋。仲刚大哥正在“泥墙”,左涂右抹,挥汗如雨。我打趣他,怎么“不务正业”了?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回家来受这份累。他笑笑,凑趣地说,唉,后悔呀,早就后悔了,有什么办法呢?五六万都投进去了,总不能半途而废吧。
孩子们看见你这么辛苦,该心疼了。我瞅了瞅他湿哒哒的头发,又指了指他踩满泥浆的双脚。仲刚大哥的两个孩子都已成人,女儿读大学,儿子去当兵,很让他自豪。
可不是么!俩孩子整天打电话埋怨他,可他就认准大棚了,九头牛拉不回来,要是最后干不好,看他找谁哭去。嫂子嗔怪着,却并不停下手中的活计。
男人嘛,总得有点事做。何况咱还年轻,要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还不叫人戳断脊梁骨啊。仲刚大哥挥着泥瓦刀,干劲十足。
也是,忙活着才觉得活得充实,虽然累,可心里有盼头。我由衷附和道。
嫂子在和泥,她又往里加了点水,抬起头来笑吟吟地说,你不知道,等黄瓜苗栽到地里,那真是一天一个样,看它们像有人提着似的蹭蹭往上长,心里别提多美了。到时候你来吃吧,管够。
正说着,有村民来叫帮忙去扣膜。嫂子利落地洗了手,问我去不去,我还没见过怎么扣膜呢,自然去。大哥干脆连手都没洗,放下东西,蹬上三轮车就走了。
那里已经有很多人,正排成一排,顺序拉起薄膜,一人蹲在地头,往薄膜里穿钢丝,钢丝顺着人们的手,听话地穿行在薄膜里。
大约半个小时,钢丝穿好了。仲刚大哥站上棚体,大喊了一声,上棚!六七个男人应声踏上大棚骨架,右手里拖着薄膜。偌大的淡青色薄膜在他们的牵引下,“爬”上了高高的棚架。抖起来!仲刚大哥又喊。足有一百四十米长的塑料膜被棚下的女人们抖了起来。灿烂的晴空下,一条白练迎风舞动,然后准确地向着棚架轻轻飘落,煞为壮观。如是几次,薄膜服帖地盖在了棚架上。站在棚架上的男人扬起手,准确地抛下一根根绳子,棚下的人拽过来,将它牢牢地固定在早已打好的铁桩上。
二
这是我十多年前记录下来的一段真实场景。那天,我下村督促治虫子,正赶上村里扣棚,目睹了全过程。活干完时,已接近中午。人们扛起自己的家什,跨上车子纷纷离去,没有人说谢谢,也没有人招呼,如果不是棚边还有两人在低头劳作,我甚至不知他们是在帮谁的忙。
我被看到的这一切深深打动了。自从土地分包到户,多少年了,除去婚丧嫁娶,已经很难见到这种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景了。人们都习惯了埋头经营自己的小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普世信条,就连农机农具也多开发小型的,力争做到“万事不求人”。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简单到只用钱说话,我曾很喜欢这种简单,但是,面对他们,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村民之间这种超越金钱的互帮互助才更可贵,更美好,充满温情和向心力。
仲刚大哥显然很享受与村民的这种亲密无间,他说,老百姓大多都是淳朴的,只要你真心对他们,他们也一定真心对你。都说搞大棚能致富,可他们看不见真东西,不肯相信,我就带头搞,还给他们争取小额无息贷款,他们这才愿意试试。这几户搞大棚的就是一个小团队,平时都是这样互帮互助的,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嘛。
那这么说,你很有号召力啰。多年包村,我跟他早成了好朋友,经常开开玩笑。
号召力谈不上,就是带头干呗。他轻轻摆了摆手,云淡风轻。
大棚种植很成功,黄瓜、西红柿、西葫芦都赶在春节前大量上市,卖了个好价钱,有的农户当年就收回了成本。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广告,第二年,便有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大棚种植形成了规模。
老百姓腰包鼓了,脸上笑容多了,村风也有了明显改善,可不满足的仲刚大哥又动起了心思。
他所在的柴庙村不大,人口不多,但跟其他村一样,存在劳动力缺乏的问题。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多是老弱病残。我走访时,发现有几户都是老人一人在家,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家里条件也很一般。有能力的人家致富了,没能力的咱也不能把他们扔下不是?仲刚大哥详细介绍着各家情况,语气里隐含丝丝歉疚。
他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充分酝酿筛选,并经过张榜公示等一系列程序,确定了贫困户帮扶对象。又根据劳力少的实际情况,成立了村民互助合作社,发动村民自愿入社,试行土地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年底收入分红。
合作社成立之初,老百姓持怀疑观望态度,无论村里怎么宣传,就是不肯签字入社,但也不说不入,在村委会门前不停徘徊。有人说怪话,也有人怕被坑,非要村里保证,秋后分红不低于土地流转之前。仲刚大哥把大家集中起来,细说利弊,耐心解释道,土地流转后,有劳动能力的,来合作社劳动,就像工人一样按月领工资,没有能力的,只等年底分红,保证不让大伙吃亏。如果确实亏了,我把我的那一份拿出来补贴大伙。他第一个签了字,并郑重按下鲜红的手印,村民们这才陆陆续续跨进村委会的门槛。
第一年分红,仲刚大哥专门拍了照片发给我。照片里,人人手里擎着厚厚的钞票,脸上开着灿烂的花。我打电话祝贺他,他笑声朗朗,自信满满,今年人均差不多九百元,明年再增加养殖和经济作物,说不定收入能翻番呐。
其实,仲刚大哥完全可以不必这么累。他的一双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女儿落户北京,儿子在省城安家,赵大哥已经做了爷爷和外公,孩子们几次三番让他卸下村里的这副重担,跟他们到城里安享天伦,可他就是放不下。他说,他还有好多事情没做,这些事装在心里,一日不落实,他就觉得对不起祖祖辈辈在一起的老少爷们。
三
这是一片正在盛开的葵花,宽大的叶子,低矮而粗壮的杆,叶子正中一张圆圆的厚重的花盘,一瓣瓣排列紧密有序的明黄色花瓣,拱卫着层层叠叠排列更加紧致的籽。一朵朵,一杆杆,迎着太阳,耀眼地盛开。我走近去,它们才及我的胸前。我轻轻贴在花盘上,细细地嗅闻、辨别,暗自纳闷:说它是向日葵吧,远没有我记忆中的挺拔;说它不是吧,又长着一张一模一样的“脸”。
正一个人自说自话,仲刚大哥的声音忽从身后传来,瞅啥呢?这都不认识?我回过身,笑着说出心中的疑问,他哈哈笑了起来,这是专门产油的向日葵,叫油葵。它个子矮,花盘小,但籽粒密实,生长期短,出油率高,一年能产两季呐。
种这么多油葵干什么?我还是有些不解。
自然是榨油喽。这一小块地紧挨村委会,种油葵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增加集体收入,不正好一举两得嘛。
柴庙村委会是一排独立的房子,房前有宽敞的空地,可以停放车辆,四周竖立着几块告示栏,空地南面便是这一片油葵花海,花海之中还有一座小小的凉亭,凉亭上有几个村民正在纳凉闲话,再往南是村民住房。站在村委会门前,放眼南望,心情的确分外舒畅,既养眼又养心。
我是去传达精准脱贫后的几项新政策的。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柴庙村已经全员脱贫,但脱贫不是结束,恰恰是新的开始。
村委会里坐满了人。仲刚大哥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直奔主题:咱们村已经实现全村脱贫,大家都不愁吃穿了,就要追求点更高级的东西,要让咱的生活美起来,人美起来,文明起来。不能肚子吃得饱饱的,站在人前人五人六(有模有样)的,说起话来脏话连篇,做起事来不管不顾。今天,李指导(他指了指我)带来了新精神,大家都认真听哈。
管子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们物质生活富足了,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提升变得刻不容缓。县里相继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建设文化大院、农家书屋,配备健身器材,组织文化下乡,推进村庄美化和亮化……柴庙村是全镇的模范村,被定为第一批试点。
这些工作做起来都有很大难度,但没想到,百姓们热情高涨,不仅表示支持,还纷纷建言献策,现场气氛分外热烈。
会后,我跟仲刚大哥聊天,称赞村民们觉悟高,村支部有力量,是他这个支书领导得好。仲刚大哥有些羞赧地搔了搔头皮,说,老百姓哪个不盼着过好日子呢,可好日子不光是吃好穿好,还要有脸面,要让别人喜欢和尊重。现在的这些政策,就是要让咱庄稼人知书明理,是自己给自己挣面儿哪。百姓们懂这个理,他们是真心拥护,当然,咱支部也做了些工作。让百姓们信任就是咱的工作。
那年秋天,第二季油葵丰收,两季共榨葵花籽油上百斤,经过讨论,村民们一致决定,留下来自己吃。过年时,在村委会前广场支起大锅,就用它烹调美味佳肴,供全村村民享用,让所有人都能品尝到收获的浓香。
春节,仲刚大哥特意发来一段视频,拍的是全村集体过春节的情景。初一一大早,大家聚集到村委会大院,相互拜年,畅叙乡情,还即兴表演了许多小节目。孩子们跑叫打闹,妇女们载歌载舞,男人们争相卖弄各自的新鲜见闻。桌上摆着各种零食和好多红包。他说,红包里面额不等,是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包给乡亲们的,大家在一起热闹热闹,增进一下感情,也显得文明、团结。显然,仲刚大哥还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中。我说,组织这样的团拜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费心又费力,你最辛苦。他笑嘻嘻地回我,奋斗最快乐。
后记:
我调离那里四年了。可我经常会想起那个地方,想起那里的人,想起仲刚大哥。
一天晚上,在手机上瞎逛,竟刷到了他的抖音,一段一段的小视频,都是村里和家里的日常。麦子丰收了,联合收割机正在地里高歌猛进;玉米吐穗了,一行行一列列,士兵般英气逼人;西红柿坐果了,红的青的一串一串;西瓜竟然悬在半空中……这怎么可能呢?我非常怀疑,马上向他微信求证,他啥都没说,又发来一段视频,是县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原来这种吊蔓小西瓜是他们村引进的新品种,个小皮薄,清香浓甜,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你抽空回来看看吧,大家都挺想你的。等我看完了,仲刚大哥很郑重地邀请道,咱村的大棚种植品种更多了,欢迎来采摘品尝。
那些油葵还在吗,我好喜欢那一大片花。我们聊了许久,聊着聊着,我眼前突然闪现出那片花海,迫不及待地问他。
在呀,一直都在,现在还扩大了哪。不过,我们都习惯叫它向阳花。
向阳花,好贴切的名字!对呀,仲刚大哥不也是一朵向阳花吗?他的村民们也是一朵朵向阳花呀!
姐姐,你咋审文那么快又那么好尼,真让人羡慕嫉妒,最让人爱,哈哈哈。谢谢亲爱的风姐。
风姐姐审文写按,超级好看,贴近现实。
一对第四速度与激情
此文也好,朴素,接地气,又让人有阅读的欲望,点赞!

落雪曾经是扶贫队伍中的一员,有着对贫困人员的悲悯情怀,笔触所至,饱含真情。
农村需要这样的领头人。
农村最怕自私自利的村干部,往往这样的干部还多,这样的人就是农村致富的蛆虫,恶心!
所以落雪文中的农村脱贫领路人“村支书仲刚大哥”值得书写,值得点赞。
落雪写得好,讴歌时代。

一直打算写写仲刚大哥的故事,一直怕写不好。是读山哥《挂在白云上的村子》触动了我,我就想把心中真实的感受写出来就好了。常年包村,跟仲刚大哥接触比较多,他是我熟悉的,也是我比较赞佩的,如果多一些他这样的领头人,百姓们就更容易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谢谢鸟儿。我现在吃药调理,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