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点点滴滴想父亲(散文)

编辑推荐 【八一】点点滴滴想父亲(散文)


作者:乡笛 举人,3091.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14发表时间:2021-08-19 15:32:00

【八一】点点滴滴想父亲(散文)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你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
   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时,我就会想起离世20年的父亲,他勤劳、诚实、淳朴的往事像电影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
  
   一
   父亲出生在大山里的贫苦农民家庭,从未进过学堂,念过书,从小吃尽苦头。14岁时,爷爷奶奶在饿饭年间相继去世,不满10岁的二叔饥饿加上生病离开了人间,丢下仅有几岁的三叔和幺叔。父亲是长子,整个家庭重担就落在父亲瘦弱的身上。
   解放前,为了家里的生存,父亲从远隔200多公里的金沙县城买上七八十斤重的菜油,又挑到200多公里的贵阳出售,赚点血汗钱维持家庭生计。每月要做油生意1-2次,来回800多公里,途经道路上坡下坎,过河爬山,崎岖不平,常常披星戴月行走,饿了就啃着自备的干粮,渴了就喝路边的凉水。在路上行走时,怕鞋子被磨破,就把鞋子脱了光着脚走。到了街上怕人笑话才穿上。脚底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四处抓壮丁,父亲就只好在家背后的大山林中躲藏。一天下午黄昏,父亲在躲藏时悄悄砍了些柴火,趁天黑认为安全了,就扛着柴火从林中出来,快到家时,还是被抓着了,仍未逃脱魔掌。对家人连一声道别都没有,这对于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路上,父亲目睹了国民党对待新兵的残酷无情,不给饭吃,不给水喝,当官的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出口就骂。辗转半个多月后,被抓到了贵州独山。到了独山,听到炮声不断,令人心惊肉跳,恐怖万分。县城里混乱不堪,到处堆积尸骨,血流成河,一片山河破碎的的惨象,让人心痛不已。当时日本鬼子已经攻打到了这里。
   在独山的那段时间,父亲想方设法逃离国民党的队伍,一心想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天深夜,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士兵都睡着了,值班的士兵打着瞌睡。他和住一铺的壮丁悄悄商量,两人小心翼翼地把墙上的石灰用手指抠出出来藏在衣袋里,他和这个壮丁趁着值班士兵不注意,用准备好的石灰粉洒向哨兵,然后逃跑上山,万分惊险地逃出了魔窟。
   逃出来后,父亲与他同时逃出的那个壮丁跑散了,父亲脱掉军装,向一户人家讨要了一件破衣服穿上,白天不敢走,怕再被抓着,就改成夜间行走,不敢走大路,因路上设有哨卡,就只能沿着回家的方向走山道。一天晚上,父亲实在走累了,看到山里有一间土屋,见屋里没人,就躺在土屋里的草堆上睡着了,第二天天亮起来一看,草堆上有一个死人,把父亲吓了一跳,他在那死人的身体上趟了一夜。
   就这样父亲从独山回家,仅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就走了进1个多月。当时走到离家还有几十公里的本县西山街上时,巧遇一个赶马车的熟人,这个人都认不出父亲了。父亲一路风餐露宿,用草根、树皮充饥,面黄肌瘦、皮包骨头,衣衫褴褛。回到家时,母亲还以为是叫花子到家讨饭吃。仔细一看,才认出是日思夜想的父亲。看到父亲可怜兮兮的模样,母亲忍不住流下伤心的眼泪。
   父亲逃回来后,和母亲成天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有时靠帮人营生,拼尽全力,硬是把三叔和幺叔拉扯长大,还给他们娶媳妇成家立业。后来大哥、大姐、二姐、二哥和我相继出世,家庭负担越来越重,父亲还未喘一口气,又艰难地和母亲一道把我们五兄妹一个个抚养成人。父亲走过了多少艰难之路,度过多少艰苦的日子,那真是一言难尽,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二
   上世纪60年代,村民们一致推选憨厚诚实的父亲当生产队队长,一当就是30多年。1973年初,息烽县水电局干部周安杰,被派到家乡帮扶指导工作,看到家乡有一条发源于西望山山脉的小河,从寨子门前流过,就给父亲提出建议,利用现有水资源,建一座小型发电站,解决寨里近50户人家的照明问题。
   父亲一听,喜出望外,心想这是天大的好事,何乐而不为?他说干就干,召集村民开会,提出让村民投劳筹款,这一想法得到大部分村民的支持。但也有反对声音,其中,反对最为强烈的是一位思想保守,家庭又很困难的江姓村民,这位村民固执地对父亲说:“我家祖祖辈辈点煤油灯都过来了,还修啥子水电站?真是闲着无事,找虱子在脑壳上爬。”
   白天大家都要忙于下地干活,父亲为统一思想,只能趁着晚上,提着马灯走东家串西家,做了一个多星期艰苦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接着,他给县水电局打了一份修建小型水电站的报告。县水电局很快批准了父亲的申请,并派一名技术员到生产队进行现场指导。村民们看到上级非常重视,欣喜若狂,立即将鸡鸭鹅提到集镇上去卖,筹集资金。
   施工建设水电站时,正值三伏天,父亲常常带着母亲准备好的干粮,多次步行上百公里的路到县城里购买材料,又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把材料分批运回队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春节前一天晚上,电站终于建好了,发电机第一次运行,村民们约好到我家,观看属于自己的电灯。晚上七点,电灯亮了,看到明亮的电灯,村民们高兴地跳了起来,高声叫道:“我们像城市一样,用上电灯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山谷里回荡,我们村结束了点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父亲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心地善良。他当队长时,把轻巧的活计安排给身体弱、有残疾的村民,事事为困难户着想。那年,粮食特别紧张,家里人将山上摘来的红籽打碎后拌在饭里吃,入口难咽,可父亲却把家人省下来的一袋包谷,给了一户老人长期生病的贫困人家。
   小时候,杨大爷是寨子里的五保户,70多岁,无儿无女,孤独一人。父亲经常抽空给他挑水劈柴,有好吃的总让家里人给老人送一份去。每逢过节,他都要把老人接到家里吃饭。老人生病时,父亲就赶忙找来医生给他治病。老人病逝后,父亲又组织村民们给老人安排了后事。
   为了队里的事,父亲总是舍己为人,从不计较。记得有一天深夜,正值水稻扬花时节,天上下起了大暴雨,父亲二话不说,戴上斗笠,披着蓑衣、扛起锄头迅速跑到寨子河边,把沟渠断开,将渠里的水引向河里,保证河边水稻不被大水冲走。可雨太大了,父亲全身被雨水浇透了,受凉感冒,因发烧引起了严重的肺炎住进医院,一个多月才好转。
  
   三
   父亲性格温顺,实在厚道,遇到再苦再难的事都很平静,从不发火,默默地做好他该做的事。母亲是个急性子,脾气不好,生气训他,他从不出声。很少大声说话,从不轻易打骂儿女。不管做什么从来不叫苦不喊累,不习惯使唤别人,那怕吃饭也从不要儿女们添饭,吃完一碗自己动手去盛。
   父亲一生爱好抽叶子烟,每年自己会栽种几分地的叶子烟,成熟后割来用草绳辫好,晒干后存放在干燥的地方。后来父亲因患支气管炎,抽烟就咳,母亲为了父亲的身体,就悄悄地把父亲的烟杆藏了起来。父亲也不生气,就慢慢地找,找到烟杆后,笑着又抽起来,总是改不了这一口。
   记得我在息烽县城读高中时,父亲背着自家地里栽种的李子到街上卖,顺便给我捎来母亲为我炒的一小瓶子肉。那李子几分钱一斤,卖到下午才卖了2元,还有许多卖不掉的只好倒掉了。想到父亲背着李子,步行100多公里,弯腰驼背,汗如雨下的身影,我好生难过。可父亲却笑着说:“还是没有白干,能卖2元,也值了。今年雨水多,李子口感不好,结的多,卖不了多少钱。”
   那天,夕阳西下,父亲才背着背篼回家。我送父亲到街头,父亲分手时嘱咐我:“要用心学习,多学点知识,什么东西都会被偷走,只有文化这东西,装在脑子里,小偷都偷不走。”听了父亲浅显易懂、富有哲理的话,我不停地点头,饱含热泪目送父亲远去的背影,心想父亲又要走很长的夜路,才能回到家中。
   家里人不会忘记,二哥高中毕业后,高考落选在家,大队民办学校校长叫他去代课,代了一段时间后,时任大队支书为了安排自己的亲人进去,硬是把二哥挤了出来。二哥回家后生气地对父亲说:“您当了几十年的队长,应该得到一点回报,可我代个课都被赶出来了。”父亲闷闷地抽着叶子烟,对二哥说:“算了,他是大队支书,权力大,就让着他吧。你多努力学习,明年再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果然第二年高考,二哥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如愿以偿当上了人民教师。
   那年,我高中毕业回家,和父亲一起下地劳动。看见父亲在田里犁田。年事已高,累得不得了,就走过去,从父亲手里接过犁把,想替父亲分担。可看似简单的农活,干起来没那么容易。犁头把握不住,深浅不一,摇晃不定,犁得不周。父亲站在旁边,手把手地教我犁田的技术。父亲对我说:“犁田是个粗活,但还是有讲究,要是犁头把握不住,田就犁不周全。要是平衡不稳,忽深忽浅,田就会漏水,就不经干。这土地呀,就像你们读书那样,不能哄。要是哄它,它就不出种,或让你广种薄收。”
   父亲热爱劳动,珍爱土地。他就是靠着种地那一点点收入,才把三叔、幺叔和几个孩子养大成人,直至我们走上工作岗位。
   我们做儿女的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回家给父母做工作,想把他们接到城里享享清福,安度晚年。可父母亲死活不同意,他们舍不得家乡,心里眷恋着那片土地。我们哪能强迫父母,就只好利用节假日回家,帮助父母干活。
   为让父母居住条件好一点,开心一点,儿子们倾尽积蓄,挤出有限的工资,装修老家的房子,在房子的前后修建了花园、鱼池,培植了一些盆景,让居住的房子环境优美,居住舒适。
  
   四
   父亲年轻时,个高体壮,没生过大病,可就是因为年轻时劳动量很大,长期肩挑背驼,到50多岁时背就驼了,腰也直不起来了。
   后来,年逾古稀的父亲因从小遭遇磨难,身体受到损伤,还患有支气管哮喘,腰疼等疾病。我们三兄弟经常买药带回家中,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身体稍微好点,又去割稻草,劈柴、喂猪、还要到田里除草、种地。
   父亲在干活同时,还管着家里办的经销店,只要有人来买东西,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正在吃饭,还是忙其他家务,他都会态度和蔼不厌其烦为邻里乡亲服务。一些经济困难的人家在店里赊购物品,父亲总是有求必应,毫无怨言。年底,他又一步一喘地走村串寨,一家一户的收回购物款,忙得不亦乐乎,总是不能“退休”。
   父亲十分节俭,穿的衣服补了又补,从不丢甩,破烂的鞋子补了再补都还在穿。
   一次,我记得读高中时穿的一双皮鞋坏了不能穿了,就丢了,父亲看见后又捡回来,拿到街上补好穿在自己的脚上。我回到家里,母亲赶忙把我拉在一旁,悄悄告诉我:“你把好好地皮鞋扔了,你父亲很生气,要是说你,你就认个错哈。”父亲见到我一句话也没说,可从父亲那深沉的面容和仁慈的眼里,我悟出了很多道理。
   又一次,在家里吃饭时,父亲手不利索,夹着的一块肉掉在地上。大家都说,掉了就算了。我赶忙重新给父亲夹了一块。父亲却立马弯下腰,用手捡起地上的肉,站起来拿了一个碗,倒上半碗开水,把肉放到水里涮了几下,放到嘴里吃了。大家看到这一幕,对父亲那种节省的品德肃然起敬。
   2001年7月,父亲久病不起,每况愈下,无法医治,父亲走完了他77个人生里程,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
   父亲一生中的点点滴滴,闪烁着许许多多璀璨的光芒,永远烙在我的心中。父亲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伴随着我们一路前行。
  

共 44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点点滴滴想父亲》是一篇纪念性的叙事散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父亲勤劳、勇敢、善良、节俭的一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父亲出身贫寒、痛失双亲、逃壮丁、修水利、谋生计、帮扶兄弟、养育儿女、与人为善和晚年生活经历。父亲爱如山,深沉,厚重,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文章虽然不长,字里行间,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言之不尽深深的爱戴与敬仰。抚案沉思,我的脑海里浮现自己父亲高大的身影,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恍如昨日,遗憾的是,再也触摸不到父亲掌心里的温暖,再也闻不到父亲身上的烟草味。谢谢乡笛老师用朴实的文字,唤醒我记忆中沉睡的父爱。谢谢您赐稿“八一”,并祝安!【编辑:乌有先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乌有先生        2021-08-19 15:35:55
  父爱是人间最朴实的感情,父爱是一本厚重的书,也是一首深沉的歌。
用文字修行,携手日月。
2 楼        文友:乡笛        2021-08-19 16:09:33
  谢谢编辑修改推荐。
3 楼        文友:燕山客        2021-08-19 18:17:22
  只有深切的领悟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文字,写的不错,更喜编辑解读到位。
燕山客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08-19 18:28:44
  父亲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也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父爱如山,默默无语却厚重深沉。好文章学习了,祝老师秋日安好!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乡笛        2021-08-19 23:40:12
  谢谢各位老师教鼓励。
6 楼        文友:林间风吟        2021-08-25 21:09:11
  欣赏乡笛老师一篇情真意切、追忆父亲的散文,父爱如山永难忘,读来让人动容不已!
7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09-07 06:44:26
  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父亲慈爱,勤劳,善良,敦厚,他是儿女们仰望的大山,永远活在儿女的心中!作者文笔朴实无华,描写细腻生动,文笔感人至深!
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人生很短,活好这一世,做真诚的自己。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