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取景,大汶口(散文)
一
按照剧组的时间安排,今天是取景的第四站——大汶口,而且也是最后一站,半天时间。得知,明天一早她们就要赶回北京了。
大汶口,十五年前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虽然离开多年,但对那里的人文景观,街道村落等比起其他乡镇还是更为熟悉些。由于工作关系,已是多年没有去了,汶口这些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村容村貌上。这次取景,为了确保符合剧组的要求和慎重起见,我没有凭印象贸然决定取景地点,而是提前委托在镇政府工作而且老家是汶口的好友小陈,说明了取景的大体情况后,小陈权衡再三,最后去了汶口的车家洼村和一个中心小学,搜集拍摄了一些现场照片,微信传给我,我又传给了剧组,剧组认为可以去一趟,这样,就基本确定下了第四站的选景地。
大汶口是文化名镇,历史教科书上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就是说的这个地方。这里文化古迹众多,有横贯东西、流淌数千年的大汶河,还有明石桥,山西会馆,汶河古渡,云亭山,大汶口遗址博物馆,文姜城遗址,皇营遗址,龙王庙遗址,上泉古泉群等,罗列不尽。不过,这次并不是有意去观光这些名胜,但这里的人文历史总是瞩目震惊,来到这里会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我事先给剧组的人员简要讲了一些大汶口的历史概况,大家很感兴趣,女儿跟剧组的伙伴们还自豪地说,刚上初中时,曾经多次跟爸爸来汶口打球。我知道,女儿从小喜欢打篮球,因为单位有半个篮球场,所以,假期里女儿常跟我来单位打篮球,有时跟单位的小伙子一块玩球。那时,也是女儿最为开心的时候。
回忆是一道风景,总是温暖和抚摸着我们的情感。
二
虽说与剧组人员定在早上八点出发,由于昨天马不停蹄连续选景的疲惫,还是“贪睡”了半小时。我们一行五人八点半出城,按预订计划直奔车家洼。本来小陈陪同,由于临时有事,安排他的同事小孙在镇政府门口等候陪同。我们沿104国道,泰安至曲阜段,六十里地的车程,很快与等候在镇政府大门口的小孙会合,小孙事先知道了我们的来意和取景的村子,我坐小孙开的车在前面带路,剧组人员开车随后。
我知道从镇政府向东,途径西大吴、柏子村,沿青年路一直向北就是车家洼,这村子位于汶口镇的最北端,在我的印象里,这个村子是镇上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和原始的。这次来的目的没变,取景古旧村落,学校,河流等外景。
沿途的变化是大的,街道是宽阔的水泥路,房子大都是新翻盖的,白墙红瓦,绿树掩映,沿街商铺、超市遍布,生意兴隆,乡亲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和喜庆的色彩。
行进途中路过柏子村,在中心大街看到了悬挂“柏子中学”的牌匾,我示意让小孙停车,我想顺路让导演进去转转,虽然这里不是我们事先选定的取景地,我想,也许导演看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停车后,后边的车也随即停下,我下车与导演说,这是一所中学,是否进去看看,导演小王不假思索地下了车。小孙与门卫说明来意,并与校长电话沟通后,才允许我们进入,这时学生们正在上课。
我们跟随导演直接奔操场,幸好操场没有上体育课的学生。剧组的孩子们立即把兴趣放在取景工作上,这时小孙看到宋校长朝这边走来,我和小孙赶忙迎了过去,一番相互介绍后,年轻的宋校长也来了兴致,随后陪同我们,边走边聊,对于学校的布局现状,一一向我们作了介绍。
导演在认真听取校长介绍后并问询了这所学校的建校年代。校长在答复时,导演小王像是发现了新大陆,朝着教学楼后面的一排陈旧的平房走去,我和校长等好奇地跟随其后。导演自西向东一间房子不落地看了一遍,并随时做了拍照,后回头问校长,这是以前的教室?校长说,以前是,现在早已搁置不用了。导演很是高兴,说,如果确定下来,下一步实拍操场和平房是重点,宋校长答复全力配合。由于是路过临时看场景,我们与宋校长表示谢意并握手后匆匆告别,继续前行。
三
副导演唐唐坐在了我和小孙开的前导车上。
车上,喜欢唠嗑的唐唐突然说,为什么这学校驻地叫西大吴村,是否还有个东大吴,有什么讲究么?我说,倒是让你猜对了,不但有东大吴,而且,还有个北大吴,至于有什么来头,还真说不出。这时,镇上陪同的小孙也接上了话茬说,这事看来只有我能说清楚了,他诡秘地一笑。据传,元朝时,这一带住着的是吴姓大户,名“大吴村”,后土地扩大,人员增多,居住逐渐分散,形成三个自然村,依据地理方位,西边的就成了“西大吴”,东编和北边的就是东大吴和西大吴了。原来如此啊!唐唐一阵兴奋和唏嘘。
车子继续行驶,过了西大吴就是柏子村。这时,似乎打开了小孙的话匣子,小孙说,我们这里的每个村都有它的来历和说法,唐唐又接上了,这村子为啥叫柏子?这似乎把唐唐喜欢刨根问底的嗜好提起来了,她很认真地支起耳朵听小孙解说。相传这里初始时,原名叫“卧龙庄”,后因村子周围柏林茂密,树上柏籽很多,村民经常采摘柏籽到集市上换取谷物等,村民便把村子称作“柏籽”村,再后来就演变成现在的柏子村了。
好事的唐唐问小孙,师傅,您是干什么工作的?在镇史志办。小孙回答得很干脆。怪不得这么了解呢,唐唐高兴地说。
小孙开车走的是近路,途中又经过一个教学点,小孙很自觉地停下来,问是否进去看看?后面导演的车过来询问后,导演小王还是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取景的机会。我们还是走了进去,小孙熟悉这里的袁校长,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导演环顾了学校一遭,看了眼铺有塑胶跑到规范标准的操场,似乎不是多感兴趣,看来与故事里的学校还是有差距的,导演说,这个操场太现代。与校长话别后,继续开车往前不到五分钟的路就可到达的车家洼村了。
汶口这几年村子发展变化着实很大,我思想很矛盾,关于取景地的车家洼村,很担心车家洼村是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曾经的旧摸样?
四
真的没有出乎我的预料,这个多年的贫困村,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新起色,村委大院不但改了门面,而且大院内组装了太阳能发电机组,村民全部实行太阳能用电,而且,大部分土路也都成了水泥路,面貌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原先委托小陈拍的几个镜头,确是村子里十来户早已没人住的老屋,房子的主人都已搬到村里统一安置的新居去了,这些旧屋,村里也准备明年拆除,另行新村规划。看来,来的正是时候,由于提前联系了村里的周主任,周主任已在村委等候,并且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导演小王是个工作狂,还没等站稳,就要去取景地看看,主任安排村里的一位女同志陪同,剧组人员都紧随其后,出了村委大院,我和小孙留在村里与主任闲聊。我和主任是认识的,记得那年在汶口工作时,主任还是村里的一个委员呢。我们与主任聊起了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时,主任很自豪地说,赶上了好时代,遇上了好政策,农民们大都致富了,原先在全镇的贫困帽子早已丢到大汶河去了。现在,村民不但全部脱贫,而且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子里遗留的旧屋就是一个鲜明的对照,真是新旧两重天,旧貌换新颜啊!
我打内心里为车家洼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感到由衷高兴和欣慰。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剧组人员就说说笑笑地回来了,我知道这是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子,围村子转一圈也就这个时间。导演小王说,旧房子太旧,新房子太新,像是相差几十年的变化似的,与故事里的时代背景还是有些悬殊。我对小王说,关键是周主任带领村民们干事创业,村子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啊!你们有机会可以采访周主任,写个剧本,把车家洼宣传出去。唐唐说,没问题,有机会一定再来。
又是唐唐对小孙说,看车家洼这个村名,肯定也有故事吧!小孙朝周主任笑着点头说,那是肯定的,周主任是这里的土著百事通,比我有发言权呢。周主任向我们讲述了车家洼的来历。村子的地理位置特殊,周围山岭环绕,形成了天然洼地,村西有个洼池,一年四季不干涸,因村西是津浦铁路线,附近有一车站,站东有一大路,贯通周围几个村子,一车姓人家在路边开设茶店,方便来往行人休憩,故此,取名为车家洼。
已是上午的十点半,我们准备离开村子,主任诚恳挽留吃饭再走,由于还要去几个取景地,我们谢绝主任盛情,还是很遗憾地与主任他们依依惜别。
离开车家洼的路上,我们确定再去三个地方,一个中心学校,还有卫家庄和汶河。后来导演还是慎重考虑后不去学校了,说明导演心中已有了谱。卫家庄原先没有考虑,这次是根据我的印象临时定的地方,车子进了村子,还是感到有些失望,这里完全是创城后的新农村气象,已没了十几年前的陈旧荒凉的模样,导演下车匆匆扫了几眼,就赶紧上车往汶河赶,在导演的理念里,时间就是效率和金钱。
小孙单位有事很遗憾提前离开,我引领她们四人,轻车熟路,不到十分钟便到了汶河大桥,车开到桥中央,我们一起下车,汶河的壮观景象还是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这是来汶口后少有的激动和兴奋。
大汶河,古称汶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汇泰山山脉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大汶口为上游。
这里河床宽度平均一百五十余米,水流缓缓,波光粼粼,两岸绿柳成荫。剧组人员在此并没有过多留恋观光,因为第一站,汶河西南望段已经浏览考察。
在来汶河的路上,曾经的同事,依然还在汶口基层工作的宗荣,得知我们来汶口的消息,就提前告知,已安排好中午一块吃饭。也好,剧组孩子们很快结束了工作,这条河也是导演比较看好的背景河。
按计划在汶口的取景地一个没少,都去到了,虽然走马观花看得仓促,但从导演和孩子们志得意满的神情看,我知道她们需要的故事里的景都已装在脑子里了。每到一处都精心拍照、认真记录,按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看时间已到了午饭时间,我有些忐忑地问导演小王,如果没有需要补充的取景地,我们吃饭去?只见男孩性格的导演小王伸出右手,高高举起的同时干脆痛快地打了个二指“响弹”,嘴上紧接着一句:“OK,吃饭去!”
这几天,我一颗悬着的心总算“呱嗒”一声落了下来。
中午在镇上的“聚心亭”吃饭,在座的除了宗荣和我们五人外,还有汶口的几个老朋友,由于时间关系,我和宗荣喝了两瓶啤酒,一个来小时就结束饭局。饭后,我们一起去了宗荣所在的单位,应导演和孩子们的请求,想去附近几个著名的古迹看看,宗荣很痛快地安排单位小吴,陪导演她们轻车简从去了明石桥、汶河古渡和山西会馆。我和宗荣在办公室饮茶叙旧。
下午四点,孩子兴高采烈地参观游览回来后,确定没有什么补充工作,圆满结束汶口取景后,与宗荣等老朋友匆匆握手话别,孩子们回到城里下榻已是下午五点。剧组两天四个主要取景地紧张有序的考察取景工作顺利结束。
我想,八月份的电影如期开拍已成定局,我默默地祝福着她们的成功。
第二天,孩子带着收获和希望准时返京,临走时,剧组四个孩子洋溢着灿烂的笑脸,异口同声,铿锵有力地对我说道:老人家,八月,泰安见!
这些旧农村的素材,走进他们的取景镜头,留下历史的旧貌,这对于剧组来说,是前期的工作,而对于泰安农村而言,是留下一段即将消失的影像,或许,我们的后代会如看古迹一样,解读着曾经。说实在的,我做了孩子们的向导,是一个陪游的角色,如果不是这个角色,我也难知如今农村的变化。从大局看,这几年,工作重点一直在振兴乡村经济上,扶贫,摘掉贫困帽子的过程我没有看到,但我有幸看到了结果,这是一次乡村的巡回展,我是这个巡回展的见证人。找到落后破烂的“风景”是他们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直难以兑现,也不好做旧,我为之担心,更多的是我内心窃喜,因为让孩子们看到了泰安农村的崭新变化,这才是我喜欢做的向导角色。
原创2018年6月20日
2021年8月22日首发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