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醒】宁可枝头抱香死(随笔)

精品 【宁静•醒】宁可枝头抱香死(随笔) ——闲话黛玉之美


作者:小猪她爸 进士,10489.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57发表时间:2021-08-22 21:31:52
摘要:黛玉这个人物,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争议,但始终是《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也是深受读者喜欢的人物形象,这大概与其“宁可枝头抱香死”精气神有关。

【宁静•醒】宁可枝头抱香死(随笔)
   夜来小雨,灯下品读。一卷红楼在手,痴迷文字半宿。
   妻问:“这是读第几遍了?”
   我答:“正在读第三遍。”
   妻笑,说:“任重道远。”
   读书何来“任重道远”之说?因为,我曾与妻说过,早在1954年,毛泽东对一位记者说:你要读一读《红楼梦》,这本书,看五遍才有发言权。当时,我便立下宏愿,听毛主席的话,读五遍《红楼梦》。当下,距离五遍,还差两遍,岂不任重道远?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自打问世,便开启“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模式。据说,民国时期,北京街头拉洋车的车帘子,都不挂雪花膏、香烟等广告了,这车挂幅“黛玉葬花”,那车挂幅“宝钗扑蝶”,还有挂“湘云醉卧”“妙玉捧茶”……
   近代以来,专家、学者、作家都在读《红楼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品鉴《红楼梦》,然后撰文,引经据典,高谈阔论,为读者指点迷津、顿开茅塞。诚如鲁迅所言,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啊……”不同的人,都能从《红楼梦》中得出不同的认知、感悟和结论。虽如此说,像我这样学识浅薄,尚未读过《红楼梦》五遍的,还是不敢轻易发言,不敢随便论这论那、品头评足。
   忽然有一天,读到甄洪永的文章,系统介绍清人孙宝瑄《红楼梦》评论的世界眼光和中国底色。文中论述,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孙宝瑄便提出“以新眼读旧书”的主张,并身体力行,用西方自由恋爱的观念评价《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
   “以新眼读旧书”,给我以启发。若是诗人,尽可赏析书中诗词歌赋;若是药学家,大可专研书中各种药方;若是讲究礼仪的人,则可以归纳研学书中礼仪之道。至于美食家或者厨子,自然要研究书中各种菜谱和吃食,比如有人专题研究“茄鮝”与“干茄子条”的异同。我大弟有一次在微信朋友圈晒美食,其中有一菜便是“茄鮝”,北京城里一家饭店厨子苦读《红楼梦》的结果。
   这样一想,我便跃跃欲试。饮食男女,食色性也。不敢作论,只能闲话,那就从林妹妹究竟有多美谈起吧。
  
   二
   谈论一个女人美不美,大多是从眉眼等外在表现开始的,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如同谈恋爱,没人一见面就探寻人家心灵是否美。通常先是对眉眼、肤色、身高、胖瘦甚至头发,有一个外貌感官认同,而后慢慢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闲话仙女黛玉有多美,亦是如此。
   我们可以透过《红楼梦》三位人物的眼睛,领略黛玉之外貌美。
   第一位人物,美人王熙凤。她眼中的黛玉长啥样?曹雪芹老先生笔法非常高明,从黛玉出场亮相,辞别父亲,辗转到姥姥家,与姥姥相见,全过程只字不提黛玉相貌。反倒是细写了迎春、探春、惜春的俊俏模样,特别是浓墨重笔描写了王熙凤之美,“彩绣辉煌,恍如神妃仙子”。在我等待了许久、翻看若干页之后,终于从王熙凤嘴中得了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才算见了。”
   黛玉进贾府时,不过是六、七岁的女孩子,写其漂亮、美丽、性感都不妥当,使用“标致”最为恰当。况且这一赞誉出自大美人王熙凤之口,足见黛玉的标致不是“浪得虚名”。我想起法国小说《陪衬人》,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可以花钱雇一个“奇丑无比,丑得刺眼”的女人,陪伴她逛街,以别人的丑衬托自己的“美”。这里,曹雪芹老先生反其道而行之,通过铺陈“三春”姊妹的俊俏,再加“恍如神妃仙子”的熙凤,以美说美,以美衬美,以美比美,黛玉之美跃然纸上,盈盈地走进读者心里。难怪脂砚斋批到:“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第二位人物,少年贾宝玉。他眼中的黛玉长啥样?又是一番千呼万唤、耐心等待,在黛玉分别见过二位舅母,回到姥姥身边喝茶之后,宝玉才不紧不慢地出场,不温不火地打量起林妹妹。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一形容,超越古代以来文学作品写美女的一切笔法,可谓空前绝后。相比薛宝钗“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的描写,黛玉之美可叹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宝玉说,这个妹妹他见过。俺活过半个多世纪了,这样的妹妹不曾见过。
   关于“含情目”红学专家颇有争议。多个版本,各有不同。庚辰本写的是“两湾半蹙娥眉,一对多情杏眼”,对这个写法,红学专家周汝昌认为太俗气,不是曹雪芹老先生的文风文笔。他认为,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子,怎么会“含情脉脉”呢?1984年,周汝昌亲赴前苏联的列宁格勒(现改名圣彼得堡),勘验那里保存的一个《红楼梦》古抄本。打开第三回,找到上面写宝玉端量黛玉的章节,读到这样两句“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真的是又惊又喜,这才是曹雪芹的文笔。“似泣非泣含露目”,既符合黛玉作绛珠仙子“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还泪之说,又符合一个未谙世事小女孩的生理特征。假借宝玉之眼,凭着周汝昌老先生的执着,我们看见一个美过西施的黛玉。
   第三位人物,混子薛蟠。他眼中的黛玉长啥样?薛蟠,花花公子,富二代。论学识,不学无术天下第一。第二十八回对酒令,“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便是其“佳作”,其学识由此可见。论人品,说其流氓成性也不为过。我相信读者在读到第四十七回,薛蟠被柳湘莲诓到城外一顿暴打时,大多会说,好得“很得很”!但不得不承认,这厮对女性的审美能力挺强。他抢来的香菱,长得特像秦可卿。而秦可卿书中暗喻其为警幻仙姑的妹妹,“乳名兼美字可卿”,仙女一枚,翩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由此说来,对女人美不美的问题,这厮是有发言权的。这也符合常理,一个混迹美女堆里的人,与一个偏居一隅的人,相比之下,前者说话更有分量。
   于是,这厮便与黛玉之美扯在一起。在第二十五回里,由于马道婆做法,宝玉痴了,凤姐疯了,一个“拿刀弄杖”,一个手持钢刀,乱麻一般,乱作一团。按理一般作者此时笔墨都在“痴”与“疯”上,而大师就是大师,曹雪芹老先生竟然腾出手来,写了出神入化的一段“别人慌张自不必讲,独有薛蟠比诸人忙到十分去: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瞧瞧,这点心思全在老妈、妹妹、小妾身上,忙得不堪。然而,“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就这么一眼,便把风月场上老手瞬间“酥倒”,把他过去见到的所有女子的美都给比下去了。可以想见,黛玉定然美成一种极致。
   当然,也有人认为黛玉有些弱不禁风,病恹恹的样子,少了点青春靓丽、健康向上的美。咳,甭说那个年代,如今这年头,既能填得葬花词,又能修得宝马香车的女人,哪儿找去?
  
   三
   前文说过,谈及某个人的美是由外而内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对某女实在无法冠以美丽词汇时,大多转而谈气质,所谓气质美女。黛玉不是这样,她是集美貌与气质于一体。有学者论到,黛玉是“草木之人、性灵之诗、清虚之美”。这样的评价很经典,但平头百姓会感觉到有些虚头巴脑。我看黛玉内在之美,美在俏皮可爱,美在敢爱敢恨,如邻家小妹一般真实。
   我们可以通过归纳概括的三个场景,体会一番黛玉的可亲可爱。
   第一个场景,“砸场子”,宝玉的“野蛮”女友。人们常说黛玉性格不好,刻薄、小性子。其实,刚到贾府时,黛玉不这样。王夫人告诫黛玉,别招惹宝玉时,黛玉的回答有理有据、温文尔雅,看不到半点尖刻、刻薄。所谓的刻薄、小性子,是从薛宝钗到来开始的。书中有言“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宝钗)”“(宝钗)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环境的变化,周围人的转变才促使黛玉开始反击。这才有了“送宫花”怒怼周瑞家的,那样一个“刁蛮”的样子。一只乖巧的猫,趴在你脚下,你一会揪它一把,一会捅它一下,看猫挠不挠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恰好说明黛玉是真实的、率性的,而不是虚伪做作。
   在第八回开篇,便把黛玉的“刁蛮”演绎到极致。故事很简单,一大家子包括宝玉、黛玉陪老太太去东府看戏,中午宝玉陪老太太回家午睡,然后去梨香院,探视前一阵子有小恙的宝钗。姐弟俩“一语未了”,外面有人说林姑娘来了,好戏就此上演。宝玉此行,不走寻常路,绕了一圈,本意就是要摆脱黛玉。宝玉做梦也想不到,留在东府看戏的黛玉,犹如“仙女下凡”,“摇摇地走了进来”。此时此刻,诸位过来人,个中玄妙、尴尬,五味杂陈,尽在不言中。没错,黛玉就是来“砸场子”的,故意来搅局。
   接下来,借雪雁送手炉,奚落宝玉听宝钗的话“比圣旨还快呢”,怒怼李嬷嬷袒护宝玉,直到最后为宝玉正衣冠。这又打又拉的,活脱脱一个“野蛮”女友的形象,令人拍案叫绝。且不细究此时宝黛是否爱恋,但从儿女情长的角度说,我的好朋友,干嘛让你插一杆子呢?凭啥要和你好?难道一定要躲在角落里,暗自流泪、独自伤心,才是温柔可人、大家闺秀了?我以为,“砸场子”的黛玉,才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可敬可爱。
   第二个场景,开诗社,宝玉的“诗才”女友。可以说,大观园是黛玉现实生活的圈子,诗歌则是黛玉另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黛玉冰雪聪明,才思敏捷,诗情洋溢,其诗风雅别致,格外真挚动人。许多文人墨客对黛玉的诗,多有评论,我一支秃笔,不敢论诗说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走进黛玉的内心世界,还原另一个黛玉,平和、大度、洒脱的潇湘妃子。
   探春倡办的诗社,无疑为黛玉创作诗歌,展示才华与思想个性创造了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黛玉总是神采飞扬、光彩照人。咏海棠时,黛玉抚梧桐、看秋色,与丫鬟们玩笑,是一位贪玩爱笑的俏皮美女。咏菊花时,依着栏杆坐着,拿着鱼竿钓鱼,是一位自在逍遥的闲适美女。对于诗歌品评和排位次,黛玉从来不争不抢,没有丝毫计较,甚至主动说“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诗歌给黛玉带来无限美好,这时的黛玉是一位谦和大度的美女。
   乐于助人,是黛玉另一种蕴含的美。平日里,黛玉给丫鬟们“小费”是论把抓的,一抓一把,许多别屋丫鬟都乐意弄一个去潇湘馆的差事。在诗社里,黛玉是唯一一位肯教香菱写诗的人,丝毫没有好为人师的感觉,总是仔细、耐心、热心指点香菱写诗。反观宝钗,也是一位诗词高手,又与香菱住在同一屋檐下,不但不指点香菱学诗写诗,还冷嘲热讽。两厢对比,谁更可亲可爱立见高下。
   第三个场景,骂姥姥,宝玉的“敢为”女友。黛玉之美,柔弱中透着清洁本色、高洁品格,有一股子敢做敢为,不妥协、不屈服的骨气。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之后,黛玉当着众人的面,快人快语,批评刘姥姥:“他是那一门子的姥姥,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这句话,李纨没说,史姑娘没说,“迎、探、惜”没说,宝钗事后诸葛亮,点评了黛玉的话。记得有一篇文章,大概成文在几十年前,大意是批评黛玉没有同情心,不同情劳苦大众。此言差矣,刘姥姥虽说是劳苦大众的一员,但她靠着傍大款,靠着装傻、卖呆、献丑博取主人一笑,空手套白狼,赚个盆满钵满。从商业角度说,刘姥姥很有经营头脑,从人品角度来说,她就是一个“母蝗虫”。
   黛玉的批评定位准确,直击痛点,入木三分。当然,不能就此说,黛玉嫉恶如仇,但敢于直抒胸臆,恰是体现了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洁品格。黛玉这个人物,古往今来也有不少争议,但始终是《红楼梦》中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也是深受读者喜欢的人物形象,这大概与其“宁可枝头抱香死”精气神有关。

共 46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怜香惜玉大抵古往今来真男人之柔情和作派,曹雪芹昔年锦衣玉食花团锦簇自不消说,晚年痴情撰著《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为谁大约也无须揣度,尤其是要当呕出心乃已尔的长歌当哭的《葬花吟》殊令读者戟心动容。“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林黛玉成为《红楼梦》问世以来莘莘读者心头放不下的永恒牵念,且诸多说辞。大作非惟青出于蓝,更别辟蹊径,言真知灼见,从作家的艺术表现手法角度、由小说人物眼中侧面分析林妹妹形象,给读者呈现出全新角度的潇湘妃子之美,异彩纷呈。其真实、率性、平和、大度、洒脱、乐于助人、不好为人师、敢为,等等,最后归结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洁品格。文末,升华主题,也即人物的核心性格。因此,毋宁直接取题“宁可枝头抱香死”,而让“闲话黛玉之美”副之可好,个见。【编辑:郭永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0824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21-08-22 21:33:35
  大作拜读,问好先生。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08-22 21:52:09
  感谢郭老师精彩编按。标题依您高见,修改之,再次感谢。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林间风吟        2021-08-22 22:03:34
  佩服老师,已经读了《红楼梦》三遍,还准备再读两遍,不过经典确实值得读,因为老师读得用心,所以写出的文字也很有说服力,我仿佛就像在看一个文艺评论大家在引导我们重新认识林黛玉这一经典的人物形象一样,这个形象真的美,美在她的真实、与众不同、率性而为。为老师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08-23 08:45:51
  谢谢林间风吟老师留墨点评。“大家”过讲了,觉得挺好玩,便把体会写出来,不一定正确,还可能误人之第。
4 楼        文友:小子君        2021-08-22 23:44:30
  一遍也没有看完,因为感觉有点晦涩难懂,谢老师赐教
立志要写出一篇绝品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08-23 08:43:20
  谢谢小子君留墨点评。闲暇是可以读读红楼梦,读进去后,感觉蛮有意思的。
5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1-08-23 09:23:57
  佳作欣赏,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回复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08-23 09:41:52
  感谢宁静社团一直以来鼓励和支持。
6 楼        文友:木文子午        2021-08-28 21:57:27
  读五遍,好人民群众,听毛主的话。
记录时代特色,反映历史痕迹;记录生活现实,反映百姓心声;记录风土人情,反映生存状态。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