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白衣卿相柳三变(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白衣卿相柳三变(散文)


作者:雷声菜园子 白丁,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19发表时间:2021-08-23 15:56:47
摘要:柳三变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为唐代柳冕之后代,是一个全门进士的乌衣门第,而他却仕途坎坷,五次参加科举考试,直至50岁时才进士及第。柳三变是一个多情的男人,创造了很多男人都想创造的神话:同时爱着许多风尘女子,却并不招她们忌恨。因为,在他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同等的尊严。这种突破世俗疆界的宏观平等主义,让柳三变不仅是一个才情不凡的词人,更是一个天然而又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像他这样一个堪称伟大的文人,正史传记里竟没有他一笔。 “宁立千人碑,不作柳永传”。但柳永的词被天下认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是佐证。。

【晓荷】白衣卿相柳三变(散文) 深秋。
   傍晚。
   渡口。
   京都汴梁郊外汴水边。
   一顶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一对情侣在饮酒话别。
   帐外,寒蝉的哀鸣凄凉而急促,好像在为这对男女伤别而哭泣。
   大雨刚停,天色渐晚,不远处的长亭已经显得隐隐约约了。
   河边,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就要开船了!”
   不得已,两人徐徐站起,移步帐外。
   双手相拥,泪眼相对,诉无语,泣无声......
   船走了,渐行渐远;人去了,越去越远......
   远处,暮霭深沉,烟波渺茫,楚天广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
   伫立岸边,含泪挥手,女子目送那一叶小舟,渐渐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船上,远行的男子饮下一杯苦酒,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伤情离别,自古皆然,但千不该万不该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让我与她分别,这叫我怎么能受得了呢?
   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男子连忙起身,四处寻觅,我的爱人在哪里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看见的只是岸边的杨柳、天上的残月,感受到的是拂晓前的阵阵凉风。
   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此时此刻,男子心中如风卷浪涌,不可遏止,不由地又饮下一杯苦酒,仰天长叹:这一长年相别,即使我再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去找谁诉说呢?
   这是九百多年前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不得而知,男主人公叫柳三变。
   柳三变真的走了。大概是他自己觉得“三变”这名字,除了父亲当初寄予的“君子有三变”的寓意外,也象征着太多变数、太多变迁、太多变故。
   柳三变真的走了。他给情人留下了一首《雨霖铃》。
   三十年后,当柳三变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时,他叫柳永。
  
   柳三变,字景庄,家中排行第七,也称柳七,后改名柳永,字耆卿。“三变”这个名字,源于《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给人三种印象:看上去是庄重严肃的,与他接近后发现是温柔敦厚的,听他说话又是严厉不苟的。
   柳三变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为唐代柳冕之后代,是一个全门进士的乌衣门第。
   祖父柳崇,五代时以儒学著名,终生不仕,老于布衣,“以行义著于乡里,以兢严治于闺门。”柳崇生有六子,六子都有官职,都是进士。
   父辈之后,三变的两个兄长三复、三接皆为进士,儿子柳涚、侄子柳淇和柳悦也是进士。
   全门进士,柳三变却仕途坎坷。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25岁的柳三变赶赴京都汴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谁知九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柳三变竟然名落孙山。柳三变并不在乎,宽慰自己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其实,柳三变并不知道,仕途的坎坷对他来说这才是刚刚开始。
   三年后,公元1015年春,28岁的柳三变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又落榜了,比他小五岁的词人范仲淹却考了个前三名。
   又过三年,三变再考,依然名落孙山,而他的大哥柳三复却考中一甲进士。都是一个娘生的,差距如此之大,柳三变极度失落,牢骚满腹,郁闷之至,挥笔写下对自己遗害无穷的一首词《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没想到,一首发牢骚的词,却因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许多人,最后传到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虽然没人来抓他,治他的文字罪,可他一生的命运都搭进去了。
   又过三年,三变再考,终于中了。
   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三变的名字,立刻想起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批道:“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鹤冲天》让柳三变栽了。十年寒窗苦,落得苦上苦。从此,浪子越发抬头,自嘲又讥讽皇帝说:"奉旨填词柳三变。"返回烟花巷,虫虫抚慰他,师师请他吃酒,贝贝为他跳舞……京城所有妓馆,盛传柳三变奉旨填词。   
   一次次赴考,一次次失意,但柳三变还是要考。
   也许,这是他对正统文人嘲笑自己是浪子词人的一种反击;也许,他心存希望,争取及第,了却内心的心愿,解除内心的隐痛。
   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35岁的柳三变参加科考,又一次落榜,他的长兄三复倒是进士及第。之后,柳三变在41岁,47岁多次赴考,但都是落榜而归,重新回到他的烟花巷陌,继续他的浪子岁月。
   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
   这一年,仁宗皇帝24岁,柳三变50岁。
   仁宗皇帝喜欢上了柳三变的词,成了三变的粉丝。据《后山诗话》记载:“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
   在外地困顿游荡十多年的柳三变,在这一年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柳永,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朝廷开“恩科”取士,也可以说是仁宗皇帝对柳永的一次特别开恩。50岁的柳永进士及第,二哥柳三接与他同时登第,一门三兄弟,都是进士及第。按宋制,三甲为初等幕职官,柳永授睦州团练推官、从八品。
   步入仕途十几年,柳永一直任地方小吏。有一次,他进京办事,想走走后门,便去拜访担任宰相的词人晏殊。
   晏殊问他:“你最近还在写词吗?”
   柳永说:“是的,我和宰相大人一样,经常写几首词消遣消遣。”
   晏殊很不高兴地说:“我虽然也写歌词,但从不写那些‘针线慵拈伴伊坐’之类格调低下的句子。”
   柳永无语,黯然伤神地离开了。
   后来,多亏副宰相、词人范仲淹关照,59岁的柳永才晋升为著作郎,去浙江余杭当县令,后又升任为屯田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柳永为“柳屯田”。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男人和女人。
   男人与女人相识相处,自然有各种故事,柳三变的故事就很多。
   不论是柳三变、柳七、柳永、柳耆卿,还有后来的柳屯田,很多人说起这个北宋著名词人,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字:风流,感觉他一辈子大多时间,都流连绮陌红楼,依红偎翠,沉醉在美人窝里,温柔乡里。因为,两宋九百词人,他写妓女最多,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填词的词人,靠一管毛笔吃饭。
   其实,只要你细细品读柳词就会发现,用“风流”二字形容柳三变未免太过武断和轻飘,多情与叛逆于他,才真切与适合。
   柳三变是一个多情的男人。他创造了很多男人都想创造的神话:同时爱着许多风尘女子,却并不招她们忌恨。因为,在他眼中,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同等的尊严。这种突破世俗疆界的宏观平等主义,让柳三变不仅是一个才情不凡的词人,更是一个天然而又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柳三变对女人的感情真挚而丰富。他爱女人,不是像白乐天那种“樱桃潘素口,杨柳小蛮腰”式的宠物一样的爱;也不是杜牧那种“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略带不屑和睥睨的所谓的爱。柳三变对一个女人的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纯粹的爱,是完全平等的、丰富的、完整的爱情。在他锦绣词章里,风姿绰约的女子,不仅是他的情人,而且是他的知己、爱人和亲人。他爱她们,不仅因为春色美好,而是因为他们灵魂上的感应和交融。所以,在那些青楼女子眼中,柳七郎就是她们崇拜的偶像,能见上一面,自己的名字能被他叫一声,都是一种幸福和感动。如果嬴能得柳七的心,能让他为自己填上一首词,也许自己就能走红。那些女子从不恨他,只是在他离开后,思念他,希望再一次看到他。“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是天下青楼女人共同的心声,柳三变成了宋朝的大众情人。为了见他一面,为了得到他一首绝妙好词,她们死也愿意。男人做到如此境界,千秋万代,唯柳三变一人。柳三变去世时,一贫如洗,也没有亲人在身边。歌妓们闻讯后,凑钱将他安葬。出殡之时,汴梁满城的歌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妓女们年年还聚集他的墓前,唱他的词,招他的魂,为他献一束花,为他抹一把泪,场面颇为动人,时称"吊柳会"。"吊柳会"竟然延续近百年。
   柳三变是一个叛逆者,没有人像他那样敢于叛逆,做时代和人生的叛逆者,也敢于做文学创作上的叛逆者。是他,以开创者的勇气将词从小令中解放出来,把词引向民间,引向有井水流淌的地方,推动宋词走向繁荣。没有人像他那样,为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甚至青楼歌馆的审美需要,而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变雅为俗,受到民间的喜爱,人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人生无非两个去处,一个是家,一个是梦。 
   在路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回家,一种人去远方。 
   柳三变没有家,妻子倩娘已逝,他“直把群妓当倩娘“。他的心灵一直在飘泊,他的一生都在飘泊。每每失意之后,柳三变都要离开汴梁,走向远方,排解心中的失望与迷茫。
   这一年,他三十岁,而立之年,但一首《鹤冲天》让当今皇帝把他从金榜上划掉,仕途彻底无望。
   又一次来到汴水渡口,他想乘舟而去,离开伤心之地汴梁。离京时,他给情人写下一首《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三变的《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探其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让缠绵、离别、羁旅、情愁,这些世俗意味强烈的字眼,在词作中闪闪发光。   
   《雨霖铃》以“伤离别”为主线,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勒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笔随意转,一泻千里。其中“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写景抒情,层层推进,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缠绵悱恻,凄凉哀婉,令人不忍再读。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写实,更是抒情。它用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兰舟催发”,是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直至迸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力敌千钧!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
   词下阕主要写别后的痛苦。词人的离别之痛,不仅来自柔情蜜意,缱绻相守的割断,更因为灵魂上远离和隔绝,千种风情,而无人说。
   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应首句,“清秋”对应“寒蝉”,衬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名句。“酒醒”遥接上片“帐饮”,可见当时虽然情“无绪”,却依然借酒浇愁,还是沉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黎明前的“月”是“残”的,更衬托出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涌,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词人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词人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词人离开情人,寂寞凄凉,孤独万分,从此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是形同虚设,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别后只能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相对,哽咽无言,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
   一岸杨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
   柳永是不幸的。
   这种不幸不是蹉跎一生,不是宦海沉浮,也不是壮志未酬。
   柳永的不幸在于:像他这样一个堪称伟大的文人,正史传记里竟没有他一笔。
   “宁立千人碑,不作柳永传”。不知柳永是败给了自己的“疏狂”,还是败给了这世间的炎凉。
   柳永也是最幸运的。不被朝廷认可,也不被正史认可,但柳永的词被天下认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是佐证。
  

共 53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柳永,词坛中享有盛名,占有一席之地。可是他的命运却坎坷波折,让人扼腕叹息。作者以深情精练之笔讲述了柳永的生平,他的才情与生平形成强烈反差。柳永屡试不第,却又未屈服于命运。柳永自谓白衣卿相,一腔热血寄于烟花柳巷,绝非一己私欲的占有贪欢,而是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平等的爱。因此,他才在万千妓女中赢得尊敬和爱。柳永真正的贡献就是将大雅的词变成雅俗共赏,凡有井水处,皆能唱柳词。这或许是对柳永疏狂失意的人生最好的慰籍。感谢老师佳作分享,推荐赏阅。【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1-08-23 16:00:49
  老师文字中流露着对于柳永人生际遇深深的同情,每一颗伟大而优秀的灵魂闪烁的光辉皆是与众不同的。
回复1 楼        文友:雷声菜园子        2021-08-24 12:21:54
  感谢阅读拙作。
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1-08-24 09:15:53
  柳永,是一个贾宝玉似的人物,在那个封建等级制度相当严酷的时代,他用真诚与爱心对待每一个女子,自然也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与爱戴。他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士大夫都高贵,从精神层面讲,他的一生是成功的,完美的。感谢老师带来的美文,祝写作愉快。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回复2 楼        文友:雷声菜园子        2021-08-24 12:22:24
  分析的有道理,谢谢。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