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笔耕翰墨 情注丹青(散文) ——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创作研修班导师杨长喜
我与杨长喜乡党也,他年长我两岁,属同龄人,相识于本世纪初。当时,杨兄是我仰慕已久的东营文化艺术名人,时任东营市美协主席、东营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彼此由共同敬仰的、被誉为“东营孔子”的东营市教育泰斗、文化名人、德高望重的庞长增老师(原东营职业学院纪检委书记)荐识。我在民建大厦集团供职时,与庞老师“同事”多年,且为世交,情同父子。老师视我是“文化人”,知我喜好字画收藏,由其引荐在杨兄工作室与杨兄相识,兄馈墨宝《笑口常开》,因画结缘,也因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而成为相惜之友。年节或拜访庞老师时有数次谋面,他离家进京深造后,少有联系。辛丑春节在探望老师时,恰巧与之不期而遇,互留微信,之后常在微信中相互交流。兄长对我从文极为关注关心,时常点评鼓励,倾力支持,我对兄长更为崇敬仰慕。近日,又获知喜讯——2021年7月杨长喜先生入驻千祝文化网,该网站为杨长喜先生建立个人艺术家官网数据库,此为可喜可贺之幸事。杨兄艺术修为已非同日而语!甚喜,即萌生欲书之念。故,刻意挖掘素材,问师访友,专访本人,整理成文记之。
杨长喜,现代国画山水名家,德艺双馨艺术家。字悦之,号一山居士,别署卧云石斋主,逍遥翁。生于1955年,山东利津人,现居北京。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进修深造于国家画院、中央美院、北京大学。现为东营市文联副主席,东营市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东港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大使画院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传记、艺评我多有涉猎,但对杨兄不敢贸然命笔。逐,着力探寻其丰富的艺术履历,欣赏其精湛的艺术作品,品味其独特的艺术韵味,感悟其辉煌的艺术成就。于是看了不少书籍资料和先生的文介,又与先生聊了很多,随之一个完整的“美术大师”形象,在脑海中越发清晰;越清晰,就越发觉得他是可尊可敬之师、可亲可爱之兄,令人敬佩、钦慕。
【艺术履历】——百折千挠沉寂,千辛万苦超越。
杨长喜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利津县,出身文化世家,令尊是离休干部,酷爱京剧、书法。受家庭父辈文化底蕴和家乡传统文化之熏陶,他自幼酷爱绘画,因此走上了艺术征途。初习人物,后改花鸟,现主攻山水,近年常作巨幅通屏。其艺术道路,由临仿而创作;由师造化,受教于程大利、曾来德、张立辰诸先生;综合创造,自成一格,是中国现代画坛一位文化立场坚定,传统功力深厚、开拓意识极强的艺术家。
从与杨兄交流他无比自豪的表述中能想象得到,生长在东营黄河入海口,他特别地骄傲,无比地自豪。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拍打着雄浑的土地,将慌渺炎凉与广阔壮丽演绎到极致的那种绚烂,许是那宛若游龙的黄河之水所赋予,他身上具备特有的苍茫气息和雄浑气势;或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可能血液中自然流淌着先辈的艺术基因,他自幼具备审美的天性,造美的悟性和淡泊名利的品性。童年时期幻想烂漫,青年时期潜心学画,老年时期专心授业……因为他喜欢,就愿意为之探索,就容易萌发成长的种子,正是因为喜欢,绘画如影随形,始终伴随在他的左右,使他陶醉在艺术的天地中,恪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正脉之道上,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可以说,他有着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夫。同时,他不拘泥于现状,不断研磨耕耘,求学深造,在手摩心追于古人前贤导师的笔墨技法中,如攀登一座座壁立万仞的高山,磨砺了一颗“不服输、不畏难”的恒心,成就了中国大写意书画艺术的非凡境界!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学习经历,会令人茅塞顿开,更会对当今学艺、从艺、懂艺、爱艺之人有莫大的启发!
杨兄初始擅画人物,当时他生活在广北农场,广阔的天地,火热的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他贪婪地吮吸着生活的营养,利用好每一分时间,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作品,如:《抢在雷雨前》《垦区新花》《煮海人》《荒原悠情》等。作品以鲜明的人物性格,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而赢得了同行的赞誉和观众的好评,其中有的参加了全国性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有的在省市展览中获奖,在农场工作的二十年中,业余创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崭露头角。
出于对绘画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也因此走上了群文管理的道路,多年来,他克服种种困难,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老兄还负责单位职工文化管理工作。1993年因工作需要,杨兄调东营市总工会工作,任职工文体活动指导站站长随着工作任务的加重,他画画的时间逐渐减少了,为了工作和创作两不误,他把时间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充分利用早晨和双休日的时间进行美术研究和创作,绘画的内容也由于时间的限制从人物转向山水和花鸟。在忙完繁重的行政工作后,每当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之时,总还要静静地坐到画桌前,画上几笔画,既当作休息,又用画笔表达他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这些年来,他一边采辑历代大师的传统精华,一边向大自然获取生动的生活资料,不辞辛苦,劳心劳力,潜心经营。市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成立后,他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多次策划组织全市及全省范围的大型职工文化艺术活动。如:“情系黄河”全国书画系列活动;山东省“华泰杯”山水花鸟画邀请赛;全市职工一、二、三届书画电视展播大赛;全市“工商行杯”职工交谊舞大赛;“人寿杯”少儿书画精品展等。在举办活动的同时,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对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汇报。活动的不断推出,大大提高了该地区职工群众的文化艺术品味,有力促进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同时密切了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
由于杨兄在艺术上的成绩日益彰显,2004年被公推为东营市美协主席,他的艺术之路由此实现了从业余到专业的提升,艺术事业达到相应高度。在任市美协主席期间,组织了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赢得了业界及大众的赞誉,为东营市的美术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巨大贡献,得到了市委市府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他本人先后两次被评为市直机关优秀党员,一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一次荣立三等功。
【艺术追求】——师承画坛名家,开启笔墨智慧。
令人敬佩的是杨长喜,不拘现状,不断追求。上世纪末,多次参加中文联、文化部举办的培训进修学习,丰富自我,提升技艺。1997年参加中国文联首届太行写生班;2001年参加文化部第八届岩彩培训班。长期基层摸爬滚打在绘画的自我实践过程中,他痛苦、孤独、迷茫、挣扎过,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坚韧的毅力和恒久的决心,就没有突破;浅尝辄止的艺术,都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很难走进观众的内心;有着坚韧不拔之志和痴迷的陶醉,所以也就没有攻破不了的难关。
2006年秋,长喜兄的父母相继辞世,他尽完了作为儿子的最后责任,这也使他开始重新思索未来人生艺术道路。经过反复思考抉择后,形成了独有的绘画思想和自我革新的求变意识。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传统笔墨的堂奥,他毅然辞去了行政工作,卸任市美协主席,提前离职只身“北漂”进京从师学艺,深造名家,最终实现了自我蝶变。先后进修深造于国家画院院程大利山水画高研班,曾来德书法班,中央美院张立辰写意高研班、教育部中国画、博士课程班、北京大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班。之前,他也曾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进行过艺术交流。
当时年过半百的他为了艺术离家赴京,矢志北漂,舍得坦然,其精神可感可佩。在程师门下学习一年多,程老精湛的笔墨技巧以及丰厚的学养都使杨兄获益良多。他曾语人曰:这一年,我主要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我认为作山水,不仅要为山川传神写照,还更要参天地化育,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如果说,长喜兄原来下的功夫更多地体现于具体的笔墨技巧的话,那么,在程师门下的学习三年使他逐渐体会到了传统艺术精神之所在。一个艺术家,没有技的准备,辄曰气韵云云、意境云云,不过是空口的游淡;但没有进一步对道的体悟,则最终无法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当然目前长喜先生的某些作品尚未尽善尽美,于笔墨精微明澄之境尚差一层透鳞之功。但对于中国画而言,古来画者烟云供养多享大耋,当时,杨兄半百之余,正是做学问的大好时光,只要假以年月,其超悟蜕化,是可以预见的。
杨兄曾经谈及:从他辞去机关事业单位法人之职,舍弃地市级市美协主席职务,毅然赴京求学的那天开始才算真正地找到了自己。这并不是说杨兄过去的五十年是对生命的浪费,正如张晓风所言:“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杨兄此番抉择并不仅仅是改变一条出路,更多包含着的是他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社会文明中扮演着什么角色的问题。正是因为心底里的那份挚爱,才甘愿如此舍得。
经过长达八年的专家专业专职培训,自己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进修深造,杨长喜华丽转身,蝉变成蝶,技艺飞跃,渐入佳境,真正实现所探索追求的艺术人生目标——由画家到艺术家的升华。
【艺术传承】——授业教学相长,传道桃李盈枝。
2012年杨长喜深造所成,意境升华,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墨椽飘香,名声显赫。2013年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创作院聘为教授,在邓福星花鸟画高研班任执行导师,2015年邓福星、郭石夫联手在传媒大学成立博士课程班,与郭煌老师共同担任执行导师。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创业,再次实现了由艺术家到美术教育家的跨越。
现杨长喜,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杨长喜山水画工作室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文法部艺术创作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邓福星、郭石夫写意花鸟博士课程班执行导师,天津大学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导师。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和艺术学院担任山水画高研班导师。他致力于传统文化与艺术美学的研究与传播,画风自成一派,诲人不倦名家。杨兄热心倾力书画传授,精心培养书画人才,努力传承书画国粹。近年来在北京,求索新途,传道授业,以美立教,风生水起,满城桃李,书韵飘香。
芸芸学子,来自全国各地,既有绘画爱好者,又有小有名气深造者。在此期间,在导师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批理论和实践兼优的花鸟山水画家。作为一个艺术家,不仅要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开班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写生,亲自带领学员走太行,访雁荡,临仙居,游西北,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搜尽奇峰,饱览云烟,澄怀观道,迁想妙得,与弟子同吃同住同饮同作同赏同乐。通过写生使学员们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领悟,创作了大量笔墨鲜活,气韵生动的作品。从本工作室走出的每一批学员多以深悟中国画的发展规律,明确物理与画理的关系,掌握了扎实的笔墨功夫。
艺术家不能忽略前人的智慧,而当下的艺术家,亦是后人的前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十几年时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扑在学员身上,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奔走在山区、写生路上。不论严寒酷暑,都在为学员们看稿、改稿,帮助他们出版了等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画家,推出了许多美术人才,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有的不足一年便超值拿下了中美协会员的资格,有的向更深的笔墨领域进取。他们有的在地方担任美术教研工作,有的在县市级美协担任领导职务,还有的在国内外某大学担任教授、导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在各自的领域开花结果。
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上课要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来歌唱。教师不是旁观者,不是客观的评论者,是有情有义的活人。”这是他的教学理念。他因人而异,让每个学员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重视读帖教学,努力提高学员的欣赏水平,鼓励他们大胆探索艺术奥妙。
他从自己从艺的艰难困苦中感知到学画从艺之难,作为导师,与学生既是师生,亦是朋友,良师益友,平日里循循善诱地教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无时无刻的勉励。他是一个极其有奉献精神的人,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对待朋友上,总是想尽可能多地去多做一些事,去帮助别人。除传道授业之外,关心穷苦学员,帮他们找市场,寻出路,力求克服困难,完成学业,在书画市场不景气的近几年,为此费了不少心血。正因为此,十几年间,与学员结下深情厚谊。师生互赠留作纪念。老师谦逊,授业育人,厚文养正,蓄素守中;学员真诚,立雪城门,高业门徒,高足弟子。这份情谊让他永记心间,他说:这个平台,伴我和学员共享晚年之乐。
杨兄天生有一股军人的豪情侠义和异常坚韧的精神意志,这是与先生交往过的人的共同感受。先生从未当过兵,但是由于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军人的作风。在教学上,杨先生公正严谨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待朋友则豪爽坦诚且至诚至义。事父母尊亲至孝,不违其志。对待自身亦是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先生每天清晨五点钟务必起床打太极,不管是在山东枣庄写生还是在云南西双版纳采风无一例外。我想正因为杨兄这种雷打不动,恪守不渝的精神品质才铸就了其阳刚骨力的艺术之风。少时在盐场工作的经历是他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每次诉及曾经年少时的那番场景,他的眼中都会闪现出银亮的光芒。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但精神世界丰厚富饶的年代里,和他的同伴们在那片堆叠着汗水与热血的盐田上,挥过一段最为青葱肆意的青春,收获了一份坚若磐石的革命友情。他将这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铺陈在他的艺术作品里——《抢在雷雨前》《荒原悠情》……用艺术来再现韶光里的那些曾经,想来此番岁月里的回忆,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定然令人一世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