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束光,山村最亮的那道折射(散文)
不知不觉中,人至中年,回望这一路的走来,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有过无助、也有过惊喜。岁月犹如一首老歌,轻弹着沧桑的旋律;亦如一壶老酒,喝出陈香的味道。感恩过往,让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朝着有光的方向行进,心中的目的地,即便不能到达,亦能收获一路的感悟。
“一场秋雨一场寒”。四季在轮回,岁月在变迁。走过春天,熬过酷暑,秋来了。喜欢秋高气爽的日子,让人平静,给人心喜。太阳不再那么猛烈,总是慵懒地附和着季节的呼唤,时晴时阴;雨点不再那么生硬,总是温和地追随着秋风的脚步,时有时无。晚霞总是在西山的那个山头,久久不愿散去,偶尔还会折射出一道明亮的光,把山村再次照亮。
秋天的晚霞,应该占据了我对山村的最深印记。理由是:在那遥远的山村,有着无拘无束的童年,也有着无助无奈的日子。山村是自由的,没有阻挡住孩子们踏遍山头的每一个脚步;只是,山村的日子又是艰难的,孩子们早早地就要扛起锄头或背上背篓。西南大山深处,童年总是伴着艰辛和无助,生长在山里的孩子们,注定不能有太多的欢乐。晚霞,成为天空中最耀眼的光彩,染出一片属于山村的斑斓。
西山的那片天空,时而红火,时而金煌。我总会无数次地凝视,没有人会阻挡我看向晚霞的自由。于是,我产生一了种奇妙的想法,天空是一块巨大的屏幕,正在放电影,晚霞便是电影中的色彩。
我一直在寻找最美的夕阳和最绚丽的晚霞,可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记得小的时候,夕阳是硕大的,红通通的,不刺眼的,它总是慢慢地沉下西山,留下一片余晖,洒满西山的天空。随着夕阳西下,天空逐渐暗淡,大地也开始平静。
喜欢大地的安静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忙碌。山里人总有干不完的农活,忙不完的农时。我曾无数遍地试问,为什么大山要如此劳役人们?为什么山里的人们不能像城里的人们坐在大榕树下聊天?只是,我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回答,所以,我只能期望太阳快些落下西山,期望山里的人们卸下一天的疲劳,然后轻快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同样都是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山里的人们总要不断地走向土地,总要不断地在土地上劳作。于是,我开始憎恨大山,憎恨大山那条蜿蜒而上通往半山的小路,憎恨半山上的石窝地里疯狂地生长着杂草。只不过,我不能呐喊,因为我的呐喊只是山间一阵可怕的回音。
山村的傍晚在夕阳沉下西山后,会瞬间变黑。所以,山里的人们总在估摸着夕阳距离山头的位置,估摸着回家的时间,以保证不会摸着夜路狼狈地赶回家中。只是,晚霞并不是每个傍晚都会在西山点燃,乌云常常让人们失去正确的判断。当山路变得黑暗不清时,突然从西边折射出一束光,那将是美好和惊喜的。因为,那束光会照亮匆忙行走的脚步。
从此,我便对西边折射的那束光有着无限的好感和期待,它让我在黑暗中有着惊喜和收获。而且,我觉得那束光属于每一个人,富人、穷人、有荣誉的人和默默无闻的人。我知道,每个人对那束光的感觉会不一样,或许有些人根本就没感觉,权当一种自然现象。而我,却是万千感触。因为,我可以拥有那束光,那束光会给我力量,会指引我行进的方向。
对于走出大山,应该是山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向往。只是,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走出大山的希望变得渺茫和无助,就像始终无法改变傍晚的天会越来越黑、脚上的路会越来越模糊、行走的速度会越来越缓慢。无法走出大山,那是因为山外没有任何一片属于山里人的土地,没有任何一处属于山里人的住所。
“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这是山里人的共同教诲。只是,我对读书的认知不足以让我看到走出大山的希望,或者说,我没有完全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只是,对于我来说,不读书又能做什么呢?我没有必要逃离学校跑往家中,因为我知道,家中的锅里一定是空的,不会留有半粒米饭。
求学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程,特别是对山里的孩子来说,这种孤独显得更明显。自小生活在山里,习惯青山无语,大地无声,就连风吹草动的声音都是千篇一律“唰唰”声。我觉得我有一个缺点,就是我不会大声地说话,不会与人争论,不会去理会身边与我无关的一切。因此,我在求学的路上,虽然孤独,却走得很轻盈。我不会有太多的朋友,不会有太多的想法,我只能与学习为伴,同书本共舞。
或许,大山才有自由的呼喊和轻松的脚步。毕竟,教室里没有自由的山头,书本中没有清凉的山风。当然,最重要的应该是山里的孩子们内向、胆小,而且极度自尊,不能适应山外纷繁复杂的世界。渐渐地,一同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辍学回家了。
如果说读书是照亮和指引我走出大山的一道光,我不能完全相信。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因为在这道光照亮的行进路上并没有太多人愿意走。只是,我的学习成绩很好,没有人能想象,一个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在学习中,会击败山外所有的优越。这对我来说,应该是一道光,一道让我内心极度强大和满足的光。
于是,我沿着这道光一直走着,尽管我不在乎这道光所产生的光环有多么地荣耀。我在乎的是,在这道光的指引下,我能证明:山里的孩子并不一定比城里的孩子差,而且还优秀许多。
我相信读书改变命运是从我参加工作开始的。其实,一路的求学中,我受过的苦要比别人多得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山路永远没有公路平坦。书,我读了,命运,如何改变?直到我毕业参加工作,有了第一个月的收入,尽管只有几百元钱,但我相信了,读书真的改变了命运,至少改变了我的命运。
只是,读书改变命运这道光指引着我走出了大山并未让我有太多的欣喜。因为,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依然会在傍晚时分迈动着慌乱和急促的步伐,西山晚霞折射的那道光不可能每天都会照亮眼前的山路。我觉得,我有一种逃跑的嫌疑。因为我没能始终和山里的人们走在傍晚那条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有点自私?
如果说照亮山村傍晚的那道边光缘自西山的晚霞。那么,引导我走出大山的光要复杂得多,是山里人的智慧,也是山里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这道光带着太多的艰难,大山的贫穷和劳碌往往会剥夺孩子们的求学机会。
此时,我希望有一束光,这束光很亮,能够照亮山里每个人的路。这束光不再仅限于“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这束光属于每一个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这束光照亮的路不再像“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那般艰难。
我一直在寻找大山贫困原因。为什么山里人那么勤劳,却仍然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山里那么节约却仍然没有多余的一分钱?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以至我会不断地埋怨大山弯曲的山路、坚硬的石头和门口那株无辜的橙子树。
对于山里人来说,门口有一片水田,然后有一条小河从门前流过,一定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不用担心稻田缺水,不用翻山越岭赶路,可以看着庄稼在一天天地长高,从青绿到金黄,从耕种到收获。只是,山里人的田地总是远在山的那一边,行路的时间往往超过在田地间劳作的时间。于是,便有了慌乱的脚步和夕阳距离山头的估摸。
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是不能怨恨大山的。毕竟,山村生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是根,是梦起航的地方,无论飞得多高,总有那么一条线,连接着那山、那水。老屋、山路和西边的晚霞,总会在不经意间呈现。只是,我不想看到山里人们那匆忙的脚步和疲惫不堪的躯体。
我期待着一束光,照亮山里人走出大山的那条路。或者说,我在等待一束光,这束光不再是“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因为,并非每一个山里人都有“好好读书”的机会。我期望山里的人们不再翻山越岭、不再跋山涉水、不再迈动着慌乱和疲惫的步伐。
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山里的人们不断地搬离大山,告别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告别了肩挑手拿的生活方式。不用再估摸夕阳距离山头的位置,不用再起早贪黑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终于,山里几代人的梦想实现了。
曾经世代居住的山村人去楼空,那条走过几代人的乡间小路还在,但已然荒芜,长满各种杂草,还开着一些小花。
我对着大山呼唤,听见一阵清脆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