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说“怨”(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说“怨”(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8790.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88发表时间:2021-08-31 20:21:29

街头,两个中年男子站在公路边对话。一个说:“唉!这两年疫情严重,打工也找不到事做,挣钱难啊。”一个回答:“就是嘛,我做几亩蔬菜,遇到天老是下雨,都烂下地里了,哎呀,这年头过好日子难也……”
   听着这对话,我不油然想起古人制造的那个汉字:“怨”。
   站在公路边带着怨气说话,有“怨声载道”的嫌疑;老是说天气不好害人,有“怨天尤人”的含义。其实这个“怨”还可以组合许多成语和俗语,诸如:任劳任怨、以怨报德、以德报怨、丝恩发怨、人怨天怒、东怒西怨、人怨神怒、云愁雨怨、无怨无德、藏怒宿怨、杯酒解怨、众怨之的、深仇重怨、抱怨雪耻、恩怨分明、旧仇宿怨、神怒人怨、死而无怨、恩恩怨怨等等。这一切“怨”都表明: “怨”是从内心发出的一种不满情绪,本义就含有“怨恨”“ 仇恨”的意思。说到底,“怨”只不过是一种情感的表露,也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只能是“怨怨”而已。比如开头的那两个人,你怨,就把疫情消灭了吗?你怨,天就不下雨了吗?就可以找个打工的好地方了吗?回答那时肯定不行的,因此“怨”也就是没有用的。
   怨与恨都是表示不喜悦,不满意的情绪,区别就是“怨”处于初级阶段,“恨”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升级。此外,“怨”也来得比较婉转,“恨”却是急不可耐,巴不得一下“直捣黄龙府。”如此看来,恨是定格了的,而怨却富有一点弹性。、
   在社会生活中,似乎人人都有一点或多或少的怨,即使开着华车,住着高楼,喝着小酒,拥着佳人,他也还有“怨气”,怨没有把酒直接灌进他的肠子里……这样美满的人都有怨气,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端碗吃肉,放碗骂娘,这类人心不足的抱怨,真是不可理喻。还有那些住着漂亮的安置房,享受丰厚的低保的不劳而获者,也还有怨声,埋怨没有给他找个“美女”或者“俊男”……哎呀!如今社会这么好了,还不满足,这些怨声不知何时断绝?
   不是说一个社会就不能有怨声,社会是允许发一点怨声的。古语说: “诗就可以怨。”诗也最适宜怨。古今诗人们都喜欢在“怨”字上做文章。“为添新诗强说怨,”比如著名的“怨”就有《长门怨》《征妇怨 》《湘妃怨》《昭君怨》《深宫怨》《梨花怨》等等。一般写“怨”的诗词更是多如牛毛。如“春怨”“闺怨”“宫怨”“离别怨”“亡国怨”之类。最难以理喻的还有那些骚人墨客还喜欢把自己比成芳草美人,明明是个大老爷们,偏偏说自己是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但是读者们还读认可,说很有诗意。譬如诗词中若出现一个可怜兮兮的女子在长吁短叹,那十之八九是某个怀才不遇的男人在顾影自怜了。当然也有诗人“没话找话”的来写。李益的《江南曲》就是一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首诗毫无内容,只是构思还勉强可以。 张先的《一丛花令》也有类似的句子“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这些貌似诗的句子表面看起来华丽,其实都是一派胡言,无病呻吟,毫无道理和逻辑性可言。然而就是这些,恰恰被人称妙,越是没有道理的越是被人叫绝。
   当然也有动真格的。魏晋时期,司马氏篡夺政权时,对阮籍暗送秋波。可以阮籍不识抬举,装疯卖傻,大着胆子写了一组咏怀诗来抒发心中的怨气,那个怨只是天昏地暗。第四十五首写道:“幽兰不可佩,朱草谁为荣。”直抒胸臆,表示自己绝不参与和配合。直抒胸臆也是好诗,一看就懂,偏偏有人说“太直白。”说这话的人,其实他也心怀怨气的?他怨别人不跟着他写朦胧,写含蓄……
   后唐的李后主李煜是文化圈子里最会怨的人,当然他也最有资格来怨。你看他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好懂的大白话既有诗意又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的哀怨。虽然这人治国不大行,吟风弄月却是高手。
   怨,固然是一种心境。但也与处境密切相关。有人处境极为不幸,用怨来形容还不恰当,那应该是悲的范畴才对。
   古往今来,最当得起这个“怨”字的应该是王昭君。王昭君属于美人,为何要出塞远嫁匈奴?至今也没有人说的清楚。那本叫《西京杂记》的历史书上记载说:元帝后宫多,不得亲见宠幸,就使画图来确定。那些后宫就重金贿赂。少是五万银子,多则十万银子。王昭君没有银子,于是就不得宠幸。后匈奴入朝,索要美人,于是元帝就拿赵君去抵数,可是一见面,却是最美的,可惜无法反悔,只好把王昭君远嫁。元帝处理了这个画工,但是却无法处理自己心中的幽怨。
   民间传说的故事大同小异。说王昭君依仗自己长得漂亮,不肯用银子去贿赂画工延寿。于是这个画工就在她的“标准像”上动了手脚。在她的腮帮子上点了一个“大黑痣”。 有”大黑痣”就克夫,成了“丧门星”,王昭君这一辈子就没有出头之日,唯一的出路就是带着满腹哀怨,远嫁“洋鬼子。”那些“主动请缨,以身报国,和亲献身”等等说法都是夸张,与情理不和的。王昭君出国到了番邦,虽然也穿金戴银,呼奴使婢,心里却是“高山巍峨,河水央央,父兮母兮,道路悠长……”昭君出塞,永远都是一幅让人伤感的图画。羌笛呜咽,风沙蔽日,昭君白马红袍,怀抱琵琶,俯首愁眉……那怨的感染力真是太强烈,太大了,足以让一个多愁善感的美女变成铁石心肠,明知自己此去就不能复返,也就大义凛然的走向远方……
  
  
  

共 20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老这篇随笔仍然体现了其的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和战斗性。本文围绕着“怨”字谈古论今 。他列举了有“怨”字的大量成语,“劳任怨、以怨报德、以德报怨、丝恩发怨、人怨天怒、东怒西怨、人怨神怒、云愁雨怨、无怨无德、藏怒宿怨、杯酒解怨、众怨之的、深仇重怨、抱怨雪耻、恩怨分明、旧仇宿怨、神怒人怨、死而无怨、恩恩怨怨”作者对怨字又做了解析,将怨和恨做了细微的区别。作者还列举了大量古代诗词对诗人之“怨”进行了具有独到见解的分析。这些都看出其知识性。文章发扬的了鲁迅杂文的战斗精神,讽刺了现在一些富豪和腐败分子之“怨”:“在社会生活中,似乎人人都有一点或多或少的怨,即使开着华车,住着高楼,喝着小酒,拥着佳人,他也还有“怨气”,怨没有把酒直接灌进他的肠子里……这样美满的人都有怨气,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端碗吃肉,放碗骂娘,这类人心不足的抱怨,真是不可理喻。”同时,作者还特别举了司马氏恐怖统治下诗人阮籍用诗歌表示跟司马氏不合作的态度,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与黑暗势力斗争 的硬骨头精神。黄老还讲了昭君怨的故事,并谈了自己的见解:不是王昭君为了国家主动跟匈奴和亲,说这都是文人的附会,其实是因为画家毛远寿给她画像时做了手脚。这也看出文章的故事性。总的说,这是一篇类似小品的杂文随笔,佳作,推荐阅读。(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08-31 20:22:48
  黄老这篇随笔仍然体现了其的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和战斗性,是一篇类似小品的杂文随笔,佳作,推荐阅读。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8-31 20:34:53
  谢鲁老编按,此文也是学习笔记,中国字每个字都很有嚼头,祝秋安!谢谢!谢鲁老编按,此文也是学习笔记,中国字每个字都很有嚼头,祝秋安!谢谢!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红花草        2021-08-31 22:51:18
  说“怨”,人人都有过,也人人都解过。老师知识相当丰富,学习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09-01 12:41:05
  就是学习1xiexie xiexie谢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