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横绝万古慷慨歌(散文)

编辑推荐 【东篱】横绝万古慷慨歌(散文)


作者:雷声菜园子 白丁,4.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4发表时间:2021-09-04 05:34:16

【东篱】横绝万古慷慨歌(散文) 暮霭中,你登上幽州台。像一座石雕,你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气概,那神情,既像屈原,又像李白,风雅中透出几分豪情,愤激中渗出一丝悲哀。
   暮霭中,你登上幽州台。像一座石雕,你孤零零地矗立在幽州台上,那目光深沉而又怅惘,正凝视着无尽的远方,为自己的不幸而苦恼,也为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问题而求索。
   仰望苍天,天苍苍;俯瞰大地,野茫茫。
   你问苍天:魏晋风骨何在?
   耳畔,齐梁靡音,回环庙堂。
   你问大地:中兴之君何在?
   眼前,奸臣弄权,文人献赋。
   悲从中来,天地听到了你的一声呐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四句,22字,五言六言交错的一首杂体小诗,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憾人画面。
   这就是《登幽州台歌》——这就是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发出的横绝万古的咏叹。
   60年前,初读此诗,是一个冬日,还是小学生。寒气在教室玻璃上结成白雾,教室的灯光如同这寒气也是冷冰冰的,手臂瞬间不由得起了一层鸡皮疙瘩,觉得自己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笼覆着,很害怕。
   又过十几年,再读此诗,还是一个冬日,已是报社编辑。初读此诗的孤独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心中涌动的被此诗如火山喷薄的壮烈气魄催生的热流,是此诗足以使所有行走在世间的人产生的共鸣。
   能把心中之感以苍劲有力的笔触写出来的,无疑是才子,才子无疑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而才子往往“怀才不遇”,希望屡屡落空,李白如此,杜甫亦然。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占齐这两个条件的人,但陈子昂却是这当中的一个异数。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诗人。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陈子昂十七八岁,尚不知书。不上学读书,并非家境贫寒,恰恰相反,其家境非常优渥,父亲陈元敬是蜀中大隐之一,以慷慨仗义、见义勇为著称。因为身体缘故,陈子昂更爱仗剑行侠、结交豪士。直到十八岁那年,他不小心用剑伤人,才意识到武学不是他想走的路,想救济天下,为官才是大道。从此,唐代历史上少了一个年轻游侠,文学史上有了一截苍劲如松的风骨。
   走出三峡,北上长安,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陈子昂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第二年参加科举考试。意料之中,这个从未受过挫折的富家公子落第了。落第还乡,陈子昂赴金华山研读,三年后学有所成,再次进京应试,再次名落孙山,仍不为人所知。于是,他做出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一日,长安街头,遇一人卖胡琴,索价昂贵,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钱(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要知道,在唐太宗时期,一缗钱等于一千文,而一斗米也不过五文钱。千缗钱可以买20万斗大米。
   次日,陈子昂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
   话罢,陈子昂猛然将胡琴砸碎,笑道:“我的文章比这琴更值钱。”他起身,遍发诗文给与会者。
   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
   一时帝京斐然瞩目。    
   两年后,23岁的陈子昂进士及第,颇受武则天赏识,受到女皇的征召,被授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为谏官者,最重要的就是性情刚直,敢于言弊。这与陈子昂的性格再契合不过,出身豪门的他从来不知惧怕为何物——
   唐高宗李治驾崩,武则天想将高宗迁回长安安葬,他冒险写《谏灵驾入京书》,希望武则天将高宗葬在繁华秀丽的洛阳,以避免劳民伤财;    
   武则天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谏言劝阻;
   武则天意欲开凿蜀山,攻打羌族,他上言:宜脩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疲民;……
   陈子昂目光敏锐,但心地单纯,他怎么也搞不明白,到底得罪了什么人,自己的建议为什么总不被采纳,自己却受"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一度下狱。
   读书人大多心比天高,渴望得到帝王的垂青,建功立业,一展抱负。可是,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又会忧愁叹息,借古讽今。李白曾在黄金台前发出慨叹,惆怅不遇明主:“昭王白骨萦蔓草,何人更扫黄金台。”盛唐的李白如此,初唐的陈子昂亦然。
   同是蜀地走出的才俊,同是自负甚高的大唐诗人,同是踌躇满志的激进青年。上苍在他们身上播下了智慧的种子,却又不给它茁壮成长的土壤,眼看着那颗秧苗旱死、枯死,他们当然不会甘心。比起李白一遇挫折便暗自惆怅,陈子昂则是每逢失意便激愤高歌,而这次登幽州台激愤高歌,则是因为一场战事给他带来的失意。
   公元696年,北方契丹人攻陷营州,坐镇朝堂的武则天派侄子武攸宜率兵征讨,陈子昂以参谋身份随军出征。第二年,大军行到渔阳(今天北京密云一带),不料前军受挫,全军震动。陈子昂挺身而出,直言急谏,并请求率领万人为前驱,武攸宜不允。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又遭拒绝,武攸宜直接将他贬作军曹——仅比普通士兵高一级。  
   心怀报国志,没有用武地。失意中,陈子昂独自登上幽州台。任由霜风袭面,闭目良久,不发一语。陈子昂仿佛回到战国时代,看见了建造黄金台求贤的燕昭王。威严的君王眉宇肃穆,委他守卫河山的重任。而他郑重地接过了那份信任,披甲执剑,冲锋在三军阵前,死生不顾。任由寒意侵身,极目远眺,入目之景,却是一片苍茫。黄金台伫立如故,而站在这上面的君王已化尘土。仰天长望,陈子昂积攒十年的郁闷顿时爆发,象奔腾的江河在无垠的四野铺散开来,将他整个人包围。于是,天地间的孤独感聚集起来,几乎要将陈子昂压垮,他仰天长叹,唱出了壮志难伸的愤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叫蓟北楼,位于北京大兴区礼贤镇。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为雪国耻,复兴燕国,曾在此建"黄金台"、设"招贤馆",以揽天下英才,重振大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千金买马骨"的故事即源于此,成语"礼贤下士"也得而产生,古镇由此而得名,一直延续至今。不过据考证,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兴县。礼贤的幽州台到底是不是黄金台,我不敢确定,但敢肯定的是,它们都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有关,而且关乎政治理想。因为,我国古代有登高筑台的传统。将军在外征讨打了胜仗,要修筑楼台表彰战功。比如,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即史书中之“邺三台”。邺三台”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帝王娱乐,也要修筑楼台,比如商纣王修筑的鹿台。招揽人才、辅佐王业也修筑楼台,比如燕昭王修筑的黄金台。
   登高赋诗,古人肯定要发思古之幽情,思古之幽情肯定包含对现实处境的对照。苏东坡面对赤壁的一番凭吊,辛弃疾在北固亭上的把栏杆拍遍,都是借古人杯酒浇个人块垒。陈子昂也不例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他只能在诗歌中抒发这种情感。
   初唐诗风,承续南朝绮靡诗风,追求形式之美,空洞无文,堆砌辞藻,用语华丽柔靡,毫无骨气。初唐四杰的出现,虽然以他们诗作想改变这种风气,但是总体而言诗歌风格还是偏向华丽。
   历史充满了偶然,恰好陈子昂出现了。历史选择了陈子昂,来完成扭转初唐诗风的使命。陈子昂提倡魏晋风骨,讲究“风骨”、“兴寄”,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还创作了很多感慨时事,讽刺现实,表达理想的诗作,比如《感遇》三十八首。
   在杜甫眼中,陈子昂“有才继离骚”;在韩愈眼中,“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在众人眼中,陈子昂是一位开时代风气的诗人,而他留下的《登幽州台歌》就像一枚核弹,在无限时空中升腾爆炸,以其巨大的审美冲击波炸开了盛唐诗歌的大门。
   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只有短短四句,只有二十二个字,《登幽州台歌》不讲究什么吞吐回环,更不屑于堆彻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臆。但是,它的境界却何等阔大,格调何等雄浑,含义何等深刻!它像火山的喷薄,又象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而且更代表了我国七世纪末,那“鼎盛时代”的中坚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想感情。唯其如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在这首歌里,诗人说: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从战国以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能不怆然涕下呢?
   从文学史知人论世的角度,人们对这首诗的解读常常与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遇相联系,不由得感慨“前不见古人”,意为没有机会见到古代之圣贤明主;“后不见来者”,意为自己孤独一身,人生苦短,不能如天地般长存,故此悲从中来,叹息涕下。
   这种解读不无道理,也符合陈子昂写作的心理状态。但是,伟大的诗歌时常会超越作者的心境,体现更加普遍的人类共有感受。分析这首诗不能局限于诗人创作时的心态和意图,而应从诗歌本身出发,解读其动人心魄的力量。
     1300多年来,这首诗之所以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奥妙,或许在于这首诗以极小的面积所集中蕴蓄的幽邃而深沉的历史感,它不是“悲士不遇”传统题材的简单翻版,而是诗人将一个小我置放在宏阔、辽远的时空背景中,因而使诗歌没有停留在一时、一地、一人、一景的局限中,而是立足一点展望了整体的宏大和连贯,从而使作品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
   《登幽州台歌》抒写了时间的悠远漫长和空间的辽阔浩茫。诗句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乎是说诗人“瞻前”、“顾后”的空间位置,实际上由于古人和来者的出现,而隐含了时间的概念。如果撇开写作的具体背景,就诗句本身而言,“古人”和“来者”,不一定是实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理解为一般意义上“前人”和“后人”。古人代表了过去,来者指示着未来。时光飞逝,四季轮替,世代更迭。“过去”成为了历史陈迹,无法复转,“现在”转瞬即逝,“未来”还没到达,更加难以把握,所以诗人连用两个“不见”。时间之流,流动不止。对于浩荡不息的历史长河而言,特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只能是历史短暂的一瞬。历史由过去走入现在奔向未来,未来又由人们实现为另一个新的现在,而这个新的现在也必将成为另一个新的过去。历史,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产生新质的循环中延伸发展着自身。
   《登幽州台歌》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开启全诗,显示了诗人俯仰古今的非凡气度和惜时叹逝的沉郁愁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今,放眼历史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活出生命的宽度。正因为抱着这种积极态度,陈子昂所以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站在幽州台上,诗人目光所及之处是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是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纵览古今,在地球上出现过多少生命,哪一个不是仅仅生活在此时此刻的“现在”?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心灵与心灵的鸿沟也无法逾越,茫茫人世,知音难觅,能赏识、理解诗人的人已“前去”,还“未来”。两个“不见”,包含了万千思绪,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有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更有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只有天地是永恒的,只有自然是永恒的,我们都不过是匆匆过客。诗人登台眺望,想到人生短暂,古人早已面目全非,而天地依然渺远,那种人类个体置身于历史长河的孤独,那种无人沟通的灵魂的孤独,使诗人悲从心生,不由得潸然而泪下。
   站在幽州台上,过去和未来都交织在现在。虽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和“来者”都不是陈子昂的眼睛能“见”到的,因此,这个“见”并非视力可以穿透历史和未来,而是用头脑在“见”,也就是“思”和“想”;思、想有时未必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只要肯想,就可以“思接千古”,所以说,这个“见”其实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以现实为基点,向从前和未来“放射”开去的。前、后也不是空间的方位。开头这两句诗,并没有刻画具体的形象,苏东坡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此相同,“浪淘尽”并不是站在赤壁看到的;辛弃疾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同样不是亲眼所见。这靠的都是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如果说,前两句并不能为作者的思古之幽情确定一个坐标的话,“念天地之悠悠”一句就确定了一个坐标,只是这一句也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或形象,仍然是心理活动——“念”。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的收束之笔,好像有点突然,是什么让男儿之泪纵横而下呢?
   再回顾一下全诗就会了然。登黄金台,自然想到燕昭王,燕昭王是中兴之君,中兴的原因是他不惜千金招徕豪杰之士。如果说,明君不遇让诗人恨不早生是人生的遗憾,那么生命有常,后世便是有明君也早成历史,更是绝望。如此,可以巧妙地避开现实这个尴尬的节点,自己的遭遇不言自明。恰在这时,独登高台,惆怅四顾,天地莽苍,视觉上的茫然和内心的惆怅交织在一起,英雄泪也就怆然而下了。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登幽州台歌》“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它荡漾一股勃郁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它直接继承建安风骨传统,不肯堆积词藻,也不大讲究对偶和声律,而是追求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它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成功之作。它代表着诗歌创作的新方向,标志着自梁陈以来宫体诗的统治已经结束,盛唐时代诗歌创作的高潮即将来临。
   韩愈有诗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方回有文云:“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尽管十八岁才开始念书,生命止于四十二岁,他还是获得了如此耀眼的成就;
   尽管毕生之愿是做一个政坛侠客,为民请命、救济苍生,无意于成为文坛领袖。
   但是,世事总不如人愿,也总有意外的走向。
   陈子昂的铮铮铁骨已经被他以赤子之心熔入诗篇,陈子昂那份令人颤栗的英雄气魄,定会在悠悠天地间万代流传。
  

共 59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唐代文学家、诗人陈子昂的诗句为载体的散文。作者开篇为读者活画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时发出横绝万古的咏叹画面,为文章定下了深沉的基调。陈子昂心怀报国志,却没有用武之地,失意中独自登上幽州台,仰天长叹,吟唱出了壮志难伸的愤慨。作者笔锋一转,回忆了自己在60年前初读此诗的感受,又过了十几年,自己已是报社编辑时,读此诗的感受,发出“此诗足以所有行走在世间的人产生共鸣”的感慨。文章抓住陈子昂的“生平简介”、“相关事迹”以及“名家评价”,细腻而传神地描绘,以作者自己的见解与心灵去复苏了陈子昂的人生与情感世界,使得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跃然读者眼前,可见作者对历史人物和古典文学有着全方位的了解,有着深刻的文化认知,写时信手拈来,随意裁剪,文章除了用语,言简意赅,练达平实,意旨丰赡之外,在写作上实属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反复品读与借鉴。好文!力荐品读,感受精彩!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1-09-04 06:02:09
  感谢投稿东篱,洋洋洒洒近6000字,文笔老到,充满文化底蕴,读之悦目,品之有味。辛苦了!遥握问好,谨祝身体康健,写作愉快,精彩纷呈!
2 楼        文友:雷声菜园子        2021-09-04 09:30:10
  编辑老师辛苦了。谢谢。
3 楼        文友:白玄        2021-09-04 09:34:24
  文章切入角度新颖,以陈子昂诗为例,多角度剖析,解读到位,深刻透彻,结合自己的独特体悟,抚古思今,激励鞭策。好文章,赞一个!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