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古寺佛缘(散文)
家乡的云居山上有座古寺,叫真如禅寺。寺院不大,四面环山,且山状如荷花尖尖,将香火青烟的古刹团团围绕。史料记载,此古寺距今已有千年。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虚云大师,正是当时此刹之方丈。
我恐怕生来与佛无缘,每每进得寺庙,对大堂中坐立的各种高大佛像,几乎无有认得的。印象极深的当只有如来大佛,但也常有弄错之嫌。
由于工作关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得不去寺庙,不得不与那些终日坐香打禅的出家人多有交往。渐渐地沾上了些许的禅中之气,渐渐地对佛有了粗浅的认识。
那是一个春日,我与县统战部长一行离开喧闹的城区,驱车前往云居山真如禅寺。汽车使出车比人多的小城,半小时便行至山间,花红柳绿,鸟鸣水潺,空气中慢慢地有了湿气,而且带着丝丝的甜味。
行至寺院大门,抬头就见赵朴初提写的几个大字,“真如禅寺”高悬于门顶。进得院内,一条干干净净的石板铺就的小路,将我们引至大雄宝殿门前。宝殿内那尊似如来的大佛投来带着笑意的眼神。领头的统战部长自然而又熟练地跨步进门,朝中央大佛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我亦照搬照念“阿弥陀佛”,那声音多少有点走样。
早有一位小和尚迎了上来,照样是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小和尚十几岁的样子,眉清目秀,干干净净,着一身布衣和服,穿一双白底黑面布鞋儿,行动之中无有一点点声响。跟随小和尚,我们进得一室,房间不大,四面木板为墙,左右两边一色的木椅,木椅前有张近似小桌的茶几,固然也是木制。小和尚不说话,只用手势领我们一路前行,用手势招呼我们一一入坐,尔后转身轻步离去。屋子里突然间没有了一丁点声音。脱离闹市,陡然来到寂静的寺院,来到这一方净土之中,仿佛走进另一个世界。这世界是如此安宁,让我的心也静了下来。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方丈室。和尚是没有单独的室的,只有做了寺院的长者,才有自已独立之室。那室不大,长和宽各一丈。《维摩洁经》称,身为菩萨的维摩洁居士所住的卧室,一丈见方,但容量无限,故称方丈。以后出家人把住在卧室里的住持也称为方丈。
小和尚过来了,手中端着一个木制的红色托盘,托盘里整整齐齐地放着几个纯白色的小小茶杯,还有一个同样是白色的茶壶。放托盘于茶几,再逐杯逐杯倒上茶。即刻,一股淡雅之清香飘然而至,叫人片刻间有了心怡之感。小和尚复又端起托盘,移步至我们每位对面,亦是并无言语。我礼貌地双手拿过白色茶杯,举至唇边,那茶香便浓浓地扑鼻而入。浅浅地喝了一小口,竟有一股田原之味,山涧之气,让人不舍大口喝去。慢慢地喝着这有山间灵气的清茶,缓缓地呼吸这带有湿润的空气,享受着这难得的寂静,不禁想起那首唐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这儿把后句改为禅房茶香清就妥贴了。
待杯中的茶几乎喝尽时,老方丈来了,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主宾入坐。老方丈法名一诚,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一带佛界已很有名气,属德高望重者。不日,一诚大和尚将去京城,就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我等算是为其饯行。统战部长自然少不了一番祝贺之词,并笑言之,大和尚将去北京,成为中国当今最大之佛了。一诚连连摇头否之,并又双手合十,目仰上苍,“阿弥陀佛”念之。小和尚为大和尚倒上茶,并给我等逐一续满,已经淡去的茶香又有此浓了,望着打坐干坐椅之中的老方丈,心中不由升起一个疑问:何为佛?佛在哪?
看看老和尚,只见其抬目上苍,口口念念有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由得有了几分醒悟。一对结婚十年未能生子的夫妻,进得庙中,敬上一柱香,叩首膜拜,日后果真怀孕得子。他们顶礼膜拜的菩萨,不就是他们的佛么?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给他除去病根使其重获新生的医生,难道不是他一生不忘的佛?对全国农民而言,给他们免去所有农业税负,减轻他们负担的决策人就是他们心中的大佛。生活中人人心中都需要有佛,人人心中都会有自已的佛。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让炎黄子孙从此得以扬眉吐气,叫国人自此走向富强之路的开国领袖,不正是我们心中的大佛么?
茶已品,佛已拜,离开那方净土,一路风尘,又将回归闹市之中,心却还留在那寺庙之中。不禁又想起那句佛语:佛无处不在,修佛也就是修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