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花烂漫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花】焦山访隐(散文)

编辑推荐 【山花】焦山访隐(散文)


作者:海上稼轩 布衣,28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582发表时间:2021-09-07 09:36:10

1987年4月6日,我随厂里的疗养团到无锡疗养。
   第二天早上,驱车前往镇江,说来奇怪,我们在无锡还是阴雨绵绵,可到丹阳时就已经是晴云满天了。镇江的旅游点有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金山和北固山我都去过两次了,只有焦山没有去过。
   焦山本是长江中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焦光曾隐居于此,“焦山”是宋徽宗追赐的名称。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宪,犹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的寺院掩映于绿树丛中,若隐若现,与“金山寺裹山”相反,因而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我们坐船过江来到焦山南麓的码头。上岸向北步行不到50米,就来到焦山定慧寺山门。门前有一对明代的石狮,门楣上的“焦山定慧寺”匾额,为茗山大佛师所题。山门两旁悬挂的“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这副颇具气概的楹联,为清光绪四川巴州廖给所写。山门迎面照壁上的“海不扬波”为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康熙南巡来焦山,将寺名改为“定慧寺”。
   寺院现在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
   穿过天王殿,院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方形“御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着乾修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
   大雄宝殿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块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藻井彩绘,华丽堂皇,使全部大殿金碧光辉,庄严正穆。在高悬的长明灯后,和气慈爱的释迹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高踞莲花宝座之上,两旁的十八罗汉造型逼真,神态各异。康熙亲书的“香林”两字闪耀于烛光香雾之中。主佛背面的海岛上,观音大土、善财、龙女和诸位菩萨的塑像,栩栩如生,形象地表现了佛教“五十三参”的故事。
   寺外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古树。其中有两棵古银杏,树龄已有500年了。大殿西院内有一口名叫“东冷泉”的井,相传为焦光取水炼丹之处,为此也称为“炼丹井”。因为此井是模仿金山中冷泉而开凿的,它的位置又在金山之东,故称“东冷泉”。
   寺的东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名叫“观澜阁”。乾隆曾六下江南,三上焦山。在他第三次下江南的前一年,建成了这个楼阁作为皇帝的行宫。当时前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阁外惊涛拍岸,波涛起伏,潮声震天,所以称它为“观澜阁”。
   焦山东麓八座炮台面对长江成马蹄形排列,这就是著名的焦山古炮台。焦山把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带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南宋德枯元年(1275年),宋、元大军曾在焦山一带的江面上鏖战,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加强长江下游的防线,决定建立焦山炮台与圌山、象山、江都天庙三处炮台构成犄角之势。炮台为椭圆形暗堡式,以优质条石为基,用黄土、石灰、细砂配糯米法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浇灌面成,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
   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在这翠竹围绕的山林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为“别峰庵”。别峰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的东峰和西峰之意。别峰庵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宋代高僧佛印法师写下“绝顶天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的诗句。
   郑板桥曾在这里读过书,因此这里还是很多文人墨客的寻访之处。别峰庵内北侧有3间古朴清雅的小斋,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两株,修竹数竿,典雅幽绝。清代雍正年间,时称诗、书、画“三绝”的驰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此攻读。内设书屋、客厅、卧房,摆设竹器家具。门上有“郑板桥读书处”横额,门背木刻郑板桥当年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
   从别峰庵出来,向西走,有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四周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南墙的内壁中间竖嵌着4条块石,刻着100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因而有“百寿亭”之称。相传清末有一个姓范的善士,在游焦山时,发现焦山脚下到别峰庵的山道小径,特别曲折难走,便捐款铺设了一条直达别峰庵的花岗岩山路。庵主为了感谢这位善土,便在此山道的中速建了这座凉亭以祝福善士。
   由百寿亭径直南下,可以到达“三诏洞”。三诏洞又名“焦公祠”,是东汉末年焦光当年弃官避乱隐居在此。焦光打柴为生,有时也为附近渔民治病。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后人为纪念这位隐士,称此洞为“三诏洞”,改“樵山”力“焦山”。清光绪二十四年;焦光的后裔焦尔昌重新整修此洞。洞内塑有焦公座像,焦光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拿书卷,一副书生的打扮。
   三诏洞向东南几十米,半山腰上有座六角亭,那是明代所建的“壮观亭”,又名“坚柏亭”。亭名取自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问的诗意。亭旁的六朝古柏,苍翠葱茏,似矫龙仰头,顶天立地,自成一景。
   从壮观亭向南下山,能够看到这陡崖峭壁之上,遍布历代200多位名家的诗词题刻,这便是驰名的焦山摩崖石刻。
   焦山碑林由摩崖石刻与碑林陈列组成。从观澜阁向北,越小桥,过假山,就是著名的焦山碑林。这里收藏460余方碑刻,仅次于西安碑林,是江南第一大碑林。金山以楼阁取胜,焦山因碑林见长。焦山古碑基础,石刻纷呈,给这座名山佛国增添了许多雅趣,历来有“书法山”之誉。碑刻按内容分为文苑、艺术、史料三部分摆设。
   焦山碑林中的无价之宝是王羲之写作的《瘗鹤铭》。瘗是埋藏之意,《瘗鹤铭》即葬鹤的铭文。王羲之极爱养鹤,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的一对仙鹤不幸夭折,王羲之十分悲哀,用黄绫裹敛了仙鹤,埋在焦山西麓,含泪挥笔写下了驰名的《瘗鹤铭》。
   摩崖石刻的东面,有一座面临大江、背倚峭壁的两层楼临水建筑——华严阁。华严阁以佛教《华严经》取名。华严阁是赏月的佳地,最富诗意的“华严月色”与金山的“妙高赏月”同称胜景。赵朴初在此挥毫题写了“无尽藏”匾,“无尽藏”三字出自苏东坡在金山与佛印和尚参禅的禅语:“江上清风,山门明月,造物无尽藏。”
   焦山得名于隐士焦光。其实,我也想做隐士,做学问。但为生活所迫,做不成隐居山林的隐士,只能置身红尘,做精神上的隐士。出淤泥而不染,在尘世而不色。
   晋代王康琚在《反招隐诗》中说:“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这样看来,焦光只能算是小隐,而我还在努力成为隐为朝市的大隐。

共 26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游记散文,拾掇生活,点滴入墨,亦成文章。文采烁烁,意境明朗。此文细腻,尽显华彩。问好作者!更得妙章。【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21-09-07 09:37:28
  此文细腻,尽显华彩。问好作者!更得妙章。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海上稼轩        2021-09-08 11:39:55
  感谢黄江山老师的提携和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