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有个作家叫崔巍(随笔)

编辑推荐 【八一】有个作家叫崔巍(随笔)


作者:陈亚珍 举人,4903.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60发表时间:2021-09-08 12:21:02
摘要: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竞技场上的成与败?是市场上的赢与亏?还是官场上的辉煌与暗淡?这一切都不过是游戏厅营谋职业的规则,日落西山时都会是一场空落。我以为人生最后的实在是一份情谊,最欣慰的是遇到良师益友!他的行为,他的精神,他做人的品格,他为文的态度,拒绝同流合污的清明,都会成为自己的养分,在污浊的空气中享有独一分清新,在喧闹的市声中享有独一分的宁静。在竞技场上尔虞我诈会有独一分的安慰。这才是人生的极境!

【八一】有个作家叫崔巍(随笔) 崔巍先生是文学前辈,标题直呼其名似有不敬,但是一个名字两座山,实在是与他的性格品行太过匹配,因而才敢冒不敬之嫌。山,在大地上凸起那是力量!山体无所不包,那是承载力。风吹不倒、雨冲不垮,那是抗击打力。山,依养万物而不言,那是因为足够强大。这是我对山的理解。因而遇到崔老先生时,与他交流常常出现对“山”的种种联想:刚强、正直、坦诚、包容、接纳、自谦。也许我天生就是生长在深山老林的一株不适热闹的蒿草,即便路人遇到也会有意无意踩上一脚,不过,只要根须无损扎在厚土中,折枝也可重新展叶,这是我的状态。因而,每遇到具有山性品质的人就格外亲切!也许山天生是蒿草的助缘吧!总之,我是在不期中遇到了崔老。
   其实,认识崔老已是很晚的事了,崔老成为山西文坛一座山的时候,我还在做文学梦,今天听说一个主义跑过去弄弄清楚,明天出现一个流派钻进书群里看个明白,钻来跑去搞了一脸茫然。到后来才知道,主义和流派不是弄清楚才去写,而是你写出作品来,自会有人给你分类论派,只是看你的作品有没有这个资格。每一个写作者的成长过程不一,有人一出手就注定有众星捧月的运道,顺风顺水少年得志,三拳二脚功成名就。有的人终其一生努力,都默默无闻,不是铁不对就是钢不对,人间的列车总也赶不上,我属于后者。虽然如此,我还是安居在深山里遵循四季凉热,不断填充自身的能量,因而,蒿草遇到山的眷顾,自然如鱼儿遇到水一样的感动!
   那是2012年间,我的一部名字怪异的长篇小说《猪哭了,羊笑了,蚂蚁了》问世,莫名其妙在网络和业界传开了,网民的评价连我也不敢正视,说是出现在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时髦的名词我预先绝无准备),并说拥有《浮士德》味道。还有人说,以为文学已经趴下,看了我的书对文学重新有了敬意(自然激动不已)。“主义”光临了,“味道”还是世界名著“浮士德”。仿佛后娘养的孩子突然受人恩宠,格外惊慌失措!自视一株蒿草的我,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却经不住突如其来的光照,身居“深山”自己偷着乐也不敢张扬,估计是写作以来最受宠若惊的一次。后来也有人说:既然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怎么之前默默无闻?又在炒作吧,无兴趣看了。一巴掌把我打冷静了。是的,也有可能被卷入了炒作的洪流,小心中魔。此后,无论网上说甚道甚我都不再热脑了。那时候,我对自己有着极大的不信任。没有力量自我肯定,在“深山里”竖起耳朵听听外面的声音就又蜗居回来继续准备下部作品的冲刺。
   可那些日子格外热闹,前来讨书的人很多,还有的陌生人来电话,说书买到了,但想要签个名字。对这种要求我脸红心跳(别笑,没见过世面的人都是这样,谁也不用装)。崔老也是讨书人之一。介绍说他是长治晋城人士,叫崔巍,也是写了一辈子书,听友人说你写了本书非常不错,我想看看,能否买你一本?我慌了手脚,电话听筒差点从手中掉下来。崔魏其人不认识,但其名是如雷贯耳啊!此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山西文坛的主力军,直接受第一代“山药蛋派”领军人物:西戌、马峰们的关注和培养,不仅在写作流派受到直接影响,而且在为人为文的品格也受到熏陶。《赋闲集》里有文为证:《永远的铭念——悼马峰》一文中得知,崔老从小看马峰先生的一篇名为《一个下贱女人》改编成《金宝娘》的小人书,留下深刻记忆,青年时又读到《吕梁英雄传》,吮吸着这样的乳汁,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崔老的文脉是有师承的,所以他的作品就是正宗的“山药蛋派”。他的土地系列作品——《黄土地上的童话》、《土地悲歌》、《沉睡的土地》三部曲,就是带露的山菊花,带着泥土芳香的山药蛋,带着家族气氛的生存歌,他真切地记录了当时农家人的生存状态。那些人物呼之欲出,那种立体的画面感,真实的现场感,浓浓的时代感,以后也许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了。《红火苗.蓝火苗》的问世,是刚刚解除了“禁欲”的桎梏,标题颇为空灵,他书写了一个中学生初恋时的心理,其情节起伏跌宕。主要是那时青年人对爱的表达方式十分逼真可爱,心灵纯正,让人回味无穷。爱在那个时代是神圣而纯净的,作品告诉世人,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美好的过程,煎熬也好,纠结也罢,都是刻骨铭心的幸福感,人生真爱一次也算没有白活。现代人省略了爱,直接进入性,俩人相处乏味,性体验不佳一拍两散,干脆利落。何以像《红火苗、蓝火苗》里的主人公为情纠结半生呢?人性随着时代发展,爱的形式千变万化。而七、八十年代的爱就显得格外神圣,格外纯粹。那时候,琼瑶的爱情模式风靡大陆,总觉编造痕迹太重,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崔老没有中了琼瑶“毒”,他的爱情小说是独一个的,是渗透着特定时代的地域风情。他笔下的爱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只求一个字爱!这就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尊敬,更体现了人的理性崇高而不是动物性,这是崔老作品的审美价值。这些作品在山西文坛是响当当的。
   崔老在1980年就是首届“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电视剧《沟里人》1995年就拿到全国“飞天奖”一等奖,并获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那是人人艳羡而难以企及的。长篇小说《爱与恨》一经问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文汇报》纷纷作了专题报道和评论文章,在山西文坛上空,崔老属于一颗闪烁的星辰。他是农家出身,大地的儿子,人与作品一样真诚厚实!那时我辈对获奖者如仰望太阳月亮一样崇拜!谁获奖谁就是学习的范本,那时文学风气如清风明月一般,无人质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内幕。就是这样一个老前辈,居然谦虚地要购一本我的书,我怎能不诚惶诚恐?于是我说,我手中有书,请给我地址赠送老师一本,以求斧正。崔老千感万谢让我更加惶恐。
   大约半个月之后,我手机里接到一封千字短信:
   亚珍女士:
   我花费了十天时间读完了大作,读时一直沉浸在故事和人物的多舛中,既激动、又震撼,更多的是把我带入对人生对文学的反思中。
   总体感觉是:你把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和人生歌哭放在了文学的天平上,使一切以概念化,所谓的主流写作的作家和作品全部失却了价值与份量,此其一也。其二,你以男性的勇锐和豪气挑开了谎言掩盖下的革命与理想的帷幕,把真实的历史呈现出来,既惊心动魄又给人以警策,从而还原了文学本来的使命与力量,而上述的两点却是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与逼真的生活细节来完成的,不是个别人物而是一群人物。这得益于总体构思的成功。它和莫言的《生死疲劳》有相似之处,相似在都是通过灵魂(莫言是通过人物转世)呈现,使写作空间可前衔后接,极大地扩展开来,让笔触纵横交错挥洒裕如。而在人物塑造上,前者更多的是通过荒诞来反讽现实,而后者却是以现实生活为蓝本无伪无饰地展示,并时有精彩的思辩性照亮人心,因而后者更有醍醐灌顶之力。
   我们的文学,我们的作家曾经整体被大一统思维所覆盖,失却了自身本该拥有的姿态。像我辈成长起来的作家,思想几经遭难,虽然赶上了文学最好的时代,但有良知却没有肝胆,思想有翅膀也难以飞翔,我辈也不乏才华横溢的作家,从天份与才华绝对能写出如你这样惊世骇俗的作品来,可惜没有。这不是个别,而是这一代作家的整体悲剧,是一个时代的不幸!
   我们互不识面,但从得到赠书起,看过雷达先生的评价我就油然生敬,并且细嚼慢咽,逐页逐行读完了全书。并且忍不住写下了如上的读后感,以求共勉!
   这部书让我非常感动!读时不断停下来要揩泪,尤其是读到大跃进年月,举国热昏、让无辜者受难,可就是这样的事件至今讳莫如深。我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吃食堂、炼钢铁、深翻土地、虚报产量、吃树皮草根,饿得气息奄奄……文学就应当展示历史的真实,书写民情,努力提醒社会不要悲剧重演。可翻翻中国当代文学,哪个作家有哪部作品敢如你这样真实地表达过呢?从中可见你的血性良知与作家的担当责任。我对你素昧平生。但通过读作品却觉得找到了空谷足音。久违的空谷足音!你太可敬了,太为作家这一称谓给力气了!正因为有了你这样的作家并且写出了这样振人心魄的作品,我又分外感慨男作家队伍中普遍的少了一种骨气和猛志常存的精神。就我这一茬的男作家中而言,不乏有你这样的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但是为什么没人能写出像你这样的黄钟大吕式的作品而让你拔了头筹占了鳌头呢?这确实是应该深思并且追根究底的!我在扪心自问中,觉出了汗颜,觉出了羞愧,就好像面对荆棘路,山中虎,自己不敢前行,硬要等个花木兰、穆桂英先来闯关夺隘。这还叫男子汉吗?这不有辱自家身份吗?国家也好,人民也罢,靠这样的男子汉能靠得住吗?
   我打心灵深处感谢你,不仅为自己的创作闯出一条正道来,也为作家同道们(尤其是男性同道们)作出了榜样。我觉得这样的作品不用说得“赵奖”,就是得“茅奖”也是当之无愧的!
   我确实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了,不仅读出了好,而且还发现了白壁微瑕,我想此书肯定要再版,为此特将几处微瑕也顺便发去,主要是几个错别字:374页正数第6行上的“侩”字,应为“刽”,381页倒数第一行的“侮”字应为(悔),440页正数17行“赖”字应为“癞”,440页第五节下正数第八行“圆”字应为(源)。
   雷达的序文也细读了,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他不愧是德高望重的批评家,拥有识珠的慧眼,而我只能以同道的角度说些看法。
   明代有个叫苏竣的学问家,他把人间的朋友分作四种,第一等朋友是这八个字: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我们虽从未见面,但通过作品的桥梁已对你有了不少了解,并且冒昧地把你当成了道义上的朋友,所以这个短信也就如江黄出峡泥沙俱下了!一笑。
   想说的话很多,因怕打扰,就此打住吧!
   因天性率直,说话向来是小胡里赶猪,直来直去,上述所言难免有佛头着粪之谬,希谅!再次向你赠这么一部少有的厚重大作表示敬意!
   崔巍
   2013年10月3日
  
   我记得当时我一边看一边耳热心跳,崔老读我的书震撼,我读他的信才是真正震撼呢!如此充分肯定,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崔老本身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资深作家,阅读是结合自身写作的感受来言说。所以,崔老是贴近肺腑的交流。尤其是他扪心自问的嗟叹,对两代写作者不同境遇下的心理差异,让告诉我较之上辈的写作,突破之处在哪。在他笔下我成了勇锐的英雄。由于他太过掏心掏肺,让我十分感动!我这棵长年长在深山老林的蒿草,突然受到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肯定,心灵仿佛长起了翅膀。
   反复读过之后,我静坐了许久,我惊异于文学作品的力量,能使两颗陌生的心顿时熟悉起来。更惊异于一颗文学之心的赤诚,这是一颗蓄存了过多的思想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懊悔之心,一颗对自身创作命运浩叹之心!崔老虽然命运多舛,出身贫困,上学由姐姐照顾,希望崔家唯一的男丁能鱼跃龙门,光宗耀祖。考上大学正遇文化的革命,在经历过种种运动后,个体思维被集体思维挤占了脑系,写作常常放不开手笔。反思,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他认为作家必须是历史的眼睛,社会的良知。因而,他对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存敬意。他的直率,他的真诚,他的自审性,他阅读的认真,他直言不讳地纠错,他对人无伪无饰,肝胆相照,无不让我感到他就是一座巍峨而包罗万象的山!然而他非常歉虚。这让我想起一个哲人说:“山,从不呼喊自己的巍峨,海,从不喧嚣自己的浩瀚。”是的,越是自谦者越是高大,越有自审性越觉可敬!他不畏琐,不隐讳,不是那种灵魂小架子大的江湖文痞,也非表面清高实质势利的那种双面人。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是不势利的。崔老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本色作家。这或许就是艺术心灵的相遇吧?此信之后,我们也短信交流,他的思想脉络是承接了“五、四”大贤们的思想,改良社会,关注民生,建立新的人文精神是他毕生的努力!他的长篇小说《爱与恨》就是书写人的精神力量的超越。我称崔老恩师。崔老连连推辞,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有什么,我哪里敢为人师?我说,为人率真之谓道,为文严谨之谓业,文学交流谓解惑。怎没资格为师?崔老拒不为师。这让我想起著名学者胡适的一句话:“但开风气不为师。”看来,真正有修为有德行的人,仅仅是以自身作风感染人,从不好为人师。但我不管他为师不为师,我反正把他当师他又奈何?
   于是,我把所有的作品赠送以示指正惠存。崔老不几天又来一封信:
  
   亚珍女士:
   《陈荣桂与陈永贵》一书看完了,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太大了。写这段历史的书,我曾绕有兴趣看过一些,比如新华社名记冯东书的那本《陈永贵沉浮录》,那应该是写得比较有识见的一本。然而不比不知道,一和你这本相比顿然苍白,而你笔下的这部书则生动至极,使我手难释卷,不得不读到深夜三点,吸引我的首先是抓住了“二陈”的本质,而且是带露折花,无伪无饰,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选择最令人心动和扼腕叹息的事例入篇,紧紧抓住两个人在昔阳那段惊涛骇浪的岁月中的不同命运这条线,展示出了各自的品格与操守,并以理性的剖析和判断,刨根问底。这样的构思与史家的笔法还原了那段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既不文攻,也不诿过。这一点特别令我感动,因为书中有你的亲人,而且是受害的角色,稍一感情用事就会剑走偏锋。然而你牢牢把握客观、公正的态度,那得有怎样的克制力啊!而通篇以大量的引言,亦即尼采的思想来统驭素材尤其难能可贵!我没有想到你对尼采竟这么稔熟,简直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整部作品充满了男性气质,具有阳刚之气,那阳刚之气主要体现在思想的敏锐和深刻上。在这本书里我读出了你何以能写出让雷达等一批文学界的翘楚们力挺你的大作。因为你拥有那么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

共 1337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因一部长篇小说结缘文学老前辈崔老崔巍,人如其名,山一样的名字,山一样的品格, 刚强、正直、坦诚、包容、接纳、自谦 ,这就是崔老。作者自喻为深山里的蒿草,而蒿草也有蒿草的执着,《猪哭了,羊笑了,蚂蚁了》,《陈荣桂与陈永贵》,《风语》三部长篇小说即是印证。正是在崔老这样“道义相砥,过失相规”亦师亦友的指导帮助、鼓励和鞭策下,作者的作品亦如登山步步走向新的高度。即便是到现在,崔老虽已是耄耋老人,依然笔书来信,对作品提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意见。这无伪无饰肝胆相照的师友情谊读来令人唏嘘慨叹。人生的漫漫旅途,得一知己难,得一师友也难。正是这深厚的亦师亦友的情谊,照彻蒿草的迷茫,激励她向着文学的高峰,不断向前向前进。随笔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真挚的情感,具体的事例,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把老一代文学人对后人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写得淋漓尽致,读来催人泪下,让人受益匪浅。遇到崔老是作者的幸运,读此文是我们的幸运。感谢作者对八一的厚爱,橙黄橘绿的秋天,遥祝佳作更上层楼!【编辑:郭秀玲】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秀玲        2021-09-08 12:22:41
  师友情谊,情深谊长,让人好生羡慕!学习致敬!
郭秀玲
2 楼        文友:陈亚珍        2021-09-08 15:54:24
  秀玲编辑辛苦了,编者语,言简意赅,既有理性分析,也有感性表达,还有内容简介。赞!
3 楼        文友:陈亚珍        2021-09-08 15:55:57
  亲爱的文友们,久不发文,见面少了,问候,祝大家写出惊世之作!
4 楼        文友:墨林        2021-09-08 17:59:25
  对文学的认识确实不一样,有见地,有深度,特别是对文学严谨求实的精神,更值得学习!好文章,欣赏了。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回复4 楼        文友:陈亚珍        2021-09-08 19:12:46
  因为老先生的文人风骨令我感动,所以一吐为快,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情感,望文友们都能遇到良场师益友,一生受益!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