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风】养儿当如是(散文)
在小区楼群中间,有一条三四米宽的S形甬道,附近几幢楼的居民离家或者回家,都要走这条道。踏在这条道上的脚步,既有匆匆忙忙的,也有不紧不慢的;既有轻轻松松的,也有沉稳凝重的;既有连蹦带跳的,也有拖拖沓沓的。喜悦,困惑,兴奋,烦躁,淡定,沮丧……全写在脚步上了。在这条道上相遇的,都是同一小区的邻居,但并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干什么工作,住哪栋哪室,因而,多数时候是不会打招呼的,最多也就点个头而已。
这条道,我每天都要走好几趟。经常遇到一位五十出头的汉子。他有两点特别之处:一是总是背着一个双肩包。双肩包可以装比皮包多得多的东西,但取用东西就没那么方便了;一般的人上班拎皮包,出差旅行才背双肩包,可见他干的不是一般的工作。二是总是手牵着一个瘦弱矮小的白发老婆婆。受老婆婆拖累,走路慢慢腾腾的,像个小脚女人。我既有些好奇,又有些鄙视。好奇是因为不知道他从事什么工作,鄙视是因为他不像个干事业的男人。如果他走在我前面,我会加快脚步从他的身边超越过去,把他甩开一段距离;在与他擦肩而过的瞬间,用既好奇又鄙夷的眼光斜睨他一眼,试图从这不经意的一瞥中捕捉到一点信息。如果与他迎面相遇,我会停下脚步,装出要打电话的样子掏出手机,低头拨弄一番;等他从我身边走过去,我就收起手机回过头来,用既鄙夷又好奇的眼光打量他的背影。
那天,我又迎面遇到了他,又在距他两米远的地方站定。也许是好奇占了上风,这次我竟没有去掏手机,而是当面盯着他看,向他点了一下头。他还我一个微笑。我就问他:你,在哪个单位上班?
他停下了脚步:我十年前从巨化(当地的一家大型国企)内退,没有班可上。
怪不得这么优哉游哉。但据我所知,巨化内退职工只发少得可怜的生活费,我就问他:没有重新找份工作吗?
没有。他停顿一会又说,工作不好找。
工作不好找是真,但只要肯吃苦,还是能找到的;即使一时找不到,街道也会帮忙就业的。十年的黄金年华就这么被他晃悠掉了,我用揶揄的口气说:还是你想得开,会享福;我跟你年纪差不多,每天都跟冲锋打仗一样。
他的右手紧拽着老婆婆的左手。老婆婆是他的宝贝,似乎稍一松手,就把宝贝弄丢了。他说:我妈八十多岁了,血压一直比较高,我要天天带她出去走走看看,附近的诊所、超市和菜市场都去。
果真是他的母亲。但是,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带出去走走看看就能治疗高血压,无非是他给自己不工作找的借口罢了。我说:带出去走走管用吗?我也有高血压,是靠吃降压药控制的。
果真,他无话可说了。
我们在一问一答说话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插话,只是抿着嘴在听。听着听着,口水就从嘴角流了下来。他发现了,掏出餐巾纸去擦;擦干净了,又将母亲那被风吹乱的白发捋顺;白发捋顺了,又问母亲要不要喝水。母亲不喝水,他就跟母亲说:回家要转三个弯,这是第二个,这里有棵枇杷树,记住了吗?母亲懵懵懂懂地点了一下头。我突然明白,高血压只是隐晦的说词而已,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已离不开他人的照料了,怪不得母子俩总是形影不离呢。牵着母亲的手四处走走看看,就是他的工作呀;通过走熟悉的路观看熟悉的路景,试图唤醒母亲的记忆,至少控制病情继续发展,就是他的事业呀。不用说,他的双肩包里装的是干粮、餐巾纸、矿泉水等伺服病母的用品。一个经济收入很有限的内退职工,放弃到外面挣钱,专心伺候陪伴着病母,这是何等的孝爱啊,又何尝不是崇高的事业呢?
母亲满脸的皱纹绽放开来,笑得是那样天真无邪,像个孩子。是啊,即使再痴呆,她也知道她有一个孝顺儿子,一个值得骄傲的儿子,一个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儿子。看到母亲这么开心,他也笑了,笑得是那样心满意足,像个十足的成功人士。是啊,母亲在,家就在;母亲开心,家就美满;这就足够了。
人人都有梦想,人人都渴望成功。有的人一味追捧风光无限的演艺明星,有的人将目标锁定在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也有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命途坑坷,甚至有人把照料身有残疾的父母当成事业的羁绊。在我看来,大明星也好,大老板也罢,与眼前这位汉子相比,都不值一提;把照料父母陪伴家人这件小事做好了,就是最大的成功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