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寸心难报三春晖(散文)
溧阳,常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不大,人口不足百万,但建县史已达2500余年,建城史也有1100多年。
溧阳有一弯碧水,名曰"天目湖"。湖区群山环抱,冈峦叠翠,一湖碧水,清冽纯洁。泛舟湖上,波光粼粼,野鸭起落。远眺,流泉飞瀑,悬崖披绿,松涛竹海,猴鹿出没。置身其中,情趣横生,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倾倒无数中外游客。
天目湖有“三绝”:水甜、茶香、鱼头鲜。游天目湖,不吃砂锅鱼头,不用甜水泡白茶,等于没来天目湖。
秋日,游天目湖不为“三绝”,只为凭吊唐代一位溧阳县尉,只为再次品味他的一首诗。
时近黄昏,秋雨飘零,择一僻静农庄坐下。从木格窗向外望去,向湖一边,山影黛青,湖水拍岸,杨柳在细雨中轻摆蛮腰。目光转向另一面,那是一片湿地,菖蒲正绿,芦荻微荡,莲萍伏波,倦鸟归林。天目湖牌楼绿岛南侧,坐落着一巨大浮雕。浮雕长约三十米,最高处约四米,由三块巨型条状天子石组成品字形。浮雕中间凸起部位,镌刻着中英文对照的孟郊诗篇《游子吟》,左右两侧分别是“灯下苦读”、“春风得意”和“名作诞生”、“奉养老母”的浮雕。
伫立窗前,凝神窗外,雨还在下,街灯泛着黄晕的光,映在流淌着雨水的玻璃上。渐渐地,雨幕中幻出母亲慈爱而哀泣的面容——灯苗如豆,颤抖着;老手如柴,颤抖着。颤抖的手,细细的针,长长的线,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的,绵绵的,缝在儿子的衣服上......春天,走在阡陌上,思念娘,儿就似这萌生的小草,沐浴着娘的光辉;秋日,踏上石阶,思念娘,儿恰似这飘零的落叶,带着病痛的斑斓。娘啊,儿拿什么报答你的恩惠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旅途的风尘中,那彩虹般的憧憬,衣锦还乡的美梦,儿都可以丢弃,惟一没有丢弃的,就是娘亲手给儿缝制的衣衫,就是紧紧裹在儿身上的衣衫!儿知道,这是娘唯一的慰籍。儿知道,融融春日,娘会泡制儿爱吃的咸菜,等待我;隆冬时节,娘会翻修儿旧日的棉衣,等待我。风雨之夜,儿会在岩头挂起一盏马灯,久久地伫立。而此刻,绵绵的秋雨中,当牛车走过,牛铃声“叮咚叮咚”响过,娘就会停下手中的针线,走出柴门,向村口张望。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就是孟郊的《游子吟》,这就是那首堪称人类文化史上讴歌母亲的纪念碑式的五言绝唱!
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推选活动,孟郊的《游子吟》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泰国《星期日报》在报道这条消息时评述:“这首诗所以在盈千累万首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描写母爱,发扬孝道,而语句浅白,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这首诗作为优秀学生读物推荐给世界各国。
母爱是永恒的话题。自《诗经》始,歌颂母爱的诗篇数不胜数,为什么孟郊的《游子吟》会一枝独秀,如此深入人心呢?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选材不落俗套,平凡而亲切;二是用对比强调母爱的博大。从古至今,世间表达母爱的方法很多,但重点都放在歌颂母亲的哺育之恩,表达方式大多是一种“表白”,表白母亲甘甜的乳汁,表白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辛苦,表白妈妈温柔的亲吻,表白温暖的怀抱等等。
哺育之恩固然值得大书特书,如果千篇一律,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必然就会大打折扣。孟郊跳出这样的俗套,截取了表达母爱最平常的一幕:“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裳,真的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在古代,由于商业不发达,人们的衣服绝大多数是家中女性亲手缝制的,或是母亲,或是妻子,或是姐妹,或是女儿。只有极少数的贵族大家庭才会请专门的裁缝,即便是这样,很多贴身衣物还是会由女性亲人亲手来做。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亲人缝制衣服就不仅仅是生活必须,更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很显然,母亲的形象,母亲对儿子的爱,就浓缩为孟郊的笔下母亲亲手为儿子缝制衣裳的场景。“临行密密缝”,虽只有五个字,但画面感非常强,我们好像可以看到,在昏暗的油灯下,鬓发苍苍的老母亲正在连夜为儿子缝补冬衣。老人的视力已经很微弱了,她不得不时时凑近油灯,眯起昏花的老眼,将自己对儿行千里的担忧、牵挂,一针一针缝进那件厚厚的棉布衣裳。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古代男子为了前程,不得不奔走四方,或是求学,或是赶考,或是到外地做官,或是长途贬谪等等,每次一走,少则一年半载,动辄三年五载,甚至更久。“意恐迟迟归”,就是一位老母亲对儿子浪迹天涯,挨饿受冻的担忧。她生怕儿子这一走,就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回来。所以她一定要赶在儿子出门之前,把他一年四季的衣物都准备好,尤其是棉衣。如果没有足够厚实、足够保暖的冬衣,那么漫长而寒冷的冬天,母亲又不能守在他身边,儿子怎么能熬得过去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四句诗,看上去好像只写了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一个场景,但母亲佝偻着腰,眯着老花眼,一针一线,迟缓却又极其细致的动作,永远定格在儿子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都不可能忘记的深刻印象。
母亲一生为儿女的奉献是没有止境的,母爱的表现形式也是衣食住行全方位覆盖的。但是,作为诗歌艺术,当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孟郊摒弃了最俗套的歌颂,只是用最家常、最平凡的印象,来定格母爱的细腻和深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种很家常、很平淡的描写手法,其实并不是孟郊一贯的风格。孟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他的诗凄苦奇涩,特别难懂,有刻意求奇求险的倾向,因此他得到一个绰号:“诗囚”。可就是这样一位苦吟诗人,他的《游子吟》却显得非常的流畅清新,没有刻意雕琢修饰,几乎没有用典故,也不需要特别的解释,我们都能够读懂。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母爱原本就是一种最自然、最本能的情感。所以,孟郊在写母爱亲情的时候,用不着冥思苦想,像挤牙膏一样,将晦涩的诗句一点儿一点儿地挤出来。他自自然然地想到了母亲,也就自自然然写出了这首诗,毫不费力,却天然动人。
描写母爱的温暖,并不是孟郊《游子吟》的最终目的。他写这首诗最重要的目的在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用“三春晖”比喻母爱的博大,用“寸草心”比喻儿女的报答之情,核心就在一个“报”字。
人世间,每一个母亲都会爱自己的孩子,而并不是每一个儿女都懂得感恩父母的爱。如果说,为远行的游子缝补衣裳,是每一位母亲表达母爱最朴素的方式,是最朴实的日常生活场景,那么,儿子的情感回报也许比母爱的无私付出更加难得。《游子吟》最难得的不仅仅是歌颂母爱,而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激和回报。所以,孟郊在诗的结尾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反问语气,用比喻和比较的形式,升华出赤子之心的炽热。
母爱就是春天无私的阳光,博大而温暖,子女就是沐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草。他很想报答母亲,可是寸草心啊,和母爱的伟大付出比起来,孩子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太渺小了,又如何能够报答母爱于万一呢?虽然儿女的寸草心确实很微薄,哪怕竭尽全力也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但毕竟子女的绵绵寸心也是发自肺腑的,也是对阳光最好的感恩和安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苏东坡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动肺腑”。
孟郊啊孟郊,我知道,这个“报”字对你弥足珍贵。父亲孟庭玢是昆山县尉,收入微薄,家中清贫,是母亲的勤劳贤惠,才勉强支撑起一家人的衣食;
孟郊啊孟郊,我知道,你悬梁刺股,寒窗苦读,是母亲为你拨亮油灯,是母亲为你续杯热水;
孟郊啊孟郊,我知道,命运一直在捉弄你,直到41岁,你才获得赴京应试进士的机会,而命运再一次给你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25岁的韩愈高中进士,42岁的你却名落孙山。母亲没有责备,母亲没有唠叨,母亲给你做可口的饭菜,母亲依旧在灯下给你缝补衣裳;
……
母爱是和煦的阳光,孩儿是阳光下的小草。几经坎坷,46岁那年孟郊终于考中进士,挥笔写下那首著名的形容新科进士心情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是,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做官,他依然一贫如洗,不得不再次为生计而远行奔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孟郊的生活里。50岁那年,孟郊终于获得了一个溧阳县尉的任命。虽是从九品,官职很低,但毕竟在半辈子漂泊之后,他总算是有了一个安身之所,有了固定的勉强可以糊口的俸禄。
到溧阳上任的第一年,孟郊第一时间想要做的事情,就是赶紧回老家将老母亲接到溧阳奉养。这首《游子吟》就是诗人奉请老母来溧阳居住的时候写下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想,这两句诗应该还包含了孟郊对老母亲的无比愧疚之情吧。半生沦落,如果不是母亲一直在鼓励他,他可能早就放弃了。50岁之后,他才真正有了奉养老母的能力。对于母亲而言,其实儿子是不是当了大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子知道,对老母亲最好的回报,其实就是子女贴心的陪伴。
早在《诗经》中,就已经有了表达子女想要报答母爱深情的诗篇,例如《凯风》。孟郊的《游子吟》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而《凯风》不仅把母爱比喻成温暖的南风,还把母爱比作是地下流淌的清冽甘甜的寒泉。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滋润着泥土,也滋润着禾苗,就像妈妈对孩子的爱,永远都不会枯竭。自从有了《凯风》这首歌颂母爱的诗篇之后,中国就有了凯风寒泉之思这样优美而伤感的词汇,来表达对母爱的感激、追念之情。《凯风》诗中说到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也蕴含着儿女不能在父母身边,一尽孝道的自责和忏悔。而孟郊的《游子吟》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微薄的寸草之心,又如何能报答得了无私博大的母爱呢?对于父母来说,孩子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一颗感恩的寸草心。
雨歇了,风停了,再一次回眸天目湖畔巨大的浮雕。
行旅匆匆,未能在湖边住上一宿,有些遗憾。据说,在天目湖畔,夜晚,山林隐隐,可听万松涛,仰头月轮高悬,清辉四泻,天地间,唯有山、水、旅人。晨起推窗,薄薄雾气中,一帘山水湖光杂着水汽扑面而来,像是撮一把本地的当年白茶,放进青瓷茶盏中,冲水成茶.....
喜欢溧阳,喜欢天目湖,因为湖光山色,因为砂锅鱼头和素炒白芹,更是因为孟郊和他的《游子吟》。
母爱是人类最纯真最崇高的感情,知恩图报是做人的优秀品质。《游子吟》是感恩、报恩文化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感染了中国,也感染了世界,她必将百世流芳、千古传承!
2021年9月9日首发江山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