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结网(散文)
生长在海边的女孩,自然比别人多了诸多本领。不仅会从沙里淘“金”,还会从海里取宝,比如,会捉螃蟹会扒蛤蜊,就连男子们从事的渔业,也离不开这群可爱的勤劳智慧的姑娘们。
说她们可爱,的确是的。书读不到几年,就要下学帮家里干活,贴补家用。她们少有怨言。家中长姐都是母亲的好帮手。农村家庭,哪一家都有三四个孩子,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却早已进入成人的角色。看护幼小,劳作挣工分;学习跟渔业有关的一切手工作业,大部分交给家里,只给自己留一点买香粉的钱。即便海风中长大,空气中带着腥咸味,断然阻不住美好的青春气息。
说她们勤劳,那是连星光都要为之点赞的。姑娘们根据潮水或白天或晚上赶海扒蛤蜊卖钱。生产队的农活还不能落下;挤时间去淘铁沙,晚上披星戴月来织网。
严辰《轻骑》诗:"月亮洒下了一片清辉,姐妹们早已把渔网晾起。"
这一张张充满智慧的网是幸福的链接。从一根根尼龙线,到一整张大网,需要个把月不等的时间。而且,网的种类繁多,网扣形状、网眼大小不同,至今我还钦佩她们的这项技能。因为她们精通全套的渔网手艺,我常常回忆月光下的她们,飞梭如水美如画。
海洋是个大课堂,劳动创造奇迹。单是听这些网的名称就足以叹服渔民的智慧。挂网、坛子网、虾板网、流网、拖网、围网、旋网、拉网……在那个落后的年代,这些明目繁杂的网,需大部分出自姑娘们的巧手。
我见证了她们的勤劳,她们在月光下酿造着生活的美好。
我常常痴迷于她们娴熟的工作,梭儿翻飞,如同月光下的蝴蝶,又如流萤般飞舞。但所有的熟能生巧都离不开最初的生涩。姑娘们需记住每种网的不同织法,比如网眼大小、结网手法等等,只要给个要求,姑娘们就能如期交出完美的作品。
织网用的必需品有竹制的梭子、长方形尺板一块,缠线的架子一个。
梭子的制作可以用各种材料,但姑娘们用得最应手的还要数竹片制作的。制作梭子,又体现了劳动的智慧,多年以来,也让我一直对竹子的清香情有独钟。正是因为那时的童年印象。制作竹梭,得选择多年生结实的竹片,经过干燥处理后用刀剖成竹片。制作时不是随便剖的,一定是根据姑娘们编织的渔网规格,用小刀刻成大小不一的形状。尾部呈U字形,这是绕线槽,梭子脑袋为尖形,有一处最特别也最难刻制,那就是顶端处。这个部位需镂空,而且要刻成山字形的绕线槽,中间的一竖,极为纤细,也最容易断裂。所以要拿刀小心修正。为便于织网时线儿顺滑,最后还需用砂纸打磨光滑。
您看,这是多么灵动的创意啊。劳动出智慧啊。
丝线的选择也有讲究。颜色艳丽明亮的丝线,在水下会惊吓到鱼儿跑走。所以,我见到姑娘们手中的线都是湖蓝色或浅灰色,而且粗细要适中,这是考虑捕鱼环境和捕鱼的种类、大小来选择丝线的粗细。太粗会影响入水速度,太细经不起拉拽,容易划破。
梭子绕线也需认真。我是个小跟屁虫,但也不是玩闹之辈。绕线说起来简单,其实也是有方法的。先把丝线的一端系在梭子上,然后一圈一圈缠绕在“山”字部分。绕的太多会影响编织速度;绕得太松,线松散地从U形槽里跑出来,成了一团乱麻。一开始我只是把丝线绕到梭子上而已。但小姨们织网时就不方便了。后来,姑娘们教我左手攥实梭子,右手上下缠绕再拉紧网线,这样一来二去,一梭子线就很紧实了。大家都夸我绕的越来越好,但我却无比佩服和羡慕她们的手上功夫。
姑娘们织网撑线还需一块长方形如掌心大小的尺板。尺板也是用竹片制作的,厚度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有强度笔挺就可以了。但两边一定要平行,否则会影响网眼大小不统一。有些梭子和尺板跟了姑娘们许多年,越用越光滑顺手,带着彼此的气息和味道。
编织渔网了首先要起好头。姑娘们先要准备一根长短适度的竹竿,线圈从中间穿过。左手拿尺板,右手拿梭子开始编织,编织好第一个网眼后就顺利了。她们手法极快,打结、穿线,我目不暇接,方法更是令我瞠目:打结法、经编法,在每条不同的网线上跳跃、交织进行。
一眨眼功夫,从左往右一行已织好。姑娘们有时聊天,有时唱歌。在一堆堆的悄悄话中,在偶尔的嬉笑打闹中,在一首首醇厚的老歌里,姑娘们手中的网一层一层编制下去,数日后,一张巨大的网顺利交工。那时,收获的不仅是人民币,更是一场青春的小欢喜。
谁要买紫罗兰粉,谁要买牡丹牌雪花膏……每一张网都链接着一张青春健美的脸庞,她们,笑颜如花。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