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云章阁(散文)
一
“云章阁”是白鹭洲书院的藏书阁,也是山长(现称校长)讲学与就寝之处,因藏书丰富,华章如锦而得名。
它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现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年。都说那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厚重的。是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禅床,走进云章阁,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
作为有着厚重文化基因的云章阁,我不满足于“都说”,不满足于文本的记载,我想去一睹芳容。
我特意梳妆,轻施粉黛,换了一双青色的布鞋和一身素衣。是的,我怕高跟鞋那“嘎嘎”的响声太造次,惊扰了先贤,我以这样特意的“装束”,来表达对先贤的尊重和敬畏。
绕柳堤,越桃溪,穿竹坞,来到云章阁。
云章阁为一厅三间的二层楼房,造型古朴雄浑。青灰色的墙面,飞檐,翘角,马头墙,黄色琉璃瓦覆顶;青石铺地,砌红石为栏杆、廊柱、门槛;门、楣、窗、槅、梁、均以原木为主,有着逼真传神的雕刻,以褐红色为漆面,显得古朴而雅致。我穿梭其间,被一股典雅深厚的历史气韵笼罩着,深吸一口气,让其在我的柔肠里回荡着。
二
小心翼翼越过门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孔夫子雕像,约两米高。孔夫子身材魁梧,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呈拍手之状,浓眉长髯,面带微笑,显得无比的谦和慈祥。面对雕像,虽遥隔几千年,我依然感到,脉搏律动,气韵畅通。
孔夫子雕像左面墙上,是一幅巨型“面壁思过”的壁画。壁画着墨不多,极其简约,一石、一松、一墙,一人影。色调也极其简洁,以黑、白、灰三色组合。壁画虽简约但不简单,风格素雅精巧,蕴意深刻,达到了平中求趣,拙间取华之意境,令人想起“修行、磨练”之类的词语,也想起“静以修身、多思己过”的句子。我轻轻地问自己,今日是否有过“吾日三省吾身”?
这幅壁面,从成语到意涵,都竟无障碍地从千年直接传导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没有地域界限地统一传导,这真是了不起啊!
孔夫子像的右面有两间房,想必是山长讲学之处,用现代话讲是“教室”。教室墙面上镶嵌着各种诗画,有浓淡相宜之山水、疏朗灵动之寒梅、高洁清远之幽兰,万古不败之顽石,出淤泥而不染之雨荷……它们或野逸、或鲜活、或优雅、或敦厚、或俊秀。这些诗画,都是象征性的符号,充满了意韵与格调,可以看出,这些格调是来自于作者与收藏者的学识、修养与人格。不管时隔多久,都渲染着一种或恬淡、或明丽、或坚贞、或高洁的意境。不管世事如何变幻,都能使观者受到感染,并引发遐思,感受到“诗外之意,画外之境”,给人启迪与力量。
窗外几缕阳光透过窗户,打在教室里几张古旧的桌椅板凳上。桌椅板凳擦拭干净,摆放整齐,我的脑海里仿佛被置入了“时光放映机”,穿越到几百年前的课堂,和学童们在一起,跟着老师一起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仿佛又如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那样,趁着先生不注意的档儿,交头接耳,甚至捣乱装鬼脸,把书室弄得翻天覆地,甚至走出教室,来到园子里,折花儿,寻蝉儿,喂蚂蚁……先生在教室里便大叫,“人都到哪里去了”……
我突然觉得,时光不管怎么陈旧,还是有意思的一脉丝缕,轻绕着我的遐思。
如果不是用一线拦着,上面醒目地写着“禁止触碰”,我想,我已经坐上了位置,惬意地当一把学童。
三
长久,我面对山长办公兼就寝之所。不由得想起了南宋教育家欧阳守道。
欧阳守道,号巽斋,以德行为乡郡儒宗,人称庐陵(吉安)之醇儒。学问渊博,品行正直。曾任白鹭洲书院山长。少年孤贫,无钱读书,自学成才。由于力学有成,受到时任吉州太守江万里的青睐,盛情邀请前来白鹭洲书院讲学,并托付山长之任。
古文记载,欧阳守道在生活上,孝悌友善,年轻时在私塾教书,吃饭时将好的饭食带回去给母亲吃,自己只吃素食,左邻右舍无不感动。家中兄嫂去世早,留下一双儿女,大的五岁,小的几个月。当时守道还没成家,便承担起抚养之职责,直至侄儿成家。侄儿成家办婚事时,欧阳守道拿不出办婚事的钱财,在学生文天祥的帮助下,才得以把事情办成,了却了心头的一桩事。
在教育事业中,欧阳守道恪守“以教化为第一事”,以父母之心,关怀学生,大力弘扬程颐、程颢、朱熹理学教育,同时注重对学生立身、敦品、养气之教育。他一生培养人才无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如南宋状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便是他的得意门生,爱国诗人刘辰翁、邓光荐都是师出同门。
欧阳守道,恪守教育之道,贡献巨大,可他一生坚守清贫,一生廉洁无私,他对学生不管贫富,一视同仁,富绅送来礼物,一概回绝。《宋史》本传记载:“卒,家无一钱。”在欧阳守道病逝时,家中依然家贫如洗,亳无积资,赖亲友与学生们捐钱给予殓葬……
我的思绪穿越着时空,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此时,我的眼神情不自禁在房里搜索,感觉着先儒的灵魂不曾离去,那是不逝的灵魂,引领着我审问着自己的内心,拷问着自己的灵魂。
四
靠窗处,一桌、一椅,桌上的笔墨纸砚仿佛还在弥漫着浓浓的墨香。我多想走上前去,手握苍亳,恣肆挥试一番,让先儒笑眯眯为我指点一二,那该是多大的福气啊!桌子右手旁边的花架上,摆着一盆兰花。淡雅的兰花静静地开着,看上去是多么的悠然自得,亳不张扬,可我们看得出,那碧绿细长的叶片儿灌注着柔中带刚的气质;那洁白如雪,细腻如玉的瓣儿饱含着居静而芳的情操。看来,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似乎都有一个生命在颤动,灿烂着生命的美丽,令人平添了几分娴静与生命的激情。
与兰花相对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山水画,书写着“一脉山泉流德泽,万壑松风涤胸心”的联楹。山水画是中国文化、艺术和美学的代表之一。它那开阔大气的意境,典雅深远的气韵,彰显着人文山水之精粹。
我参观过很多明清时代有钱人的古宅院,它们大都是有着高大的门楼,阔气的装璜,明明外面阳光明媚,窗前的绿植都在鼓动着生命,可我行走其间,却感觉阳光散散淡淡地照着,莫名其妙有一种隔绝了自然的沉闷感,有一种说不出又挥之不去的压抑感。而这间房子,此时一个游客也没有,一点声息也听不到,建筑屋檐与屋檐之间几乎相交,阳光投射下来有颇多阻隔,在极少阳光照耀的房子里,本拥有凝重气氛,可当斑驳的阳光从花窗中透进,出奇的将室内映得暖意融融,我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感觉每一种摆设显得雅致和安详,展现着一种恬静之美。这儿我没有来过,为什么露出似曾相识的亲切?我在这间房里磨磨蹭蹭舍不得离开,恍惚间能看到书院山长们衣冠飘逸,手持书卷,微笑着走来的身影。
是呀,先儒之精神就像一首永远在历史长空回荡的歌,成为千古之绝唱,我们后来人即便在这儿站一站,就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以及极大的精神收获。
五
人类文明的传承,主要是靠文字与书籍,如果没有文字与书籍,那么,再杰出的智慧与动听的语言,也早已随风飘散,杳无踪影。而云章阁作为一个山长讲学、就寝与藏书之处,早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功能。
藏书房以书橱间隔,书橱直达壁顶,一架连着一架,层层叠叠,置身其中,有一种强大的文化气压包裹着。我睁大眼睛一格一格地巡视,用眼神深情地抚摸着历史文化的“脉搏”。
最吸引我的要数那些陈旧的刻本了。因为我曾经在文本上了解过白鹭洲书院史,其中就提过关于云章阁的藏书来源:云章阁储书甚富,当年的书籍来自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也有山长、学童自购书和书院自己人工的手刻书储阁。
白鹭洲书院刻书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学习的重要读物,另一方面对书院教学和学术研究以及对倡导吉安学风和文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书籍流通、传播起了广泛、深入的作用。而对云章阁而言,对保存、传播古代图书文化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凭我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此时的我想起了吉安地处“千里罗霄山脉之腹”,这里阳光充沛,雨水丰盈,气候宜人,各种植被丰富,盛产竹木……我们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促使着古代吉安造纸业发达,为雕版刻书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此看来,一个地方的历史文明发展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联。此时的我情不自禁地对脚下的这片热土多了一份来自骨髓里的挚爱与敬畏!
这些刻本字迹有的笔画挺拔有力,起落顿笔;有的字体圆活,柔软娟秀;有的整齐方块,棱角峻厉;也有的依照行书或草书甚至篆文来雕版印书的。从这些刻本内容与印刷技术来看,均为上乘。可见,当年书院有着雄厚的刻版、印刷技术,更证明了古代吉安地区民间刻书事业的发达、繁荣。我们从字体上看,可以看出每一件刻本都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个历史文明发展的足迹。这些,是刻印精美的艺术品。
怀古惊心。白鹭洲书院将近千年的历史,中途不知发生了多少的世事变迁,在那水患兵火年代,曾经有这样的描写:“藉裂以为枕,爇火以为炊。”而云章阁里的藏书,又是怎样幸存下来的呢?中断和湮灭那太正常了。云章阁历尽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既没中断也没湮灭,那该是多大的奇迹啊!但谁都知道,它实际上是极端艰难和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我惊叹着这里没有因为时光的久远而成为尘埃,如今依然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那是无数个坚毅文人的人格支撑,让这宝贵的文化得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此时,一阵清风徐来,吹进了藏书厅,木桌上的几册书卷,被缓缓翻开书页,那淡淡的墨香,再次被唤醒,晕染开来,弥漫在空气之中,我仿佛也闻到了由先儒群体才智结晶成的生命芳香,正传达着他们的心灵风貌。
我深知,岁月会让书卷发黄,但无法磨灭那尘封的故事,这层层叠叠的古籍啊,牵引着人们穿越时空,让历史没有失去前后贯通的缆索,让人们没有失去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在这里寻得了一份营养十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六
闭馆的时间马上到了。当我带着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感慨离开云章阁时,我再次深情地回望了孔夫子的雕像和山长讲学的地方,此时,耳边传来了白鹭洲学校琅琅的读书声。我向着先儒们一定站过的地方,深深地躹了一个躬,默默向先儒们描述着如今白鹭洲学校的况景。
尊敬的先儒们,你们好!告诉你们吧,你们创办的书院至今整整780周年了,是中国在原址上连续办学历史最长的学校。此地,依然为办学砥柱,弦诵不绝,并在2013年,依然以“崇尚气节、建功立业”为校训,又扩办了一个新校区。新校区有5栋造型现代而又典雅的教学楼,4栋学生公寓,多媒体教室120间,还有电子阅览室,软件资料室,实验室……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座造型别具一格,极富艺术性的图书馆。图书馆藏书丰富,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每每节假日,都座无虚席。更令人值得骄傲的是,学校高考成绩不断创历史新高,尤其是这几年,每年都有十多位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奖……先儒们,你们安息吧,强国有我们!
一阵江风袭来,赣江水涛声阵阵,我知道,那是先儒们在载歌载笑,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云锦华章在江西,岁月连绵,却云章阁的风采一直律动更新,我想时常来,抱得云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