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离歌自古最消魂(散文)
渭水岸边。
咸阳古道。
春晨细雨,垂柳依依,客舍青青,美酒纯纯,挚友对酌。
折一支脆嫩的新柳,表一表留恋的深情;敬一杯甘美的醇酒,叙一叙惜别的衷肠。朋友啊,你此去任重道远,归期遥遥,请再多干一杯酒吧,待你将来凯旋西出阳关的时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惟有这渭城的细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随风而舞的杨柳,还会像今天一样。
这是1000多年前诗佛王维在渭城郊外驿站,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场景。
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春晨,拂晓时的一阵细雨,刚刚沾湿路面便停歇了;笔直的官道纤尘不扬。在驿桥边的客栈里,乘着酒兴,诗佛王维挥笔写下《送元二使安西》(又名“赠别”)一诗送与好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一出,传唱千古,成为送别之作的翘楚。后来,这首诗被谱成乐府,作《渭城曲》,又名《阳关曲》或称《阳关三叠》。只可惜,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的。
《阳关曲》之所以又称《阳关三叠》,是因为人们演唱时要把这首曲子用同一个调子反复吟唱三遍才能尽兴,故称“三叠”。
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千百年来,离别相送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重要主题之一。自《诗经》以降,历代不乏脍炙人口的送别作品,无数文人墨客用或哀怨、或缠绵、或悲凉的笔触,写就了一首首别情的悲歌——
比如,李商隐有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又如,孟浩然有诗云:“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再如,白居易有诗云:“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清照在《蝶恋花》中咏诵道:“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柳永一首《雨铃霖》更是让人肝肠寸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在别离的悲歌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颇负盛名,独霸鳌头。明朝胡应麟在《诗薮·绝句》中说:“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盛唐绝句,渭城朝雨为冠。”在《唐人万首绝句选》中,清代学者王士禛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他还将此诗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之涣的《凉州词》誉为唐朝四大绝句,而王维这首诗中的“阳关”、“渭城”,已经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极大地影响了唐代、两宋乃至后代的送别诗词。比如,白居易有诗曰:“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并自注曰:“沈有讴者,善唱‘西出阳关无故人’词。”此外,白居易还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 (《南园试小乐》)、“理曲弦歌动,先闻唱渭城” (《和梦得冬日晨兴》) 等诗句。刘禹锡也有“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的诗句。李商隐也曾写有“唱尽阳关无限叠”(《饮席戏赠同舍》)和“断肠声里唱阳关”(《赠歌妓二首》)等诗句。张祜有“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出阳关第一声”的诗句。杜甫也有诗云:“弱水应天地,阳关已近天”。至于受王维《阳关三叠》的影响而写阳关的诗篇更是多如繁星。五代南唐孙光宪的《酒泉子》一词便是佳作,读后令人感慨唏嘘,不禁鼻酸,其词曰:“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宋代名相寇准干脆就以王维的《阳关三叠》诗意,自制一首《阳关引》词,尽意地发挥了王维的意境。词曰:“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阳关,成了古人离愁别恨的象征,成了悲凉凄怆的意象。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千古绝唱,曾给人留下多少阳关的牵念和向往,那悲婉的旋律,那凄楚的诀别,怎能不使文人骚客回肠荡气,热泪潸然?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比较好理解。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布景,是点染送别的环境。“朝雨浥轻尘” 的渭城下,“青青柳色”中的客舍边,这环境,在诗人的笔下点染得非常典型。行人上路,偏偏遇到“朝雨”,这漆漾的春雨,犹如绵绵不断的离情愁绪,增添行人路途的艰辛,更增添送行人的无穷惆怅。古人以“柳”与“留”谐音,所以送别时都要折杨柳枝为赠。王维在这里巧妙地暗用了这种古代风习,点染送别的环境,仅用十四个字便清楚地交代了送别的时间:早晨;地点:渭城的客舍;天气:小雨;环境氛围:柳色翠绿新鲜。“客舍”暗示客栈送客;“柳色新”则暗示离别在即。诗人以细雨构成迷茫之景,在暖春中增添了一丝冷落与凄凉的氛围;朝雨湿尘如丝,柳枝翠绿如线,象征着离情别意之绵绵不断,使整首诗一开始便摇漾着诗情画意。清末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这两句“景语” 隐含着多少惜别的“ 情语”啊!两句诗中, 无一字提及离别, 然而,越是不能说, 越是不敢说,越是不忍说,就越是让人不得不牵肠挂肚,不得不痛彻肝脾。淡淡的景物描绘中,寄托了诗人欲语还休的矛盾心态,寄托了诗人百转千回的离愁别恨,寄托了惊心动魄的友谊和深情。“情” 是境中之情, “意”是言外之意。
元二使命在身,行期在即,势难羁留;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万语千言,难诉离情,诗人便凝聚为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以抒情作结,抒发离情难舍,包蕴了对友人的真诚祝愿,情韵深长。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老朋友啊,你再喝下这一杯酒吧, 西出阳关之后, 就没有老友相伴了。不尽的绵绵惜别之情,尽在这一杯清酒之中 。妙就妙在这一个“更”字,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十里相送,暮色四临,暂在这客舍之中歇脚。要上一壶清酒,一对老友对桌而饮。一杯接一杯,一杯再一杯, 不觉曙色已现,分别的时刻终将到来,纵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也难以挽住时间流逝的脚步。那就再喝下这一杯吧! 不需要万语千言,所有的不舍与叮嘱都在这杯酒里了! 这后两句十四个字,胜却万语千言,诗人的嘱望之心,劝慰之意,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中,读者可以各自意会。诗,便达到高度的含蓄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 》云:“王摩诘 (王维 ) 阳关无故人\\\'之句, 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 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其实,“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的解读,并非那么直白简单。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晚年之作,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由此可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王维与此同期的诗作还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因此,把后两句诗简单地解释为:“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就值得商榷了。因为这种解释并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这两句诗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毫无新意可言,与唐诗“压卷之作”的美誉名不副实。
那么,王维后两句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我们要先搞清楚诗人要送的元二是何许人也?对于元二的情况,许多注家说 “不详”,有的注家则说他姓元,家里排行第二, 这和“不详”一样,等于未注。从全诗内容分析,有一点可以肯定: 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否则时年64岁、官居尚书右丞王维也不会在渭城为其饯行赠诗。
无独有偶,与王维同时代的杜甫也写过一首《送元二适江左》的诗。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曾引“朱注”说,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诗,“疑即此人”。如果这两个元二真是一个人,那我们对元二的情况就可略知一二了。先看杜甫这首诗: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从诗中可以想见,元二是一个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 平乱后又将远行的关心国事者。否则,杜甫不会劝他慎重,不要随便谈论军事。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也这样推测:“元二必负气好谈兵,游诸侯间者。”知道这些,对于了解王维为什么那样深情地为元二送行,并以难得的故人自居,是有所裨益的。因为,王维也十分关心国事,在受到奸相李林甫谗贬、被排挤出朝廷之后,对朝政的腐败更是忧心忡忡。我们有理由说,王维与元二的深情厚谊,是以共同的抱负为基础的。在元二奉使安西之时,王维按唐代当时的习俗远送元二至渭城,置酒饯别赠诗都在情理之中。
元二是负气好谈兵之人,与王维有共同的抱负,是挚友,此次出使安西,是去守护边疆的。“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维深知战争的残酷无情,他怎么可能在送别挚友时会说出“出了阳关,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这样不吉利的话呢!再有,即使从诗句字面意义上分析,元二也并非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故人王维,不用西出阳关,就是出了渭城,元二也会看不到王维了。反过来说,元二到了边疆安西,也可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岑参有诗云:“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因此,“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因为“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有着特殊意义。
其实,王维在诗中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友人元二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之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
历史的真实是,王维在送走朋友元二后不到六年(公元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享年70岁。“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伊州歌》)我们已无法知道王维与元二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从王维这两句诗中,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从渭城走出了阳关,而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其实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西出阳关”,是指元二从渭城启程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说从“西面出去”。第二个场景“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千辛万苦,凯旋之时离开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说从“西面出来”。从“西面出来”,这是诗人的本意。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王维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我们知道,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领土。在王维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因此,准确完整地诠释王维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请再干了这杯酒。待你将来凯旋西出阳关的时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惟有这渭城的细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随风而舞的杨柳,还会像今天一样。
这哪里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
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借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看似平静,却道出了王维与元二一直在小心回避,极力掩饰的对出关后的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从而让一切惊心动魄在突然之间呈现于读者面前。
《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渭城的生机,暗寓着边塞的荒凉;写的是渭城的清新,暗寓着出塞的沉重;写的是朋友间的惜别,暗寓着多舛未卜的命运。意在言外,情在境中,于平和淡雅之中,暗寓着惊心动魄。“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
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有王维这样的铁哥儿们为你饯行赠诗——元二,真是让人嫉妒羡慕恨哟!
王维捧在胸前的酒杯,应该是世间一件最温暖的容器,谁接过这样的酒杯,也应该是举得起,却放不下吧?
一杯酒,一首诗,说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缠绵。
酒,是诗人最饱满的激情;诗,是饮者最浩荡的情怀,是最贴心的话语。
尽管王勃有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尽管李白有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尽管王昌龄有诗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但是,几乎所有的咏别诗都没有超出《阳关三叠》的意蕴。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为白乐天对“三叠”的赞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