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山河】《聊斋志异 · 张鸿渐》之读感(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山河】《聊斋志异 · 张鸿渐》之读感(赏析)


作者:悍雨啸风 举人,4593.9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90发表时间:2021-09-30 13:09:47

【读名著·传经典】【山河】《聊斋志异 · 张鸿渐》之读感(赏析) 《聊斋志异》收纳有近五百篇短篇小说,大多都是通过描写鬼魅妖狐、精灵与凡人之间所发生的情爱故事,喜少悲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彰显出作者蒲松龄先生意欲反抗封建礼教和制度的信念,并对渐趋破败的官场进行猛烈抨击。同时,作者还用文字语言披露了时下腐朽的科举制度。整体作品主题鲜明丰富,体现出作者蒲松龄先生藏于心底的政治倾向,细腻和深刻的思想情感。
   完成这部巨著是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素材。为搜集坊间大量离奇古怪的故事,蒲松龄先生特意开了一个茶馆,来喝茶的人茶钱支付方式,是必须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受限定。他把听到的这些故事作为素材,按照自己的思维予以整理和加工,全部收录在《聊斋志异》里。
   其中一篇《张鸿渐》,可能是它囊括了《聊斋志异》大部分主要题材精华的缘故吧,我反复地看了三遍,印象颇深。这篇作品,以十七世纪下半叶那段最为黑暗残酷的时期为背景,作者通过张鸿渐夫妇和狐女之间的关系,将当时所出现的社会极端现象和政治斗争等现实,呈现给读者。其描写手法、结构与情节,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上均颇具特色,在笔下看来,不失为一篇典范之作。
   《张鸿渐》这篇故事的特色之一,是以阶梯式的发展将故事逐渐拉开,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五小节。
   第一节说的是一个范姓书生被残忍暴虐的赵县令活活打死,引起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后生们强烈愤慨,决定联名具状上告,找到颇有才能、名望和影响力的张鸿渐,要他帮助写诉状。热血上涌的张鸿渐,秉着同仇敌忾的满腹正义感,毅然应允。虽然,贤淑美丽的妻子方氏再三对张鸿渐依理相劝:“今势力世界,曲直难以理定,君又孤,脱有翻覆,急难者谁也。”张鸿渐也听从了方氏的劝告,没有随群去部衙巡抚呈递投诉,赵县令惨绝人寰的状纸,免去了随后发生的牢狱之灾。但张鸿渐既代写了诉状,在赵县令的眼中,张鸿渐就已经被融入到了群情激愤的反抗赵县令和他治理的官府的反叛里。诉状递出去,握在了权贵的手中,张鸿渐想脱身就很难了。
   第二节,诉状虽然成功投递,但返回来的信息却是残酷无情的,诉状转到了被告手中,这是精心设计的一个转折,是全文的铺垫。
   投诉状之事被赵县令知晓后,用巨额金钱大肆贿赂接状的腐败官员们,状纸退回到了县衙。穷凶极恶的赵县令便对这些年轻后生们诬以结党营私,扰乱朝纲等一系列罪名,将这些具名告状的秀才们一并关入了牢狱,并下令,全境内拘捕为这些年轻秀才们写状纸的张鸿渐。
   第三节便是《聊斋志异》通有的人与非人的情爱篇,也是《张鸿渐》最重要的的一条主线。
   为躲避追捕,被逼无奈之下只有远逃的张鸿渐,一路西去,最后流浪到陕西境内。在他乡举目无亲,张鸿渐十分落魄。于走投无路间,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求宿时,结识了长相十分貌美且心地善良的狐女舜华,两人接触后,产生了感情,遂结为夫妇。流经不衰的“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民间俗语,正是出自于《张鸿渐》这篇故事。
   虽然,张鸿渐与狐妻舜华相亲相爱,生活得很幸福,但时间久了张鸿渐总是想念家乡,多次流露出想回家看望妻儿的念头。狐妻舜华自然不想张鸿渐离开自己,便使用幻术,让张鸿渐在幻觉里的与方氏和儿子相见。幻觉是短暂的,终有一醒,更让张鸿渐回家心切,再次向狐妻舜华提出一定要去探望妻儿。
   狐妻虽然不舍,但心怀正气,出于无奈,最终决定利用法术送张鸿渐回到家中,与方氏团聚。当狐妻舜华看到张鸿渐与原配之妻相见下的恩爱,似乎已经心里没了她,也不想破坏张鸿渐的美好生活,便下决心与张鸿渐断绝情缘,渺然消失。这段情节的描写,令人读来怅然,正是《聊斋》里常用描写手法。
   原本故事到此应该是个美好的结局,但事态的发展却再起汹涌的波澜,引发出第四节。
   张鸿渐回家后,好时光没过多久,作者文笔一转,来个反差,把张鸿渐重新送入黑暗。事由张鸿渐为保护妻子,怒伤谋图调戏妻子的痞赖致死,犯下命案。方氏苦劝张鸿渐出逃,自己担当罪责。张鸿渐则是宁可一死,也不会抛却妻儿让妻儿连累受罪而独自逃生。于是,张鸿渐便主动到衙门投了案。
   投案后的张鸿渐,官府追究起其之前写诉状的罪名,结果是两罪并罚,终判杀人偿命,被判死罪。
   张鸿渐被押解送京执行的途中,遇到深爱着他的狐妻舜华。狐妻舜华不忍张鸿渐受害,还是再次援手相救,并帮助他远逃他乡,改姓匿藏。而狐妻舜华则彻底地在张鸿渐眼前消失。
   第五节,也就是结局,是蒲松龄先生所希翼的最美好期望。
   张鸿渐在外流亡了十多年,通过不断地托人打听,知道了官府对他的追捕之事已经渐渐地松懈了,待认为命案确实淡却后,他才很小心地回到了家中。
   此次回家,儿子已长大成为举人做了官,通过关系不了了之,张鸿渐也与被他伤害的那一家人化解了仇恨并成为了好友。由此,沿着蒲松龄先生铺设的理想路线走进了大团圆的模式。
   出于对当时政治的黑暗以及政权腐败、对科举弊端等深恶痛绝的蒲松龄先生,结合着自己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以及生活的贫困和对贫苦民众的同情,决定拿起笔讨伐这个社会,用了近四十年,完成了《聊斋志异》这本巨著,很快流传到民间。
   这篇《张鸿渐》乃至整部《聊斋志异》,都与作者蒲松龄先生自己的境遇有关,也都是发自他内在的真实感受,用文学的方式来反衬当时的官场糜烂,为富不仁,科场昏庸以及世态炎凉等险恶的环境,以文字来寄托自己的渺茫情感理想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蒲松龄先生所著《聊斋志异》中的这篇《张鸿渐》,用的是人与非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作为推进和渲染形式,从中折射出那个时代人类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借年轻书生张鸿渐之虚拟人物和事件,向极端贪腐的官场及地方恶势力奋起挑战,并以自我的想象达到自我的完美结局。
   《张鸿渐》的独到之处,是对人物的成功刻画。张鸿渐、张妻方氏及狐仙施舜华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特征被勾画得活灵活现,而且主次清楚,整个脉络也非常分明。可以说,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中,对于女性的形象描写,一个个不但都是美丽、多才、能干的女中之最,而且也都是善良、聪慧和富有侠义感。张鸿渐的妻子方氏不但有识见,考虑事情周到全面,且心性温柔,深厚而又热情,全身心地为张鸿渐着想。狐女施舜华,不仅具有人之情,而且更富有人的气息和质地,有着一股侠义之气。或许,这样的女性描写,也是蒲松龄先生个人思想的具体反映吧。
   《张鸿渐》这篇故事,足以吸引人的是对事件的完美描述。贪暴无良的卢龙令赵某压迫、鱼肉民众,更以杖毙范生而致同学群忿,欲鸣冤部院,成为起伏跌宕的矛盾起点,再以张鸿渐许之为群儒作刀笔之词而涉入其中,被迫逃亡,与狐女舜华结为夫妻的曲折情节作为焦点,把故事的情节渐渐推高。随后,张鸿渐为救妻犯命案,狐女舜华再出手相救,达到了焦点的延伸,用焦点反哺了矛盾,用有限的文字展现出无尽的时代内涵。
   《张鸿渐》这篇故事,以多样化的结构模式营造出情景交融和内蕴深刻的故事意境,暗含着一些看似荒诞却很符合道德的哲理。《张鸿渐》这则故事的一个特色,就是把当时的社会现状用一个最为寻常的民间事件,反映出虽已经畸形和残缺的封建统治阶层的力量依然强大,底层的人民完全失去了自由,所有的先进思想被禁锢,一切人类所需要的情感被尘封,鬼怪狐妖成了人们的寄托。《张鸿渐》也正是在这一环境下写出来的,是对那个时代最贴切的阐述。
   《张鸿渐》这篇故事,可谓神韵的笔工,作者蒲松龄先生的文字造诣毋庸置疑。它的选材独特,人物的心理和语言表达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虽然,《张鸿渐》不能称为作者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人与非人相爱的情节似有雷同之处,但可以和其他早期类似作品中的任何一篇媲美并高出其中许多。
   从与唐宋时期的志怪类作品的艺术对比上来看,《张鸿渐》这篇作品更具真幻相生以及虚实互渗的艺术特性和能供普通万众赏阅的特点。看似很平面的短篇小说《张鸿渐》,被作者蒲松龄先生加以创新,将文字的潜能充分调动,利用情节的发展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将虚笔和伏笔呈现在情节的交集之处,进一步增强了整篇故事的艺术魅力和可读可品性。作品中的语言叙述和心理剖析浓淡相间,雅洁隽永,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画面。难怪《张鸿渐》这篇故事为什么会被搬上银幕,被商业化运用,成为极有票房价值的动态故事,就是因为这些故事能与民众产生共鸣,可以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
  
  

共 33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悍雨啸风老师赏析的是四大名著之一《聊斋志异》里的《张鸿渐》篇。悍雨啸风老师首先带领大家,赏析了小说的五个情节。其次带领大家赏析蒲松龄做此文的社会现实,期间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个人情感。揭露社会现象,鞭打官场腐败、人的虚伪,讴歌狐仙的善良、单纯的美好爱情。语言简洁,吃透了原文,赏析有理有据。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葡萄芽儿        2021-09-30 20:17:13
  偶遇潇雨老师。老师从张鸿渐故事的结构入手,详细的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情节和寓意,以点带面赏析聊斋志异,令人佩服!学习问好国庆快乐!
2 楼        文友:夕照峰影        2021-10-01 08:22:32
  潇雨老师的经典欣赏征文写的真好,先引故事梗概,后述精彩赏折。这样的方式,从引导入手,读者顺着导向标一步步前行,最后曲经通幽,豁然开朗。学习了。
3 楼        文友:郭永涤        2021-10-07 16:00:40
  大作拜读,问好先生。远握。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