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两个英雄可成一谱(赏析)
读罢《三国演义》,我首先挑拣出两个人物,一张松,二杨修。此二人,从历史作用上看,都无足轻重,但他们的人生却反映了一类人,或者说是一个类别的古今人群的命运,那就是知识分子。张松和杨修,独成知识分子英雄人物之谱系,且为鼻祖。
一
相信略有文化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读过一些经典书籍,而每个人的所见所识,必定是各有千秋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
说起名著,我首先想到的,是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有“千古第一奇书”之誉,自一问世,便深受人们的喜爱。毛泽东说:“看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袁阔成曰:“《三国演义》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它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就连老外也对它推崇之至。科洛克洛云:“《三国演义》在表现着中国人民艺术天才的许多长篇小说之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吉川英治则称:“《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
《三国演义》既叙事,更写人。也许我是一个特别的人,或许是个性所至,很奇怪,三国有那么多的英雄豪杰,霸有一代枭雄曹操、刘备和孙权;武有万人莫敌的吕布、关羽和张飞;文有运筹帷幄的伏龙、凤雏和司马懿;姿有倾城倾国的貂婵、甄宓和二乔等等,可谓是群星璀璨,明珠闪耀,而我却偏爱其中的两个才子,张松和杨修。
张松和杨修,在历史上都是真实的存在。张松,字子乔,蜀郡成都人,益州别驾。在《三国演义》里,称其字永年,据考,这是罗贯中搞错了,为演义混淆,永年者,另有其人,乃蜀中另一位名臣彭漾的字。但这点瑕疵不损大雅,无须纠结。张松其人,书中称他,额口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由此可见,他的官职不大,假如搁在今天,益州别驾也就相当于四川省省长的秘书,一个幕僚而已。而且张松长得不咋的,曹操就嫌他相貌猥琐,才不待见他。但人不可貌相,这位老兄特有才,胆大心细,反应敏捷,善辨能言,堪称三国一奇葩。
杨修,字德祖,司隶部弘农衣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史书称他为人恭敬,聪慧,好学,有俊才,知识渊博。他是丞相府曹操的管事主薄,相当于负责文字工作的秘书长吧。除此,他还有一个身份——文学家。同为才子,据说杨修生前与能七步成诗的曹植私交甚笃,后来曹操知道杨修参与了曹植与曹丕的夺嫡事件,遂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其处死。这与书中所述的杨修最后死于“鸡肋之说”的说法有出入,但也无大碍,毕竟是小说嘛!
在群英荟萃的三国庞大人才库里,我之所以独钟于张松和杨修二人,是因为他们有才,而且都很接地气。说实话,我就喜欢既有才又接地气的人。杨修之才,人人皆知,我不想多言。今天我要着重说说张松。不知是否有人和我同感,就机智和才情而言,张松着实是令人叫绝。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却说张松暗携蜀中地图,不惜蜀道之难,千里迢迢来到魏国。他原本是想投奔曹操的,不料曹操嫌其丑陋,又见他言语讥讽,遂将其逐出门外。杨修素闻张松乃川中名士,心藏沟壑,才高八斗,一身傲骨,就是脾气臭点,舍之可惜,便邀张松于书院中,分宾主而坐,交起心来。此处书中杨修和张松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足见张松之卓然才情。相信三国迷们对此情节皆能倒背如流,恕我略之,没读过的,不妨去翻书看看,真的,张松之言,绝了!
我首次读到这段对话时,被惊得目瞪口呆,满脑子都是对张松的崇拜。谁能想到呢,这个其貌不扬的张松,居然是个满腹锦绣,字字珠玑,出口成章的主,这分明就是一篇赞颂巴蜀大地风土人文且空前绝后的旷世美赋也!在第一时间,我就被张松征服了,成了他的铁粉一枚。我想,当年的杨修,其心情也是跟我一样的,他被张松杰出的口才给震翻了,于是惺惺相惜,真诚挽留张松,渴望与其能成为同一条战壕的战友,为魏武出力,出谋划策,共图霸业。可叹的是,向来重武轻文且刚愎自负的曹操目不识珠,竟将张松拒之门外,令人唏嘘了。
曹孟德自诩惜才如命,我看是言过其实了。可悲啊,他是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人,不然的话,蜀地哪有刘玄德的立足之处。
二
时常想,当今世界格局,真像三国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一方面,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另一方面,霸权主义亦越演越烈。不管怎么看,在我眼里,总觉得现在的美国与三国曹操治下的魏国堪有一比。而诸如特朗普和拜登之流一贯的所作所为,又与当年的曹孟德如出一辙。他们所推崇的信条,几乎与曹丞相一模一样——傲睨世界,天下老子说了算,顺我者逗你玩,逆我者要你亡,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许有一人与我对着干。
《三国演义》我曾读过多次,最爱看的是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每每看到这一章回时,我皆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回到书本,曹操弃张松后,杨修感到人才难得,便在曹操面前极力举荐张松,费尽唇舌,曹操终于应诺一见。但见面的地点却设在西教场,让张松观看曹军的军事演习。为了震慑张松,曹操也够狠的,竟动用了五万雄兵,时西教场上,旌旗猎猎,人马翻腾,杀声震天,地动山摇,各种先进装备一应俱上,煞是骇人,一般人会被吓得屁滚尿流,然张松却毫无怯意。
刀光剑影中,曹操口出狂言,眯眼睨着张松冷笑道:“汝川中可曾见此英雄人物否?”张松心想,你曹大胡子这不是明摆着给我下马威吗?老子是谁,还怕你这个傻鸡公,便背着双手回敬道:“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曹操闻之犹如变色龙般沉下脸,目露寒光喝道:“我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大军到处,战必胜,攻必取,顺吾者生 ,逆吾者死。汝知之乎?”张松脸不改色心不跳,暗言你曹操简直就是一介匹夫小儿,你视天下苍生为草芥,我还视你是一个大草包呢?待我戳戳他的痛处,让他醒一醒,遂不疾不徐道:“丞相驱兵到处,战必胜,攻必取,松亦素知。昔日濮城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曹操听罢,不由勃然大怒,胡须横竖,暴跳如雷,却也拿张松没法子,只能干瞪眼珠吹胡子,说了一通要你死啦死啦的狠话罢了。
大家不妨对照一下,这曹孟德的作派,和当下的美帝是何等的相似啊!奶奶的,难道特朗普和拜登都是深谙曹操真传的徒子徒孙不成?此般手段,与美军在世界上肆意横行、耀武扬威的套路又何两样。当年的曹操如此,现在的美国更是如此。他们倚仗着强大的军事优势,一旦发现有人不再匍匐蜷缩在他们的脚下舔趾苟活了,一旦有某个国家不顺他们的心不合他们的意了,不管人家是正义的还是正当的,他们便大动干戈,派遣战机和航母蹿到人家的家门口进行武力震慑威胁。于他们而言,平时口口声声叫得震天响的所谓的“平等、自由、人权”皆是瞒天谎言。他们的逻辑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说咋的就咋的,谁若不服,“西教场”中见。他们的伎俩是,不时地在各个地区搞军演,“铁乌鸦”满世界乱飞怪叫,“巨乌龟”满世界掀风作浪,搞得全球战云密布,惶惶不可终日。
但归根结底,纸老虎就是纸老虎。就像曹操一样,他们处心积虑地在天空大摆“老虎吃人阵”,无非就是想吓唬吓唬那些软骨蛋和胆小鬼而已,在战斗民族和铁骨铮铮的高士面前,则形同虚设。张松,胆识的确超人,雄辩不输,气度不凡。每读这一段,我都不禁拍案叫好。张松,不亏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不卑不亢,绵里藏针,豪气凛然。要是搁在现在,我一定会给他点一万个赞的。
忽想起前些日子的中美会谈,面对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狂妄之极的美方代表,我国代表从容淡定、铿锵有力地反击道:美国没有资格站在实力的地位跟中国说话!一石击起千层浪,让全世界一片惊呼,让美国一时脸面扫尽,也让国人扬眉吐气了一回。是的,你美国连自个的事务都搞得一团糟,人权一片狼藉,防疫一片混乱,社会一片黑暗,凭啥老是到处挑衅惹事,干涉他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呢!必须承认,现在的美国是全球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但你实力再强有何仿?历史的眼睛是客观公正的,试问:是谁在朝鲜战场上被打得丢盔弃甲;是谁在北越的雨林中被拖得恶梦连连;是谁在阿富汗弃下同胞抱头鼠逃;又是谁在世界各地丧心病狂地掠夺资源,燃起战火,惹下灾难,让生灵涂炭,置大众于水深火热而拂手不顾。揭穿了,美国就是一头纸老虎,是一匹最自私、最冷血、最会嗥的野心狼,天生患有“红眼病”,就是见不得他人的好。
说到此,笔者须郑重申明:张松就是张松,我绝无暗喻某人某国之意。我所点赞的张松,是仅指他在外交方面所显示出的才华和气度,与其献图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请诸君切莫想多了。
《三国演义》不愧是一本奇书。读三国,看今朝,世界风云,任其变幻,尽在一书中。
三
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个奸雄,刘备一直是正面人物,是个得道明君。投曹不成的张松最终投奔了刘备,并将川中地图献给了他。刘备以张松献图为基点,制订了“立足荆州,谋取西川,北图汉中,直指许昌”的战略,从此,他正式开始实施“隆中对”之策略,成就了建立蜀国的霸业。
孙中山说:“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哀,则国弱。梁佩兰说:“人生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毋庸置疑,张松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应该肯定,刘备是一个招才、引才的高手。有人说,张松之所以投奔刘备,一乃刘备宽厚仁慈,二乃刘备重情重义,三乃刘备礼贤下士,四乃刘备城府极深。要我说,这四点可概为一点,就是刘备善于攻心,不知读者是否认同。一般来说,笼络人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诱,封以高官,许以厚禄。另一种是攻心,专打感情牌,以心交心,用心换心。无疑,刘备是个善于攻心的主。他深知,面对张松这样的高士,光凭利诱是根本无济于事的,于是,他干脆就打起了自己擅长的感情牌。那么,刘备是如何实施攻心术的呢?归纳起来,他主要为张松做了四件事:一是获知张松离曹,便派赵云前去迎接,刚一见面就敬酒。二是令关羽率众于馆驿击鼓相迎,摆上酒筵,饮之更阑,方始罢席。三是亲率孔明、庞统两位军师出城欢迎,与张松连饮三日。四是十里送别,在长亭设宴为张松饯行。这其间,只讲缘分和敬慕之情,换句时髦的话,就是事无巨细地搞好服务,专挑好言巧语给张松灌迷魂汤,绝口不提川字和涉及张松袖内的宝贝地图,也没有给张松许诺过任何东西,最终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好言好语解得了金腰带。
不得不说,刘备在攻心方面实可谓是一个大师级人物,能笑能哭,善装善演,独树一帜,手段耍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真的令人佩服。他的经验告诉我们:笼络人才,物质支撑固然重要,然而,感情投入则更加有效矣,而且成本最低。我想,士为知己者死,说的也就这个道理吧。
读三国,还有一个让我无比感慨的桥段,就是火烧赤壁。遥想当年,文能对酒当歌、武能挥鞭策马的魏武是何等的威武,麾下战将云集,率三箩菜籽兵,阵兵大江之北,意图一举吞并东吴。当时曹操躇踌满志,心想就凭我的百万虎狼之师,连环十里的战船,灭个小小东吴还不是小菜一碟。不料在赤壁,竟被雄姿英发的周公谨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综观古今中外,恃强凌弱、穷兵黩武、嗜血成性者,最终决没有好下场。每每读到这,我就会不由地想起现在美国佬的作派。因此,我要奉劝白宫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政客们,你们立马醒醒吧,不要再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了,不要再到他国的家门口滋事挑衅了,赶紧悬崖勒马,如果长期以往,结果必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还要大声呼吁,当今世界,一旦大国之间爆发战争,决非是火烧赤壁、水漫三军那么好看热闹,而是数以千计的核弹爆炸时在全球上空升腾的蘑菇云,一旦失控就是星球毁灭,全人类的灭顶之灾,东方如是,西方亦然,无人幸免。
大江唱罢数英雄。问天下谁是真正的英雄?我说,一切致力于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不懈奋斗的,一切致力于为造福天下苍生的,不论是巨人或凡人,皆是。其他的,不配,真的不配。大逆不道的,逆时代潮流者,是人类的异类和公敌。
最后,让我引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为此文作个结尾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留大名者,非张松杨修也,可在三国战事纷纭的当时,一介书生,可以敢于出入曹营,大胆献言,实是难能可贵了。一个人物,对于当下的历史挂名,于今,还有着超时代的意义,让我们拿来作为立言行事之参照,足矣!
再次感谢,遥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