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八一】忠义智勇蔺相如(赏析) ——驳《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在传记中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一波三折,又环环相扣的三个故事,运用刻画性格特征、采用形象对比的方法,层层衬染,极力蓄势,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顾全大局、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光彩照人的形象。其中,“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节尤为生动传神,最能体现蔺相如的性格特征。读完故事,让人由衷赞叹:蔺相如既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又是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可谓“忠义智勇”的伟丈夫。
但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作《蔺相如完璧归赵论》,认为“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蔺相如完璧之作法是“既畏而复挑其怒也”,故“蔺相如获全于璧,天也”。“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全盘否定蔺相如在整个事件中所起的作用。我也反复研读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现就王世贞的说法提出不同看法:
首先,按当时的情况,秦的确是“诈赵而胁其璧”,并不是想找借口攻打赵国。后人站在回眸历史的角度当然容易得出这个结论。但当时,连置身于诸候争斗漩涡中的赵王与诸大臣都难辨端倪,看不清形势,何况是当时还未登上赵国政治舞台的无名小卒蔺相如呢?
不过,“秦欲璧,赵弗予璧”,并不是“两无所曲直”的。当时的秦国,在六国之中,势力最强大,它野心勃勃,正积极对外扩张,为一统中原作准备。它对西邻赵国,时时蚕食打压。只是,此时秦正全力对付南边的楚国,暂时无暇顾及赵国而已。
所以,不惹恼秦国,不给它借口侵略赵国,方为上策。蔺相如被举荐,一见赵王,便提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主张,这是当时条件下一个正确的外交主张,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深远见识。同时,他又自告奋勇出使秦国,并许诺赵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寥寥几语,掷地有声,不仅有忠肝义胆的无畏,更有成竹在胸的自信。
奉璧使秦,凭对秦王的了解,蔺相如早就想好了对付秦王“使诈”的方案。故当他献上和氏璧,发现秦王果真无意偿城时,才会从容自若地上前,说道:“璧有暇,请指示王。”巧妙地要回和氏璧。可在防守森严的秦王宫,取回和氏璧容易,要保全和氏璧却很困难。怎样兑现当初给赵王许下的诺言呢?蔺相如以“头与璧俱碎于柱”威胁秦王,算是掐准了秦王的软肋。
秦王不怕蔺相如死,但怕和氏璧摔碎:一是舍不得,因其“价值十五城”;二是怕承担罪名,“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一旦摔碎,自己岂不成了毁宝的千古罪人。再说,秦王因失信而导致璧毁人亡的事一旦传扬出去,作为一个大国之君,难道他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所以秦王“固请”,“按图”,“斋戒”,“设九宾”,完全答应了蔺相如提出的要求。
“狭路相逢勇者胜”,关键时刻,谁出招快,出招准,谁就稳操胜券。秦王的让步,为蔺相如送璧归赵赢得了时间。寸步不让,招招算准,蔺相如可谓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当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盛大的受璧仪式时,蔺相如早已派人将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此时,本应理亏心虚的蔺相如反而镇定自若:秦“未尝有坚明约束”的国君,他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的理由,才做出不得已之举,为自己辩解;并以“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请就汤镬”,这种充满诚意和恳切的态度来平息秦王怒火。面对置生死于度外的蔺相如,秦王只好做了个顺水人情,赦免了蔺相如,表现出一个大国之君应有的气度。
可见,蔺相如能保全自己,保全和氏璧,是凭借他自己的凛然气度和能言善辩折服了秦王。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甚至可以说,秦王之所以赦免蔺相如,是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事件正暗合了秦王的心意,蔺相如的做法其实是秦王无奈之下的默许。我们知道,秦的历代国君,都积极向外扩张,目的就是统一六国。文中的秦昭王更是一位雄图大略的君主,他当然更明白肩上的重任。他曾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而绝秦赵之欢。”他不为泄私愤而杀相如,首先想到的就是秦赵关系,可见秦王是时刻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的,绝不会意气用事。
所以他虽爱和氏璧,但不会糊涂到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将十五城拱手送人的地步。他只是“负其强”,“以诈胁璧”,绝不会“以城易璧”。但半路上杀出个蔺相如,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当被迫答应“斋戒”、“设九宾”受璧时,以城易璧似乎已成定局,接受璧,就得割十五城。“一寸山河一寸血”,割城,怎么向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交代?此刻的秦王,也是骑虎难下了。
我们知道,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这个时间距离秦统一六国只剩62年。这时的强秦势力强大,东讨西征、横扫六合。作为政治家的秦王难道会没有这样的远见:统一了六国,天下珍宝尽有之,况一和氏璧乎?所以,这时的秦王是宁愿“弃璧”只愿“保城”的,可怎样做才能既保存颜面又不失信于天下呢?蔺相如派人偷偷送璧归赵恰好帮他解了这个围。
所以,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由于秦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蔺相如才能顺利地“完璧归赵”。如果秦王得璧心切,难道他就不会想到设重兵把守,至少派人严密监视,那样广成传舍恐怕连只鸟也飞不出,何况逃出一个人呢?正因为蔺相如帮了秦王一个大忙,给了秦王一个体面的台阶,秦王自然会做一个顺水人情,赦免了蔺相如。可见,蔺相如能完璧,不是天意,而是人为――这个“人为”就是蔺相如凭借卓越的胆识与智慧,打乱了秦王的全盘计划,逼得秦王不得不忍痛弃璧。而蔺相如在保全和氏璧时,也保全了自己,并暂时保全了赵国,为后世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