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雅香】仰读李清照(赏析)
两年前,在网上认识了一位山东的才女叫桑溪,文章写得委婉清丽,人却极其坦荡豪爽,能陪你大碗喝酒,也能与你争论不休。于是在她的留言板上我们讨论起山东才女之最的李清照。她说:易安词中既有阴柔之美,也有阳刚之气,这大概与她生长在广袤肥沃的的齐鲁大地有关,迄今山东的女作家,也不乏大气磅礴的作品;我说:山东有两位我非常景仰的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可是,他们最伟大的文学成就都是在“南渡”后完成的,准确地说,都是在艰难困苦或颠沛流离的逆境中完成的,所谓“愤怒出诗人”,苦难孕华章。
我们还讨论起李清照与酒。纵览易安词,与酒有关的文字比比皆是,几乎是无酒不词,无词不酒。看来这山东女子李清照即善饮又善感,二者相辅相承。你看她,重阳相思要喝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寒夜无眠要喝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暮春伤感要喝酒:“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闲来弄墨要喝酒:“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如此豪饮,小家碧玉也不似了,大家闺秀也不像了,难怪清人曾沈植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桑溪专门从济南府趵突泉的李清照纪念堂为我购得线装书两本,一本是《李清照漱玉词集》,一本是《李清照漱玉诗文集》,两本书的扉页上都印有郭沫若的题词真迹: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碌里文彩有后主遗风。随书给我寄来的,还有久佚新现的李清照词《新荷叶》一首,最后两句,尤显词人的坦荡胸怀和远大志向: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需起,要苏天下苍生……如此文心志气,是在婉约词中难以看到的。
数日前,去山东威海参加笔会,返程途经济南,东道主咖啡女士热情好客且善解人意,在比较紧迫的行程中安排我们去了趵突泉的李清照纪念堂,真真了却了我的宿愿。三十多年前,我曾“搞外调”来过济南,那时的易安故居已经毁了,属于革命对象;十多年前我再次来济南开会,可是李清照纪念堂正在修缮,仍然悻悻而归。这次终于来到这绿树掩映,翠竹亭亭,清泉如许,古风微熏的易安故居。站在晶莹洁白纤尘不染的李清照玉石雕像前,我仰起脸来仔细读着她高挽的发髻,读着她手中的书卷,读着她飘洒的衣裙……
在纪念堂里还看到李清照手里拿着菊花和梅花的两幅画像,据说这是易安居士最喜欢的两种花,也屡屡在她的诗文中出现,反映出她的孤傲个性和坚贞志向。她有爱便说爱,有恨就说恨,心无旁骛,口无遮拦:深爱赵明诚,便在诗文中大胆表现,甚至不顾“失之太直”的批评;讨厌张汝舟,改嫁也可以离异,为此按照当时的法律甘愿坐牢。更让我感到惊诧的是,她的眼里从来没有什么权威:可以批评柳永“词语尘下”,可以批评苏轼“不协音律”,可以批评王安石、曾巩的词不可读,可以批评晏几道“无铺叙”、秦观“少故实”、黄庭坚“多疵病”。想到这里我不禁笑了,因为头里走的咖啡女士便是这样一位心直口快的“批评家”,我们属于“不打不相识”,难道这也是山东特产?
当然,李清照的正直与坦诚,更突出的还是表现在她的铮铮气节和拳拳抱负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宣言便是她的《夏日绝句-乌江》: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正是怀着这样一种雄壮乃至悲壮的英雄气概,李清照始终以“人杰”和“鬼雄”自勉,从不随波逐流,更耻阿谀逢迎,从早年冒死讽谏皇帝切莫荒淫误国,到婚后嘲笑公爹赵挺之的弄权逼人,以至南渡后,历经丧偶、失窃、被骗、受诬种种磨难,仍激于爱国大义,对高宗君臣妥协投降行经的鞭挞和斥责,绝非常人所为,更不要说是男权社会一女子。
窃以为,如李清照一般坚忍的甚至孤独的抗争要比有虞姬相伴而“自刎乌江”的项羽难上加难——即使到了冥界,相形之下:易安居士堪称鬼雄,西楚霸王愧论人杰。
我家还有一个叫月牙的女人,亦对李请照情有独锺,《漱玉词》中的经典篇章信手拈来,我写此文时叫不准的事统统问她,而在她那里,提起李清照就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因为这都是她在中文系学来的——把李清照定位于柔婉凄美的才女形象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主流概念。
问题就出在“概念”上,今人评价古人常常很主观甚至很牵强的分类,或豪放,或婉约,或桐城,或阳湖……然后便带着这个框子筛选文章,久而久之“选者”或“读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概念。记得鲁迅曾说过人们对陶渊明的“概念”,因为选的都是《归去来辞》和《桃花源记》,因为读的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一提陶潜,便是飘逸。孰不知,陶老先生也有很激昂的时候和很尖锐的诗句,譬如“金刚怒目”式的“猛志固常在”。其实,这“猛志固常在”和“采菊东篱下”都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扬抑,更离真实”。
陶渊明如斯,李清照亦然:是女子,亦是“儿男”;是婉约,亦是豪放;是“柔肠一寸愁千缕”,亦是“九万里风鹏正举”;是明诚倍加疼爱的李易安,亦是项羽也当仰读的李清照。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