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初见】淘书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书香.初见】淘书往事(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4959.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22发表时间:2021-10-08 20:53:50
摘要:淘书的日子,随着书摊的消亡,也许一去不复返,但它留给我的记忆是抹不去的,不仅因为书,还因为人。

【书香.初见】淘书往事(散文) 曾经,上海的老百姓,想拥有自己的书房或者书柜,简直是一种奢望,因为住房条件不允许。一家三口甚至更多的人,都挤在一间陋屋里,连生存都成问题,哪有你读书藏书之地?于是,床底、饭桌、纸箱等成了书籍的安身之处。阁楼、通道甚至厨房,弄一个折叠的小桌椅,便成了读书写字的地方。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上海市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老百姓,想拥有自己的书房或者书柜,已完全不是问题。
   然而,我至今还没能拥有自己的书柜,更别谈什么书房了。倒不是没这条件,却是现有的书柜都被儿子占用了。儿子从事音乐乐器教学工作,用书量很大,不仅两个书柜全包,且沙发、床底、电视柜都堆满了他的书籍。我曾经要求儿子,在书柜里给我腾点地方,他当然同意,但当我将我那点藏书挪进书柜一角时,老伴却不乐意了,立马又将书丢了出来,重新装进了纸箱。我很不高兴,当场质问老伴,老伴却振振有词:儿子搁书是为了工作,你搁书是为哪般?再说,你这点破书跟叫花子似的,啥地方不好放?偏偏要放在这崭新的书柜里,寒碜不寒碜?
   老伴的话让我吃瘪,毫无还嘴之力。的确,我那点藏书,残的残,卷的卷,有的还没有封面,是够寒碜的。但再怎么着也是书呀!难道书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好在儿子懂事,不顾老伴的反对,硬是将我那些书重新装进了书柜,只不过在书柜的玻璃门上,贴了些装饰纸,权当遮羞布使用。
   虽然儿子维护了我的面子,但私下不得不承认,我的那些藏书,确实登不了大雅之堂,因为不仅量少,而且太破。所谓量少,就是厚薄大小相加,也只有30来本,且都是工具书。所谓破,就是全从书摊上淘的,加之经常性使用,早已面貌全非。
   掐指算来,我那些工具书都有些年头了。如果拿1970年夏天我花一毛钱,从废品回收站淘得的那本《四角号码字典》算起,我淘书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余。除此之外,《杂文创作漫谈》《文学修辞》《小说创作艺术》等书籍,也是我在书摊上以很低的价格淘的。
   我很少买小说散文之类的文学图书,总觉得社会图书馆那么多,大量的文学作品等着我们去阅读,又不用掏一分钱,何乐不为呢?所以,除了借书外,淘书成了我最大的爱好。我喜欢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旧书市场淘一些工具用书,既便宜又实惠。尽管图书馆也有工具书可借,但得还,还得爱惜,绝没有自己买的方便。
   淘书的释义,大概和淘金差不多。淘金,是在江河里的沙子里淘;淘书,则在书摊上淘。两者都千辛万苦,结果,或许失望或许欢喜,皆有。淘书者的目的,各有千秋。有的是书贩子,爱在书摊里淘得古书稀缺书,来回倒腾,从中牟利。有的是搞收藏,喜欢用书籍装门面。更多的淘书者,则是读书所需,怀揣一颗虔诚的心,在茫茫书海里,寻觅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而我便是这其中一个。
   读书人的淘书,在有些人眼里可能是低档次的,远不及那些出手阔绰、买新书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人。这类淘书者中,囊中羞涩的多,但也不全是。我所结交的淘友中,就有一些收入很高的人,但他们在买书上很理智,从不盲目购新书。比如:在中讯软件集团公司任职的王某,年薪达八十多万,可他爱淘旧书。据他说,只要有闲暇时间,他就会逛旧书市场,看书淘书已经养成一种习惯。其次,假如我们查阅一下历史资料,不难发现,有很多名人文人也热衷于淘旧书。比如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就经常爱逛北京的琉璃厂书摊,一淘就是半天。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也喜欢逛南京夫子庙的旧书摊,从旧书摊中寻找自己需要的书。鲁迅先生更是把逛旧书摊当成了一种嗜好,无论是就职于北京大学,还是生活在上海,他从未停止过在旧书市场淘书,在他所有的藏书中,有一半以上的书籍,是在旧书摊购的。
   由于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年轻人热衷网络阅读,购书的热情逐渐衰退,加上市容管理的日趋严格,现在上海别说难觅旧书摊,就连书店也是凤毛麟角。即便寻到个书店,里面也常常是玩具烟酒之类的商品唱主角,书却成了装饰品。我生活的浦江镇,现有十几万人口,超市、商场、银行什么都有,就缺书店,你若买书,必须到市中心的福州路一带才行。过去可不是这样。北京奥运会之前,申城书店遍地开花,不但有正统的书店书城,也有很多旧书摊。那时候,政府对地摊管制相对宽松,马路、大街小巷,到处可见各种地摊,白天有,晚上也有,有时候,政府部门还会特地组织夜间集市,不仅活跃了经济,而且方便了人们淘书的需求。
   撇开国外的书摊不谈,中国的书摊,算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过去,在申城书摊方面,若论规模与人气,可能要数文庙的旧书市场最大。文庙旧书市场位于河南南路附近,设在文庙的第二道门内大院,里面约有两百多个摊位,新书旧书摊位平分秋色。所谓新书,都是印刷公司,或者书店的库存,卖不动,只能在旧书摊寻找它的出路。文庙旧书市场,是每逢周末两天开放,淘书者入内还需购一元的门票。尽管人们对此颇有微词,但挡不住对淘书的热情,每到周末,这里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市场管理方还不得不限流。
   就我而言,因路远的关系,文庙旧书市场不是每次都去,但却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我好几本书就是在那里淘的。比如前面所述的《杂文创作漫谈》、《文学修辞》、《小说创作艺术》等,就是在那里淘来的,从而成为我喜欢文学的启蒙老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凡这阶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比如买新书,比如借书,也比如淘旧书。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你秉着不断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个性选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硬性规定。
   所以,相比之下,我喜欢淘书。淘书,自然有淘书的好处,除了省钱外,最大的好处在于乐趣。每当自己置身于书海,贪婪地寻觅着既定目标,每个细胞都会活跃起来。当淘到自己心仪的书时,会像中到大奖一般开心。再者,淘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书摊上的书五花八门,你既可以寻觅自己需要的书籍,也同时可以开拓眼界,趁机翻看一下其它书籍,觉得有兴趣或者有用,买回家研究一番。我就是这样,通过淘得一本《家庭花卉盆景入门》,初涉了花卉盆景艺术;对玉器收藏产生了兴趣,便买回一本破旧的《初涉玉器收藏必读》一书,加以学习研究;通过淘得一本《怎样吹陶笛》,我喜欢上了陶笛这一古老的乐器,并且吹奏逐渐也达到了中级水平,时常在地区的联欢会上表演。除此之外,淘书的过程,也是结交朋友的过程,以书会友,以文知礼,丰富了淘书的涵意。过去,我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不太喜欢与人打交道。但通过几十年的书摊淘书,练就了一些胆量,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不乏有摊主、老师、学生等等。
   在结交的朋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叫郭伟的大男孩,是我2005年9月在上海文庙旧书市场认识的,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大二学生。2006年5月某天,他“怂恿”我去他们学校听小说创作讲座,我胆怯不敢去,但当听说来授课的老师是著名女作家王安忆,还是壮着胆去蹭了课。就这样,从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我一共磳了六次课,聆听了王安忆、苏童、陈村等六位著名作家的讲课,受益匪浅。
   如果说,蹭听大师的课令我回味无穷,那么,和一些摊主的友情,令我终生难忘。
   其中,一位是在文庙旧书市场摆书摊的男人,若健在的话,今年应该有80多岁。我们是1998年4月认识的,他姓翁,因一头的白发,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白头翁”。“白头翁”家就在文庙附近,他经营的书摊与众不同,所出售的图书,全是清一色的纺织机械方面的书籍,有中文版的,也有外文版的,在旧书市场显得很另类。本来,我是无缘认识他的,因为我淘的是文学方面的书籍,与他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但每一次我从“白头翁”书摊经过,都会看见他捧着一本外文书看着,有时候嘴里还“叽里咕噜”地朗读。我觉得好奇,有一次忍不住凑到他面前探个究竟,这一探,顿时让我肃然起敬,因为他看的是一本英语版的机械理论书籍。在我的眼睛里,这位其貌不扬摆着书摊的大叔,能阅读英语书籍,脑子肯定不简单。经过交谈才得知,这位59岁的“白头翁”大叔,曾经是上海纺织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精通英语、日语和法语,53岁时因交通肇事罪入狱两年,出来后,工作没了家庭也丢了,靠给人翻译一些外文资料过日子,而摆书摊则是他利用闲暇时间,打发寂寞的一种方式。
   “白头翁”大叔很健谈,也很热情,当他听说我儿子英语不行,竟当场拍着胸脯说要免费辅导他。我很感动,因为彼此只是萍水相逢,但在他一再坚持下,我只能客气当福气,厚着脸皮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每周六上午,儿子乘车到他那里,接受一个半小时的辅导,一直持续了约一年时间。我很感激他对我儿子的帮助,曾经以过节来往的方式,多次塞给他一些钱和礼品,都被他婉言拒绝。这位“白头翁”大叔,后来被他妹妹接到新西兰定居,从此断了联系,但我会常常想起他。
   另一位,是位背微驼脸浮肿的女摊主,她是在上海江浦路上的花鸟市场外摆书摊。因不合法,她的书摊和其他摊位一样,经常被城管撵来赶去,没有固定的地方。我与她认识,缘于一本旧版的《古汉语词典》。2007年4月的某一天,我去江浦路花鸟市场买花,路过她的摊位,一眼就瞥见了这本书,心里不由得大喜。因为我一直在寻觅这本书,它不仅仅是工具书,而且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我小心翼翼地问她价格?她伸出一只手掌。50元?我心里格噔了一下,倒不是嫌贵,而是因买花兜里仅剩下10元钱,我只好惋惜地放下书。正当我离开时,她看着我问:你是不是嫌贵?我只得将情况说了一下。没想到她立刻将书递了给我:拿去吧!钱等下次来再给我。我惊讶地看着她,问:我与你素不相识,你就不怕我到时赖账?她淡然一笑:不就是一本书嘛!就权当送人了,再说,我到现在还没碰到赖账的人。后来经过多次接触,我才知道,她不仅对我这样,对任何人都这样,只要买书钱不够,都可以少给,或者赊账。
   这位背微驼脸浮肿女人和我同龄,名叫李丽华,三十来岁时得了一种叫“强直性脊柱炎”的疾病,这种疾病叫“不死的癌”,长期靠贴膏药、吃激素药止痛片维持。由于这种病不能上班,她只能靠拿低保生活,每逢周末来江浦路摆个书摊,赚点小钱。除周末摆摊外,她每天骑着一辆小三轮四处收集旧书,然后在家整理后,再用小三轮车拖到江浦路地摊卖。她生活很拮据,但每年都会将所收集来的一些中小学课本,无偿捐给希望工程,为此,她还上过区电视台节目。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结交一个好朋友,更胜于淘得一本好书。好书,可以催人奋进,使人睿智;好朋友,可以让你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往往比书上的知识更有说服力。
   淘书的日子,随着书摊的消亡,也许一去不复返,但它留给我的记忆是抹不去的,不仅因为书,还因为人。

共 42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但当我将我那点藏书挪进书柜一角时,老伴却不乐意了,立马又将书丢了出来,重新装进了纸箱。我很不高兴,当场质问老伴,老伴却振振有词:儿子搁书是为了工作,你搁书是为哪般?再说,你这点破书跟叫花子似的,啥地方不好放?偏偏要放在这崭新的书柜里,寒碜不寒碜····但再怎么着也是书呀!难道书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好在儿子懂事,硬是将我那些书重新装进了书柜,只不过在书柜的玻璃门上,贴了些装饰纸,权当遮羞布使用。”好一段对旧书收藏的描述。旧书大多是地摊上淘来的,其中的乐趣与情感,只有自己知晓。文中穿插了一些淘书的故事,阐述了与书的情感与交往,并有一些心得与收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结交一个好朋友,更胜于淘得一本好书。随着书摊的消亡,也许一去不复返,但它留给我的记忆是抹不去的,不仅因为书,还因为人。文章行云流水,行文自然,处处都扣着淘书往事的主题。好文,推荐共赏。谢谢赐稿书香,【编辑: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08 21:10:46
  淘书,也是我曾经一爱,其中还有青少年时读书困难的补偿心理,可惜淘来的书,大多束之高阁,无暇翻阅,一来眼睛不争气,二来科技发达的今天,一部手机,上网就能了解一切,藏书似乎成了多余,但还是舍不得丢弃,其中有情愫,有根深蒂固的喜欢,心之有仪也。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1-10-09 08:30:30
  早晨一查,见拙作已被编发,不觉有些惊讶,多谢天马老师,辛苦了。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1-10-09 08:46:11
  又细查了一番,文章的第8段:“读书人的淘书......我所交结的......“”交结“一词,应该是”结交“,系错入。若能修正的话,请帮忙给修正一下,谢谢!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0-09 20:36:34
  已做了更正。欢迎精彩继续。
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1-10-11 10:50:46
  虽然我与江南老师年龄有差距,但我也逛过好多书摊,我书架上的《聊斋志异》《金瓶梅》《白鹿原》,甚至还有一本营销类的书籍,一本做菜的书籍,旧书摊很好玩的,能以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很喜欢的好书!一篇很温润,很接地气的好作品,感谢老师支持书香社,问候安好!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1-10-11 15:55:25
  谢谢雪凌社长的光临及留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